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璟婷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古诗文是语文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该类内容文化性强、人文情感深厚,但理解难度较大,因此也被学生视作学习的难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教学可谓是困难重重。为了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当细细研究不同阶段古诗文的选篇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对策。
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类文学作品。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文作品都是历经了千百年的传承保留下来的最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们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无论是出于寻根溯源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古诗文教学都体现出了极强的必要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内容增多,侧面展现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新课程标准也对新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学习特征是不同的,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编排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尊重学生的需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我国在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古诗文作品是不计其数的,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语文教材筛选出了一些最为经典的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这些作品多为名家创作,内容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越发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很多作品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在社会中的传颂度较高,经得住时间的打磨。如李白的《蜀道难》,其中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经成为当代人对于某一件困难事情最常用的形容,说明这样的作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甚至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也是当代高中生最应当学习的基础性内容。
人文性是古诗文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文作品更是尤为突出了这一特征,作品的内容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对于高中生在青春期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有一类作品抒发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当代青少年需要学习的情感态度。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就属于爱国作品中的代表作[1]。语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突出人文性,这是课程改革后一直在强调的一点,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在教学中做到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向学生传递古诗文作品的核心价值观,突出古诗文的人文教育作用。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所有古诗文作品并非在运用苍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运用了一种十分具有感染力的方式在表达作者自身情感的同时,传达某种信息和观点,这类作品具有非常强的情感性特征。我想这也许就是这类作品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的原因之一。这也侧面说明了古诗文教学,不应该让学生死记硬背,应当采用情感渗透的方式,真正激发出学生的认同感,如此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建立起与作者相同的思想观念。
高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数量多,类型丰富,在文体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的单一感和枯燥感,也能让他们接触到多种不同的创作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征和优势尽可能多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保持新鲜和活力。
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作品之间都存在一些微妙的联系,有些在风格上相同,有些主题相近,还有一些运用了相类似的创作手法,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为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作品的规律性和内容的集中性,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进行笼统式的学习[2]。
高中的教学任务很重,时间紧迫,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然而,古诗文中的生字词较多,需要学生一字一句地将其翻译为白话文才能理解,任务量很大,所需时间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按照最传统的方式一课一课地讲、一句一句地读,效率无疑是极低的,我们应当寻找一种更加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案。利用教材在选文和编排上的特征,教师完全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将内容、文体相接近的一类作品放在一起统一讲解,这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通过对比和对多篇作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某些创作手法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群文阅读并不是笼统而快速的,只要精心设计,就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多篇作品的相关知识。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属于咏史怀古诗,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利用典故来引起反思,学生需要借助典故来理解作品的深意,教师可以将这三篇作品放在一起讲解。怀古诗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点,怀古伤今、怀人伤己、理性反思。首先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该作品运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了作者的失落情感。周瑜令“樯橹灰飞烟灭”的年少英才和自己双鬓染霜却功业未就的对比,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慨。此时,让学生从这样的角度思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哪些内容表现了“怀古”,哪些为“伤今”。学生通过思索,深读作品发现,作者先是歌颂了古代的英雄人物,而后对南宋的统治者进行了讽刺,这便是怀古伤今的体现[3]。同样的,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鉴赏和理解也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多篇作品集中解读,让学生了解了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在多次训练中掌握了这类古诗文作品的鉴赏方法,精准且高效。这说明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寻找古诗文作品的相同特征,提高教学效益。
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作品经典均为名家名作,一些作者的多篇作品都被收录其中,有必要为学生进行专门的作者介绍。每一位文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的作品内容、主题也大多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了解作者信息,往往能够在学习其创作的作品时更好地抓住中心主旨和情感,理解起内容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应当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几次作者信息介绍的专题活动,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这样的古诗文大家都应当成为重点介绍的对象,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在学习他们的多篇作品时都能站在合理的视角上去解读。
比如,苏轼属于豪放派的词人,他的作品风格也不言自明。苏轼由于性格急躁,父亲在为其取名时特意取字“和仲”,就是希望他的性格能够和缓一些,这种性格想必也铸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通过他的作品《赤壁赋》和《水调歌头》即可充分领略豪放派的作品特征。此外,还可以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介绍,如陶渊明作为一名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了自清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格。只要学生了解了他的经历就能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都有这样相类似的内涵。陶渊明从小就受到儒家教育,被儒家和道家思想深深影响,具有良好的修养。他才华横溢,曾多次出仕,但因厌倦和看透了官宦生活而卸甲归田,开始他向往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和人淡如菊的品质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4]。
为学生介绍作者信息,对他们理解该作者的所有作品内容、风格都有很大帮助。
古诗文内容晦涩,理解全文意思和隐晦的内涵需要学生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进度推进得十分缓慢。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看出,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模式很抵触,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谈古诗文色变”的情况[5]。为了突破这样的教学难题,教师应当寻找一些除口头讲解之外的新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高效率学习,获得更愉快的学习体验。创设情境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不仅能够将难理解的作品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也能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课堂体验,实践的反响良好。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在学生朗读作品时播放背景音乐,让他们更快速地进入状态。《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迈、壮阔,学生在朗读时却很难进入状态,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这种风格豪迈的歌曲,让学生读出韵味。此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很多经典古诗文都被演绎成了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为课堂带来一些别样的情趣。
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在选篇和顺序安排上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更需要利用教材的特征去制订教学方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紧紧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相信有了对教材的进一步了解,教学效益也能够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