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平
(海东市第一中学 青海 海东 810600)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从过去表面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次的以人才发展为中心的竞争。教育部〔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件提出教育教学的育人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各学科各学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定义和研究始于国外。核心素养是国家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是一个整体,各体系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物理原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发行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既是学生通过中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
物理本身是一门需要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才能够逐步满足物理学习的思维要求,形成专业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心理,从而形成开放性思维。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解决物理题目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强化自己的物理思维能力,从而推动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成为一个辅助者,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帮助学生不断地了解物理知识,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广泛认识,学生也会通过对物理知识的探索,不断加深对物理学科的整体理解。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仅使教师专注于学生获得知识,而且通过物理课程学习加强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只有把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门物理课程实施中,才有利于增强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把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要素落实到每一堂课上,才有助于物理学科素养的生成和培养。由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取决于具体的一堂物理课,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又由教学目标决定,因此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和关键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把更多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帮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应用的融合性学习,在不断的生活化学习体验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利用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灵感。举例来说,在认识静电的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根据物理教师的调查分析,很多学困生虽然已经了解静电知识,但由于静电现象看不见、摸不到,造成学生知识机械化地了解相关知识。所以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做出针对性的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静电应用,比如静电复印机、静电吸尘器,或者现在家庭里经常使用的静电空气净化器等应用,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当下的理解能力作为基础,尽可能地引入生活化的元素,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带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的物理知识,逐步地认识到物理学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所学的物理知识,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老师应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首先,学生如果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虽然老师在课堂上留出了讨论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愿意进行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讨论时加入有趣的问题去吸引学生,让其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的讨论中,不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其次,以往的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是老师,他们经常采用“填鸭式”教学,不但没有真正的主体意识,还承担着过重的教学任务,很少为学生考虑。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当作自主学习的主体,倾听其主观诉求,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进而更好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教学设备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还包括了大量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为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与能力的构建,教师还需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学生实施引导。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引导性的教学为主,高中物理教师要尽量避免刻板传授式教学,应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教学引导,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分析,用想象力带动自身的思考,完成高中物理趣味课堂的构建。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讲解时,老师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老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播放汽车启动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不但能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自主思考物体受到的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自己之前所学的物理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以及规律,最后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做实验,检验物理知识的学习情况。
以往,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很少开展小组学习,没有意识到团队合作对学生的价值。学生只有在合作中才会产生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有奋发向上的动力,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获得成长。例如教师在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节课时,对其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学习,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提条件就是组内的成员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以此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进行分组时,需要确保每个组内都有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大家一起操作实验,进行学习。无论做任何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困难的。所以需要有一名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为其他学生讲解实验流程,一步一步地调动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当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解决是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达到目标的手段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思维等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实践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养成和形成。事实上,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举例来说,学生在对共点力平衡的规律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理解和认识,学生看到某位工人站在斜靠在墙上的梯子登高时,梯子向远离墙的方向滑去,发生意外事故。针对此事件,让学生观察和探讨共点力平衡的规律,得出了人在梯子上的位置越高梯子下端越容易打滑的结论,解释了所观察和看到的生活现象,进而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结论,就是梯子安全倾角的大小和动摩擦因数的定量关系。在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过程中,学生发展了科学思维,增强了实践意识,构建了问题研究的物理模型,形成相应的结论。
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同时,在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还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力、创造性思维的提升。由此可知,通过课后的趣味性实验开展,就能实现创新实验的目的。例如,“水火箭”的探究性实验,可通过探究性实验具备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也可将探究性实验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才能使学生形成模型构建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并促进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提高。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时,必须能够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来对学生展开培养,通过挖掘学生身上所具备的闪光点,将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及技能,并且积极地完成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物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