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伟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 南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单纯停留于知识灌输的层面,而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及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贯彻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将地理学科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阵地。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科学合理地设计地理课程,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此,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现如今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将表现性评价应用其中的意义,继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在真实情境中的具体表现等进行的科学化评判,也是指对学生在开展具体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以及具体操作方面做出的客观性评定。表现性评价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只是单纯注重对学生表面知识结构的评价,而是将评定标准向更深层次推进,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精神。表现性评价超出了知识的评定范围,将实际的评定标准上升至核心素养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式情境的创设,以其情境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量度评定学生的实际能力,继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立足实际,依照教材中特定章节的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下依照现如今相关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等为标准确定表现性的评价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厘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与此节内容相对应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对地理学科进行表现性评价时,要注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语言、文字、思想、实践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将此内容作为课堂表现情况的评判标准,并初步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在基于情境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指标为依据进行的,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等级的划分,并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中肯的评价。同时,在相应机制量度的标准下,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进行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量规掌握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际情况,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班级未来的大体发展方向,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融入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表现性评价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限制:首先,教师与学生对此种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不足,即便国家推行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教学形式的改革,但现如今的教师与学生依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掌握阶段,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程度不足;其次,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拘泥于课本,无法在情境中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相较于自我探索,更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最后,对于教师而言,情境的创设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倘若将每一课程的情境创设落实,将极大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不利于表现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此,若想真正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立足实际,加强表现性评价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随时代发展革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将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知识层面的限制,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培养。
表现目标的确定,即确定评价的内容。在任何评价中,明确的目标是开展后续评价的导向,也是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后知识、技能以及素养等的直观体现。在进行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课本,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哪些教学内容可以依靠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定;其次,在明确好评估内容后,设计相应的评定目标,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点,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评价的整体理念,把握现代化地理课程的评定标准,将其逐步解析为现代化的教学目标,以确保表现性评价目标符合相关的课程标准规范;最后,界定学习依据,明确学生在进行课堂的学习后应掌握的相应内容,并以此为判断标准评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高中地理学科理想化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实际地理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将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高阶的智能。其中,地理教材中阐述的各地名称、位置、气候以及特点等为事实性依据,因此其属于地理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性知识;在地理教材中,如绘图等,便是地理程序性的知识;而在学生进行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层面的内容,则属于地理知识中元认知层面的知识。将高中的地理教学进行知识层面的分层,便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
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检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将直观观察到的学生解题状态作为表现性评价的评定方式之一。以地理教材“大气受热过程”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其教学目标是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描述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此节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包含的知识较为复杂,其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绘图能力。另外,此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涉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动手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力等。具体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新时期,高中地理的课程教学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具体表现为利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团队协作完成。在何种活动中,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将其所学知识进行呈现,都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任务以及情境等多方面内容的整合。此外,还应该注意选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地理任务的匹配,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科学地选择评价任务。例如,在探究工业或农业区的选择时,要从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出发,全面获取地理环境中的要素,通过联系与综合多个要素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地理认知能力等基本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评定时,应该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统领,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应该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不能脱离地理核心素养的轨道,还要制订相应的评判标准,继而保证最终评定的公平性。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表现性评价目标“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的,通过表现任务的布置直观地反映学生对该地河流地貌、自然以及人文间的有关联系,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评判标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深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剖析相关标准后以其为依据,同时围绕表现性任务,使表现性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完成表现任务的过程,便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与地理的教学高度融合,将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表现性任务,检测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实际学习态度等是表现性评价最终的评判结果。
首先,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前,应该明确设计任务主题,将任务聚焦于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便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过程。以“工业区的调查”为例,根据教材以及当地实际,布置任务主题,对工业区的调查应该将其内容放在某一种工业上,由具体到抽象。教师设计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表现性活动提供重点,为任务情境的创设明确中心位置。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问题的解决,以此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因此地理的表现任务是针对实践中的情境而言。教师通过整合教材中存在的教学资源,以实际为依据,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地理现象以及资料的收集等手段,形成具有规律性的认知,最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应该准确评价学生的智能水平、表现任务以及问题等,还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条件与过程。但是在教师创设相应情境时,应该注意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可以体会趣味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可以考虑自然界的神秘性,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真实的素材。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秉承公平性的原则,情境应该是所有学生均较为熟悉的,来源于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应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础,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基本的认知水平。
教师撰写指导语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的指导理解学习任务,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理解教师教学的任务要求,只有真正理解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目的,才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指导语的撰写时,应该立足学生的表现,对其实际的学习与操作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避免因教师指导语的隐晦而使其失去存在的意义,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在教师进行地理表现性任务的教学时,首先在创设相应情境后,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资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相应调查,最终撰写调查报告。指导与存在的作用是为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此,需要教师立足实际,对其加以体会。
总而言之,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培养。但其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仍不够完善,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对其进行尝试,明确表现目标,并制定相关的评判标准,培养学生在进行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品格与专业化能力,真正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并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