4~9年级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探究

2022-11-24 12:58王薇薇王依宁
关键词:题项学业编码

刘 文, 王薇薇, 王依宁, 董 昕

(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自出生至成年,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和交往的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每个个体都需要不断调节自身的认知及行为去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由于生理发育、学业压力增加和同伴交往的复杂性,儿童青少年可能会存在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1]。因此,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情况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2]。

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进行了测量和研究。总的来说,以往对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评估多采用问卷法,且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察。第一,个体和社会角度。个体角度的测量从个体自身的适应情况出发,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进行考察。例如,国外学者Sparrow编制的文兰适应行为量表 (VABS),其中包括对沟通、日常生活技能、社会化和运动技能的测量。国内学者韦小满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其分量表包括儿童的动作发展、语言发展、攻击行为等[3]。王永丽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其主要维度包括儿童自身居家、生活自我管理、情绪监控等[4]。社会角度的测量从个体对社会环境的反馈情况出发,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进行考察。例如,聂衍刚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其具体测量维度包括社会生活、学习适应和社交适应等[5]。也有研究者将个人-社会角度相结合,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进行测量。例如,陈建文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采用个体的心理优势、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4个维度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进行测量[6]。邹泓等人编制的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其测量包括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领域,每个领域包含积极适应、消极适应2种功能状态,共8个维度[7]。第二,认知和行为角度。认知适应帮助个体积极收集和精确地区分相关社会信息,行为适应则帮助个体选择解决方案,二者的和谐统一将帮助儿童青少年达到理想的适应效果。例如,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其测量包括人际适应、反社会规范、自卑烦恼、应对困难、行事效率和自信6个因子[8]。

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测量与评估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证证据,但仍存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空间。首先,总体来说,以往研究对青少年与成人社会适应的探索更多,而缺少对儿童以及跨年龄阶段的社会适应系统、全面的探索。其次,与成年人不同,4~9年级儿童青少年刚刚经历了由小学升入中学的特殊时期,其社会适应因其发展环境的独特性而具有特殊的内容和发展任务,对其适应性的测量也应当注重个体在重点变化环境中的应对。再次,根据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格象限模型,应进一步完善以往儿童社会适应测量的不足。根据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格象限模型,个体的社会适应可按照不同的维度划分为个人-认知、个人-行为、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四格象限。具体而言,社会适应的四格象限按个人-社会、认知-行为两大维度的十字状划分成格,每个象限中又具体涵盖了个体的一些积极或消极心理品质,分别对应了社会适应具体的要素及指标[9]。据此,对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测量应同时结合个人-社会、认知-行为两大维度,既要涵盖个体对自我、情绪、认知行为的适应情况,也要涵盖个体对客观环境中的规则、学业、人际适应等多个方面的适应情况。这是由于4~9年级儿童青少年除了要对自我认知、情绪等内容适应外,其学习、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等诸多适应要素均要在学校环境中发展,并且其在学校环境中所形成的人际交往、沟通方式等技能将对其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将儿童青少年的规则、学业、人际适应等纳入测量当中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据此,本研究结合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格象限模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结构,编制适用于本土文化以及适用性广、操作性强的测量工具,为未来大样本验证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1. 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选择多采用目的性抽样原则,强调能为研究提供有代表性且丰富的信息[10-11]。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选取一个地区,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包括5所小学、3所初中的儿童青少年、家长、教师、校长,以及当地的社区工作者,共 88人。其中,“儿童青少年”指由教师选取的社会适应较强、中等与较弱的小学生与初中生,共24人;“家长”指由教师选取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的父亲或母亲,共22人;“教师”指教龄在5年以上、教育经验丰富的小学与初中班主任或教导主任,共31人;“校长”指小学与初中的校长或副校长,共4人;“社区工作者”主要指社区/村从事儿童妇女工作的妇联主席,共7人。研究的样本量符合相关研究最低样本量的要求[12]。

2. 问卷信、效度检验。(1)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选取一个地区,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在每个地区分别选取2所小学、2所初中,共收集问卷521份,剔除19份污损、被试填答问题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02份,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266人、女生236人,年龄为8~15岁,平均年龄为12.765±1.577岁。(2)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选取一个地区,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仍然是分别抽取2所小学、2所初中,共收集问卷697份,剔除20份污损、被试填答问题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77份,回收率为97%。其中,男生374人、女生303人,年龄为8~15岁,平均年龄为12.794 ± 1.418岁。

(二)研究工具

1. 访谈提纲。首先,根据以往国内外有关儿童社会适应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编制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 (1) 儿童的社会适应/适应水平包括哪些方面? (2) 社会适应较好的儿童有哪些表现?(3) 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有哪些表现?其次,通过对不同访谈对象的预访谈,围绕以上3个核心问题,对访谈语言、提问角度、场景提醒等进行具体调整。本研究使用QSR NVIVO11.0进行编码分析。

2. 问卷。本研究采用项目组自编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初始问卷。

(三)研究程序

1. 访谈。访谈提纲的设计遵循“对受访者的提问应尽量具有开发性”的原则[13]。正式访谈前,由1名主试进行预访谈,以确保质性研究访谈中的问题表述清晰、没有歧义且能够激发被试的主动表达。在对首批访谈者进行访谈技术培训后进行预访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访谈培训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对课题组中的所有访谈者进行访谈培训,并在每次访谈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讨论,不断优化《手册》。正式访谈由2名教师及6名发展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主试分别进行,每位主试(访谈者)都要接受统一标准化的访谈培训及考核,以确保其对访谈中问题理解的一致性,并且保证每一位主试都具备独立进行访谈的能力。正式访谈为结构化访谈,由主试与被试(访谈对象)一对一进行,采用面谈、电话、网络通话结合的方式。访谈中,主试首先告知被试研究的内容、目的、程序和时间,解答被试的问题,在确定被试自愿接受访谈后,开始正式访谈。对访谈所有的内容均进行录音,之后转录为文字稿。在5个月内,深度访谈88名被试,每次访谈持续40~80分钟。所有访谈均进行双份录音,被试知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转录。由课题组成员对录音进行逐字转录,并由访谈者本人对照录音进行细节核对。

3. 编码分析。将访谈文本导入研究软件,根据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方法与步骤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系统化的研究程序从人的经验事实中抽象和归纳出新的概念和思想[14-15]。编码分为初始编码、聚焦编码、理论编码3种。初始编码为开放式编码:在保持开放性、精确性、简洁性等扎根理论的原则下,对10个个案文本进行以词、句、事件为单位的命名,并形成原生代码,标记参考点,提取号码,由1名研究生完成。聚焦编码:在原生代码的基础上,使用最重要的和出现最频繁的原生代码,用所有的个案文本来筛选代码,即判断原生代码中哪些代码能够解释更多的文本,形成类属代码,合并意义相近的编码,由5名研究生通过不断回顾原始材料和讨论形成分类界定。理论编码:在类属代码的基础上形成整合性的理论代码,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讨论,合并关联式代码,形成核心范畴。依据编码结果初步形成社会适应结构。在3个阶段的编码过程中,两个编码小组同时进行,并定期进行每周一次的小组内讨论与每两周一次的小组间讨论。

4. 问卷施测。采取纸笔填写方式进行施测,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并给予充足的时间。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选,将做答不完整、填写不规范的问卷剔除。使用SPSS22.0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Mplu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4~9年级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

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共形成了20个一级编码和7个二级编码。编码显示了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7个因素结构,分别是自我状态、情绪状态、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与规则适应。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词汇频次、总频率及相应行为表现

(二)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初始问卷的编制

根据访谈研究的结果,编制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初始问卷。

1. 问卷初步编制。以含义不重复、表述清晰简洁、语义明确,能够很好地反映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概念为标准,结合访谈编码的结果对各个题项进行逐一讨论,确定了70个题项,进而形成涵盖7个维度题项的问卷,包括自我状态、情绪状态、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和规则适应。动态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适应是其与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与结果,包括个体状态、适应过程、适应结果3个主要方面。个体状态会影响社会适应的过程,从而影响适应结果,反过来社会适应结果又会重新调整个体状态。通过初始问卷考察儿童的自我状态、情绪状态、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规范适应7个因素的社会适应水平,进而测量儿童社会适应综合水平。该问卷适用于中高年级小学生与初中生。采用5级评分方式进行测量,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2” 代表“不太符合”,“3” 代表“有点符合”,“4” 代表“比较符合”,“5” 代表“非常符合”。对每个题项的得分进行加总求和,得分越高代表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在社会适应的个体状态中,自我状态反映了个体的自我知觉,包括自信、自尊、自我价值、自卑等;情绪状态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状态,包括抑郁、焦虑、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等。在适应过程中,认知适应过程反映了个体在面对压力与逆境时对不利环境的认知方式;行为适应过程反映了个体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行为方式。在适应结果中,学业适应反映了个体对学业的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等;人际适应反映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人际交往意愿、行为与情感体验;规范适应反映了个体对学校、社会规则的学习与遵守情况。

2. 题项分析。对问卷进行题项分析。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以高、低分组差异检验t值和题总相关系数r作为区分度指标, 分析各个题项的区分度。 根据被试问卷得分前、后 27% 进行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题项得分的差异,所有题项的临界值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 。 然后做题总相关,删除相关不显著的题项(共3题,分别为认知适应第6、8、9题)。

3. 探索性因素分析。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取样适当性检验,KMO值为0.93,说明因素分析所得数据能够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显著(χ2=13 290.41,p<0.001),表明各题项之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适合做因素分析。

对剩余的67个题项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优斜交转轴法进行因素分析。基于心理测量学原则, 先删除在所有因素上载荷值小于 0.4的题项, 然后删除跨因子载荷量(即重叠的最低载荷值)最大的题项, 最后删除少于 2个题项的因素。每次只删除1个题项或1个因素, 然后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运用以上原则反复探索,在保证特征根值大于1、共同度大于0.3、因素载荷值不小于0.4的情况下,根据碎石图判断抽取6个因素是较为合理的,一共能够解释53.87%的变异。5个因素结构清晰,各题项均在相应因素上具有较大载荷,处于0.45~0.74之间。

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来看,因素1有8个题项,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在面对压力与逆境时对不利环境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命名为“认知行为适应”;因素2有5个题项,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体验状态(抑郁、焦虑、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命名为“情绪适应”;因素3有5个题项,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知觉状态(自信、自尊、自我价值、自卑等),命名为“自我适应”;因素4有4个题项,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对学校、社会规则的学习与遵守情况,命名为“规则适应”;因素5有6个题项,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对学业的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等,命名为“学业适应”;因素6有5个题项, 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体现出的人际交往意愿、行为与情感体验,命名为“人际适应”。详见表2。

表2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

以上分析表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是由认知行为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规则适应、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6个因素构成的。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由33个题项构成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其6个因素的分布构成合理且每个题项在其因素上的载荷较高,累计方差变异解释率达到53.87%,由此我们认为本研究关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结构探索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4. 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是交叉效度分析、效度概化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检验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测查结构对新数据样本的有效性。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设定研究模型包括6个因素,每个因素由对应的题项测量,误差或独特因素均不相关。采用 Maximum Likelihood(ML)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估计,见表3。通过分析各题项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修正指数的提示,研究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了推荐标准,形成了6个因素(认知行为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规则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33个题项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

表3 模型的拟合指数(n=677)

5. 信度分析。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与Guttman Split-Half系数见表4,分别在0.70~0.86和0.67~0.85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4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信度系数

6.效度分析。问卷编制以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格象限模型为依据,由相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各个题项具有较好的适配性,能够很好地反映4~9年级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内容,从而在质的层面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6个因素与总分之间存在中高程度的正相关,具体见表5。

表5 总分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矩阵

四、讨 论

本研究对我国4~9年级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之上编制了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初始问卷。立足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访谈研究,构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包括认知行为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规则适应、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6个因素。具体讨论如下。

(一)认知行为适应

“认知行为适应”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的核心因素,这一结果与皮亚杰最早提出的儿童发展和适应理论相符。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即自身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儿童适应的本质即不断更新已有图式,实现同化与顺应,并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16]。通过同化和顺应,儿童便会与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即良好或积极的社会适应。由此可知,良好的认知行为适应意味着儿童青少年自身需要具有较为积极的认知品质和一定的社会行为能力,是认知适应、行为适应的和谐统一。良好的认知行为适应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积极收集和精确地区分相关社会信息,并最终选择解决方案,达到理想的适应效果。相反,长时间不平衡的状态则会导致不和谐的认知和行为适应状态,因而儿童青少年便无法产生客观的、完善的图式去认识环境,造成适应不良的结果,即消极的社会适应。近期研究表明,对儿童青少年逆境环境中社会适应的考察是十分重要的[17],本研究对儿童青少年在困境、逆境中的认知行为适应进行了测量,这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结论的进一步拓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点之一。

(二)情绪适应

“情绪适应”用于测量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体验状态,属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维象限中的个体-行为适应范畴,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等指标。通过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适应体现为具有较为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例如,“大部分时间都是朝气蓬勃的,并且会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影响周围的同学”。这体现了儿童青少年对情绪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积极调整,使之互相适应。相反,消极的情绪适应则表现为“没有缘由地垂头丧气、灰心消极,或者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

(三)规则适应

“规则适应”主要用于测量儿童青少年对学校、社会规则的学习与遵守情况,属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维象限中的社会-认知适应范畴,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的重要外在测量因素。聂衍刚认为,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包括必须学会的、必须选择的以及必须回避的行为3个方面[18]。其中,必须选择的行为指儿童青少年需要根据社会规则做出相应的选择,一般指被社会期待的良好行为方式,如关心他人、善于合作等。进化模型认为,个体之所以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其部分原因就在于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和适应。例如,良好的公平感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地与他人建立社会合作,减少自身负性情绪,同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当儿童青少年的规则适应发展良好时,便可以根据社会规则组织计划并付诸行动,积极地与社会环境中各因素进行互动,主要体现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等方面。

(四)自我适应

“自我适应”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知觉状态,属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维象限中的个体-认知适应范畴,包括自信、自尊、自我价值、自卑等。以往研究认为,社会适应不仅是儿童青少年学习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及习得、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个体既需要评估自己是否可以应对环境中的挑战,又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社会环境中的刺激。因此,自我适应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的重要内容。

(五)学业适应

“学业适应”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对学业的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等,属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维象限中的个体-认知适应范畴。以往研究认为,学业领域的适应与发展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19]。学业适应主要涉及成绩与动机两方面指标[20]。因此,对学业适应的测量既包括学业成绩也包括教育效用和学业价值[21]。

(六)人际适应

“人际适应”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意愿、行为与情感体验,属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四维象限中的社会-行为适应范畴。以往研究认为,早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儿童青少年未来社会适应发展的重要前提,不良的人际关系将导致个体童年晚期的同伴关系问题和成人后的问题行为。因为缺少同伴或社会交往机会将直接阻碍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认知模式的建立,继而影响其终身社会适应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依恋对象由父母转移至同伴,学校成了个体社会适应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校园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学校氛围及同伴关系等因素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测量中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初三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以及课程繁忙等原因,本研究中初始问卷信、效度检验的初中被试以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主,未包含初三年级学生。因此,未来仍需在大样本的实证中不断检验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4~9年级)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正式问卷。

五、结 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4~9年级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包括6个因素:认知行为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规则适应、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

二是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初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用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测量。

猜你喜欢
题项学业编码
艰苦的学业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Genome and healthcare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