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制方案在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护理体会

2022-11-24 20:25:29樊凯艳鲁建丽
护理与康复 2022年3期
关键词:助行器入路患肢

樊凯艳,鲁建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24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终末期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以矫正畸形、缓解疼痛以及重建髋关节功能[1]。 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利用神经肌肉间隙,手术过程中不需切断任何肌肉、韧带等,术中损伤小,对正常组织干扰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因完整保留了髋周肌肉,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患者能更快恢复正常功能[2]。无限制方案(no-restriction protocol)是指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无须在两腿间放置定位枕,翻身时也无须夹枕头,后期可以坐矮凳或常规坐便器以及恢复下蹲、盘腿、跷二郎腿等动作的护理方案[3]。2019年1月至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31例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无限制方案进行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3~100岁;右股骨颈骨折8例,左股骨颈骨折9例,右股骨头坏死8例,左股骨头坏死6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1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3例,淋巴管恶性肿瘤1例;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4例,全身麻醉27例;手术入口均采用前方入路。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钠抗凝1周,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3~5 d,联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美索巴莫注射液和塞来昔布胶囊多模式镇痛,尽早下床活动,制订并执行康复计划。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切口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2~4 d,下床时间为术后3~6 d,1例合并淋巴管恶性肿瘤、2例谵妄躁动患者住院期间无法下床活动,对症治疗后可床边站立活动;并发深静脉血栓3例,脑梗死1例,对症治疗后好转;平均住院时间为12.5 d。所有患者均符合标准出院(患者可在助行器支持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疼痛缓解或口服止痛药疼痛评分≤3分;切口愈合无感染;正常进食,不需补液),出院后利伐沙班口服2周,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功能训练

术前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还能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可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入院当天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患肢的踝泵运动,踝关节跖屈40~50°,背屈20~30°,跖屈10 s后背屈10 s,再做踝关节环绕运动10 s,持续时间10 min[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如在助行器帮助下进行站、坐及行走训练。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戒烟,进行深呼吸以及有效咳嗽锻炼,并采用呼吸功能训练器。

2.2 无限制方案护理

2.2.1体位护理

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两腿间置定位枕,翻身时夹软枕,必须健侧翻身,床上活动时屈髋角度<90°,必须限制坐矮凳,不能使用坐便器,禁止两腿交叉等动作,防止髋关节过度屈曲,避免脱位。传统护理方案限制了患者的早期活动,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减慢了康复速度。在无限制方案中,手术当天可根据患者舒适度来活动肢体,术后早期无须限制体位,两腿间无须放置定位枕,翻身时不须夹软枕,患者可向患侧翻身,不限制角度,术后下床时间早,但前方入路手术需避免患者在早期过度的外旋和外展,如从汽车中大步跨出的动作[5]。本组31例患者下床时间为术后3~6 d。

2.2.2术后功能锻炼

无限制活动方案不限制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活动角度,不限制后期活动时间与行走距离。研究表明,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早期即表现较好,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普遍较低,大部分患者在第6周即能爬楼梯和无限制距离行走,但术后远期效果与其他入路手术对比没有明显差异[6]。在无限制方案中,术后4~6周内患者可在助行器的保护下行走,年轻患者若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可使用拐杖行走,术后12周左右若患者复查后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可不用任何器械,正常上下楼梯。行走距离则根据患者自身体力,逐步增加,以周为单位,每周增加1 km,行走速度不可过快,患者保证自身安全,最终达到无限制距离行走。本组31例患者中,术后6~12周均已出院,医护人员通过电话、微信平台及门诊定期了解患者情况。31例患者均能在早期通过助行器完成自主行走;6例年轻患者可在后期独立行走,不需任何器械,能较快达到无限制行走距离;25例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复杂,部分仍需借助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但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1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患肢突然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病变部位常有压痛。因此,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肢的皮肤温度、肤色及肿胀、疼痛情况,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行双下肢动静脉B超检查。深静脉血栓可采取一般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术后2 h,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或)被动踝泵运动,注意股四头肌及臀肌的舒缩活动,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手术当天采用抗血栓弹力袜和气压泵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嘱其每日饮水1 500~2 000 mL。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及时关注患者出血症状,如皮肤黏膜、泌尿系统等出血症状;患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下床活动,具体流程为卧位-坐位-站立-助行器行走,可在早期逐步练习下蹲等动作,患者在活动中不受限制。当发生深静脉血栓时,急性期禁止患肢行物理预防措施,可适当行患肢的踝泵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在排除抗凝禁忌证后,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至少抗凝3个月,根据患者情况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或血栓清除治疗。本组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5、6天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为患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为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患侧肢体的肿胀、疼痛,避免按摩患肢,每班测量患者腿围,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3例患者在对症治疗后,出院前复查双下肢动静脉B超,均提示患肢血流通畅,无明显出血症状,预后良好。

2.3.2患肢脱位

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脱位的发生与术中操作紧密相关,对术中释放肌腱和囊膜的操作具有较高要求[7]。因此,医生对于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术后患肢脱位的发生率。除此以外,由于麻醉作用,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尚未恢复正常肢体活动功能,妥善搬运患者,避免牵拉患肢。患者卧床期间,使用便盆时避免患髋过伸位,防止髋关节向前脱位。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加强患者预防脱位的意识。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观察是否有内旋、外旋异常体位,若出现患肢异常疼痛合并肢体活动障碍时,及时报告医生。本组31例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

3 小结

无限制方案在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重点为指导患者在术前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实施无限制方案,关注患者体位护理、功能锻炼,做好深静脉血栓、患肢脱位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通过无限制方案等护理,患者恢复良好。

猜你喜欢
助行器入路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助行器 您真的会用吗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老年助行器质量安全消费警示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老年助行器质量安全消费警示
长寿(2019年2期)2019-01-27 11:13:22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