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广,郭宇琛,袁玉青
(开封大学 医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4)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院系的教学目标是,不仅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专业技术,而且让学生树立医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院系必须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学生培养工作。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8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界对“三育人”理念的探索逐步深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三育人”理念的创新。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首次在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必须突出德育“为首”“为先”“为本”的地位[1]。“三全育人”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鲜明导向[2]。“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指的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人人皆教育之人”,都应积极参与育人工作,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全过程育人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所有的教育工作中;全方位育人是指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各方面的工作都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促进各部门联动,实现学生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无缝衔接,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党的十九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践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把学生培养成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型人才,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据此,各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按照岗位技术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专业课教学配合实践教学。学生先在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进行模拟训练,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从事真实的生产实践。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获得双证书、“1+X”证书,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等级。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而且要具备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这是职业岗位的要求,也是社会期待。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打造社会所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医学院系是培养医疗行业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至德行本,善医济世。”医疗卫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的培养必须坚持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基于此,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医学院系在加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认知、坚定其职业信仰、增强其职业情感、优化其职业行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胸怀志向、有责任感、敢担当、能奉献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动手能力强,但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信息获取快速,但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弱;社交范围扩大,但团队意识淡薄”[3]。全面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高等学校而言,直接施教者既包括教学一线的专职教师、实验实训教师、实习导师等教学人员,也包括辅导员以及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还包括班干部、团干部、学生党员、社团干部等学生组织中的骨干成员。当前,一些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院系中各类育人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各类育人主体间的有效协作在很多时候不够充分,协作效应不强,这种横向协作未能形成育人合力,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行动力量整合[4],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制一般为3年。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学习可划分为两个阶段:通常,前两年在校内上课,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训课程等,主要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思政课、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法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只有全过程育人,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包含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测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临床实习等多个育人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高校大力提倡课程思政,这是全过程育人的一个重要举措,必须坚持。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设计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思政内容的融入较为生硬,且内容零碎,不成系统,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一些作为教学基地的医院只关注实习学生的医疗技术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够重视。总之,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有效衔接,这给育人目标的设定及其成效检验带来困难,使有关部门难以实现对育人的跟踪管理,育人的长期效应难以产生[5]。
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资源分布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该类资源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依赖于各个部门之间高效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依赖于各部门团结协作,进而产生融合效应,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当前,一些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及统一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各部门联动,不利于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树立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院系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岗位育人职责,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之中,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职员工强化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性,为学生做表率。要面向辅导员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关注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支持其提升学历层次;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奖励先进,激励辅导员自我提升,助力辅导员成长成才。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医学生培养计划和医学教学注重专业教育,常常忽视人文教育;倚重传统方式,缺少改革创新;偏重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育;侧重大众普遍,缺少特色品牌[6]。新时代有新要求,我们要摈弃落后的医学生培养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删除教学内容中不实用的部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开辟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医学生培养新道路。要以医德教育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临床实习等各个环节,用先进典型来引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杆,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坚定信仰,勇毅前行。
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医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医德教育的归宿。基于此,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也要从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等多个角度进行,这样的综合评价既能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和价值观[7],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8]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是前提,智是核心,体是保障,美是境界,劳是途径。“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9]。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在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建立包含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评价体系。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要健全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优化流程、丰富手段,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作为、全面发展。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院系肩负着培养拥有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心怀济世救民理想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成效。新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培养工作必须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促进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努力实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