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香
(白银市靖远县东升镇孙寨小学 甘肃 靖远 730600)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被称作“文学中的文学”。语言精练、优美、语意含蓄深刻的诗歌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歌能促进学生感知觉、思维、想象力及语言的发展。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批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语言水平。它以诗情画意的语言,鲜明的音韵节奏、丰富的想像力,使学生喜欢并理解接受它。诗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一般来说,诗歌篇幅短,通俗易懂,但却沉淀着丰厚的理性成分,可以传递给学生不同的文化知识、观念和情感。在开展诗歌教学活动时,在遵循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要根据诗歌和散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使活动更具可行性,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儿歌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这种“天外飞来”和即兴吟成的歌谣,从文学的角度看,有天成的浪漫、难以言传的韵味,是什么样的天才诗人也难模拟的作品。
指将数字和形象结合,通过数数吟唱,以帮助儿童认识基数的儿歌。功能:有利于促进数字概念的形成,培养对数字的兴趣。数数歌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简单的序列数字排列而成;有的以介绍知识为特征,如:“小黑鸡,两条腿,大黄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蜘蛛八条腿,螃蟹十条腿。蚯蚓没有腿”;有的反映倍数的概念;有的带着加减计算知识;有的运用比喻来表现数字形象;还有的带着量词。数数歌的特征是必须有数的排列,无论横着排列、竖着排列、顺着排列、倒着排列、斜着排列都行,这是数数歌的主要标志。
也称急口令或拗口令,指有意用许多双声、叠韵词语和发音相近的字词来组成具有简单意义和浓郁韵味的传统儿歌形式。盆里有个盘,盘里有个瓶,不知道是瓶碰盆,还是盘碰盆。功能:绕口令训练儿童语音准确,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和敏捷的思维。绕口令有幽默效果,我国传统的幽默艺术——相声,就是把绕口令作为演员的基本功。绕口令之所以将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语组织在一起,或者把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集合在一起,是为了造成拗口的朗读难度,其目的是以特殊的语言结构帮助儿童训练口齿、活跃思维,并使儿童获得游戏的愉悦。
又叫对歌、盘歌、山歌等,是指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功能:问答歌有谜语的色彩,问者巧设机关,答者智破谜底;问得巧妙,答得精彩。孩子诵读问答歌,能引起他们的思考、联想,从而得到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也称稀奇歌、滑稽歌、古怪歌、反唱歌,指使用夸张手法,故意颠倒地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情状,达到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本相和实质的目的的传统儿歌形式。功能:可以放松情绪,使儿童在快乐的笑声中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也可以增强儿童的识别能力,锻炼他们从反面来联系和思考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
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连句、衔尾式,是一种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诗文的传统儿歌形式。连锁调利用声音相同(音同字不同)这种汉语特有的特点联想,制造笑料。功能:学龄前儿童是弱逻辑思维,在思维中任意拼接,有时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故而连锁调的形式符合幼儿“直线式”“追风式”的思维,特别受欢迎。
看诗歌——听诗歌——说诗歌——读诗歌——编诗歌——玩诗歌。看诗歌、听诗歌环节就属于自由阅读环节,说诗歌、读诗歌就属于理解阅读环节,编诗歌、玩诗歌就属于创意阅读环节。以儿歌《虫儿的歌》诗歌为例。
互动讨论:在看诗歌这个环节,针对这首儿歌,大家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应该先看图还是先看文?——先看图画。在让儿童看之前需要提问吗?怎样进行提问?一般提1—2个问题。如:诗歌里有哪些昆虫?他们在干什么?让孩子看自己的小书,那么怎样去发书?怎样引导幼儿翻到这一页?对孩子良好的阅读常规的培养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小学低年级孩子在阅读活动初期可由教师代发图书,但教师在发书的过程中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良好的示范。在引导孩子翻书时,教师可采用亲自示范的方式,左手捏书角,右手一页一页地往后翻,要求孩子翻到与教师一样的页。看的注意事项:注意看之前,向孩子提出清楚看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孩子翻阅图书技能和常规的培养。
我们一般让孩子听几遍?需要在第一次就让孩子划指读吗?在听的环节一般让幼儿听2遍即可,在进行第二次朗读时可以让孩子进行划指读。老师在让孩子听之前需要提出哪些要求?听之前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内容,提一些需要孩子重点倾听内容的问题,并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即重点放在倾听习惯、需要重点倾听的内容上)在读的时候每次应采用什么形式读给孩子听?需要出示字卡吗?第一次可采用教师示范读的形式读给孩子听,第二次可播放录音给孩子听;在第一次朗读时教师不要急于出示重点字词。需要在读时圈点出与文字对应画面上的图画吗?如这首诗歌:出示大图书,读时圈点出与文字对应画面上的昆虫形象。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信老师们对听诗歌环节的设计要求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在听诗歌环节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听的注意事项:根据诗歌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虑读的次数。首次呈现不急于展现重点文字和过于关注文字的认知。首次倾听除了要考虑让孩子听清楚诗歌内容之外,还要考虑是否能激发孩子读诗歌的兴趣。
互动讨论:那么在说诗歌环节,要让孩子说什么?就这首诗歌而言可以让孩子说说在诗歌中听到了哪些昆虫,他们都是怎么飞的?教师在这个环节应怎样引导孩子说完整的句子,并培养孩子准确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孩子说时,让孩子重复一遍所提的问题,教师再用完整的句子回应孩子的回答等方式,引导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培养孩子准确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老师在孩子说的过程中该怎样去回应孩子的回答呢?
说的注意事项:
(1)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孩子有话敢说大胆表述。
(2)说之前要注意再次重复要求让孩子说什么的提问。
(3)善于抓住孩子准确运用词汇句式能力的时机。
在进行说诗歌环节后,我们接下来进行的是读诗歌环节。
互动讨论:在读诗歌环节我们一般让孩子读几次?——读的次数可控制在3—4遍。读的核心目的是让孩子初步了感受到诗歌的形式,感受朗读的乐趣。采用哪些形式读?针对读的形式,我们一般要根据诗歌的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读的形式。如这首儿歌很明显是一首问答歌,我们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朗读形式,配乐读的形式,对唱山歌的形式、表演的形式朗读。朗读的形式的选择,老师可以根据朗读的形式由易到难地引导幼儿进行朗读。读的注意事项:要明确读的核心目标,根据核心目标确定读的形式和次数。朗读形式的顺序要从易到难。在诗歌或故事教学过程中,创意阅读环节是最容易看出教学效果的环节,要想在创意阅读环节中上出彩,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去引导孩子进行编诗歌、玩诗歌。
教师该怎样去帮孩子突破难点?如《虫儿的歌》这首诗歌创编的难度及突破难点的方法,这首诗歌创编的难度在于把握昆虫们的特点,小孩子由于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在创编上有一定难度。怎样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形象直观的昆虫的图片,让孩子讨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并引导孩子形容他们的声音,并让孩子想像一下它们会到什么地方,会做些什么。启发孩子根据刚才的讨论,按照诗歌中的句式尝试进行创编。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进行创编诗歌环节,它的难度在于幼儿对诗歌内容的一些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上,突破难点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孩子更多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想像,创编。创编后可以把编的内容及时保留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幼儿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让孩子一起完整地朗读创编的内容。注意及时保留孩子创编的作品,有利于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和运用语言的兴趣。
在玩诗歌环节,我们可以怎么玩?怎样选择玩的形式?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法、表演法让孩子尽情演绎诗歌。玩的形式,取决于诗歌目标的设定。如:在《虫儿的歌》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孩子玩字卡游戏,还可以让孩子表演诗歌的内容。在玩诗歌环节我们应注意:玩的形式要根据目标的达成来选择。
听赏、复述、朗诵、表演、用音乐或美术手段再现、创编等,是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常见形式。教师应该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难易程度、本班儿童语言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室、教具等硬件环境条件等,而采取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形式。可以辅助录音机、多媒体、图片、音乐等视听教育手段,聆听、感受与欣赏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教师朗诵或讲述文学作品的形式,同时也可以辅助玩具、教具、音乐等儿童可以指导儿童当众朗诵或表演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儿童复述,进而仿编与创编文学作品。在形式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儿童的有价值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营造自然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儿童产生被支持感,更好地参与活动:要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调动儿童的情绪,让儿童理解、体验作品并迁移作品经验,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调动儿童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使儿童在动耳、动服、动手、动脑等多种途径的学习中,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