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彬,蒋慧娟,何 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血管内平滑肌瘤(intravascular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又称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病[1]。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为良性平滑肌组织侵犯子宫静脉或卵巢静脉后,继续向上沿静脉生长至髂静脉、下腔静脉甚至累及心脏,累及心脏的IVL约占10%[2]。IVL起病隐匿,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其最大危害在于血流梗阻引起猝死。手术是治疗IVL原发及转移病灶的主要手段[3]。该病罕见,暂无确切发病率,迄今为止,全球英文文献报道的IVL不到400例[4],有关手术护理的报道较少见。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例IVL累及下腔静脉及右心患者实施联合手术。现将手术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本组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51岁,平均(44.67±6.03)岁。2例患者因体检发现异常就诊;1例因活动后胸闷伴重度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急诊入院。2例患者有手术史,其中1例行子宫全切术、1例行剖宫产术。3例患者的病变均累及心脏部位:1例累及右心房,1例累及右心室,1例累及右心房和右心室。术前均行腹部CT检查、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下腔静脉CTA显示子宫占位延伸至卵巢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右心室内;1例下腔静脉CTA显示下腔静脉及右侧髂总静脉、两侧卵巢静脉部分造影剂充盈不均,栓塞考虑;1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心房占位,下腔静脉来源,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待排。3例患者术前行多学科会诊,完善各项检查后手术治疗。
患者全身麻醉后,腹部区手术取右侧腹部旁正中切口,打开结肠右侧旁沟,暴露下腔静脉,上至肝后段,下至双侧髂内外静脉。探查盆腔、静脉及肿块情况。心脏区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开胸,体外循环下打开心脏,探查肿瘤。根据手术方案,分别由心脏外科开胸探查并切除心脏肿瘤,血管外科进腹暴露静脉并负责静脉内肿瘤取出,由妇科切除盆腔内肿块。本组术中均行经食管超声检查,显示未见心脏内明显肿瘤残留。2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1例患者由于血小板低、凝血功能差、术中止血困难,决定予二期处理子宫病灶。3例患者手术历时6~8 h,体外循环转流时间49~92 min,出血量500~5 000 mL,术毕转重症监护室,术后病理诊断均为IVL,于术后第13~15天病情稳定出院。3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查显示恢复均良好,二期手术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第8天恢复平稳出院。
2.1.1参与多学科会诊及手术方案制订
由于肿瘤涉及盆腔、子宫、下腔静脉、心脏等多脏器、组织,属多学科手术。术前组织妇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进行手术方案的制订。由妇科承担盆腔及子宫部位手术处理,血管外科负责静脉内肿瘤清除,心脏外科承担心脏内肿瘤切除。手术室护士是手术的直接参与者,须积极参与术前讨论和手术方案制订;术前除熟悉患者信息外,还需了解各项检验结果,尤其关注血红蛋白、凝血功能指标,通过凝血功能结果评估患者可能发生术中出血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熟悉肿瘤在静脉内生长位置及累及心脏部位,以此评估手术中需要的相应器械及耗材。
2.1.2手术室人员配置和物品管理
安排熟悉妇科、血管、心脏知识护理骨干配合手术,提前规划、布局器械台及各类仪器摆放。将体外循环机放置于患者右侧,器械台放置于患者左侧;备齐2台电刀、2台吸引器,分别供心脏、腹部手术分开使用,将2台电刀放置于患者足侧,2台吸引器分别放置于患者头侧、足侧。由于手术分腹部区和心脏区,术中注意两区器械分开使用。手术参与人员包括心脏外科医生2人、妇科医生2人、血管外科医生1人、体外循环师2人、麻醉医生2人、巡回护士1人、器械护士2人。器械护士2人中,1人配合心脏手术,1人配合腹部手术。除常规准备心脏器械、妇科器械包外,还需准备血管特殊器械。器械护士至少提前30 min洗手上台整理,心脏器械用物整理在1张操作台上,其他器械共同整理在1张操作台上。器械分别清点记录在2张清点单上,手术纱布共同清点。
2.2.1清理肿瘤配合
IVL术后易复发,彻底切除病灶可降低复发率[5],因此术中应高度重视平滑肌瘤的完整切除。下腔静脉取瘤时,器械护士提前准备相应取瘤器械,备齐取瘤镊、钳、刮匙,并制作取瘤纱条,采用带显影的腔镜纱条作为取瘤纱条使用;准备细纱布用于放置瘤体,协助医生仔细检查瘤体长度与完整性;备齐等渗盐水用于反复冲洗下腔静脉,直至冲洗液中未见瘤体。取瘤过程完成后更换取瘤器械,并督促医生更换手套。取出心脏肿瘤后,器械护士准备4℃左右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心脏。本组1例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瘤体较脆,医生先用刮匙刮除后,再使用细棉球反复擦拭。由于棉球为不显影物品,一旦丢失易造成寻找困难,器械护士使用前后清点计数,使用过程中随时关注棉球去向。本组3例取瘤完成后立即清点纱条、棉球,均计数正确。
2.2.2术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2.2.2.1 出血
本组2例为二次手术患者,另 1例为重度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患者,两者在游离组织过程中均极易引起出血,加之体外循环肝素化后易造成出血而导致止血困难,因此术前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避免术中发生大出血。选择患者左上肢粗、直的静脉,使用16号穿刺针开放静脉通路,并开放1路颈内静脉。麻醉诱导前,由麻醉医生主持,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及患者共同参与下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备血情况,尤其是血小板减少患者。手术室护士术前与各医生组沟通可能需要用到的相应止血材料,提前备齐。自体血回输是缓解血源供应紧张和科学用血的有效措施,手术前备齐自体血回输的仪器设备及一次性物品,于手术前安装完毕。术中器械护士密切关注手术进程,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准确传递相应的血管阻断钳、血管针持、血管镊及血管缝线,密切关注缝针去向。巡回护士及时添加手术纱布、血管缝线、血管阻断钳,遵医嘱及时通知血库提血。本组1例患者输血小板10 U,红细胞3 U,自体血回输1 100 mL,血浆400 mL;1例患者输红细胞15 U,自体血回输400 mL,血浆1 840 mL;1例患者输红细胞2 U,自体血回输400 mL,血浆210 mL。
2.2.2.2 肺动脉栓塞
下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内血栓、瘤体一旦脱落,随血液流动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急性肺动脉栓塞变化迅速,抢救成功率低[6]。因此,应重视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手术前为降低瘤体脱落风险,巡回护士接患者入手术间时采用推车或轮椅转运,以避免患者行走造成瘤体脱落。手术过程中确保肿瘤完全取出,肿瘤取出后,器械护士协助医生观察手术野是否有残留肿瘤及血块,提前准备等渗盐水冲洗手术野。本组3例患者术中均行经食管超声检查,显示未见心脏内肿瘤残留,3例患者下腔静脉B超检查未见明确异物。本组3例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
2.2.2.3 下肢凹陷性水肿
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7],而手术具备血栓形成的各要素。本组1例患者手术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是由下腔静脉栓塞造成右心系统回流障碍引起,为防止术后下肢水肿加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重视下肢保护。为降低下肢血管壁损伤,双下肢禁动静脉穿刺操作。为促进静脉回流,术中抬高双下肢20~30°,巡回护士每隔1 h对患者双下肢进行被动活动。预防血流缓慢,双下肢使用感应压力泵,使用不同压力对下肢进行挤压,以促进血液回流,刺激肌肉收缩。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水肿情况。一旦皮肤颜色、温度有异常改变或水肿加重,即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下肢是否有血栓形成。本例患者术后检查皮肤温度正常、颜色红润,水肿未加重。
IV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子宫肌瘤,但其侵犯子宫静脉或卵巢静脉后,继续向上沿静脉生长至髂静脉、下腔静脉甚至累及心脏。IVL累及下腔静脉及右心行联合取瘤术的难度大、风险高。术前积极参与多学科讨论及手术方案制订,做好手术室人员配置和物品管理,术中重视清理肿瘤的护理配合,预防出血和肺动脉栓塞发生,做好下肢凹陷性水肿的护理,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