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李红梅,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卵巢储备功 能(ovarian reservation,OR)是指女性卵巢皮质内所含原始卵泡的数量和质量,可反映女性的生育功能[1]。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卵巢内卵泡成为卵母细胞的能力下降,表现为卵母细胞的数量或质量不足、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的水平升高、血清抗缪勒管激素的水平下降等[2-3]。此病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延后、不孕、潮热、汗出、焦虑、失眠等症状。目前西医尚未彻底阐明DOR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年龄、免疫、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此病,通过为患者补充外源性激素来弥补其内源性激素的不足。用该方法治疗DOR虽然能快速改善患者因雌激素低下而出现的各种症状,但用药后其不良反应较多[4]。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中并没有DOR这一病名,但根据此病的特点可将其归于“月经病”、“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病”等范畴。中医多采用中药内服疗法、针灸疗法、饮食调摄疗法等治疗此病[5]。李红梅教授为主任医师、武汉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主任,有30多年的妇科临床经验,擅长采用补肾疏肝调周法联合针灸疗法治疗DOR。本文主要是总结李红梅教授采用补肾疏肝调周法联合针灸疗法治疗DOR的经验及临床效果,并介绍相关病案一则,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
女性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胎、产等方面,受到“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调节。李红梅教授认为,DOR的发生应责之于虚实两端,肾虚为本,天癸不足,冲任气血亏虚可导致胞宫失养;肝郁为标实,气滞、瘀血、痰饮阻滞胞脉,可导致冲任胞宫不通。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源,肾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二者共同成为女性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女性肾气的盛衰决定着月经量的多少,肾气旺则天癸健,任通冲盛,经水正常[6]。《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傅青主女科》说“经水出诸肾”,《女科经纶》也说“经水全赖肾水施化”。由此可见,肾虚是导致DOR发生的根本原因。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条达则血随气行,周流不息,经血运行有常,月经按时来潮。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冲任、胞宫受阻,胞脉不通,导致月经后期甚至闭经[7]。女子乃阴柔之体,易多愁善感,导致肝郁气滞。《香易塘医话》中说:“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偏隘,故肝病尤多,肝经一病,则月事不调。”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女性普遍存在肝郁气滞的表现,肝郁克脾,脾弱则运化不及,痰饮内生,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月经过少、闭经、不孕[8]。《妇人大全良方》中说:“妇人以血为主,惟气顺则血和。”
李红梅教授将女性的月经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经后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行经期。补肾疏肝调周法是指以补肾疏肝为核心调理月经周期的方法。李红梅教授擅长采用补肾疏肝调周法联合针灸疗法治疗DOR,现将其治疗此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经后期为女性体内阳消阴长的阶段。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常导致肝气郁结,耗伤阴血,致使阴血不足、癸水不充。月经的物质基础源于肾水,肾水即肾精或肾阴。肾水不足,血海空虚,胞宫失养,无血可下,可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及不孕等。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李红梅教授主张以补肾填精、疏肝健脾为主对经后期DOR患者进行治疗,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合地黄汤加减(常在方中加入淫羊藿、肉桂、巴戟天等温补肾阳之品,取阳中求阴之意)。李红梅教授在使用该方对经后期DOR患者进行治疗时,常辅以针刺疗法。针刺取穴为:腹部的中脘穴、关元穴、天枢穴(双)、子宫穴(双)等,下肢的足三里穴(双)、三阴交穴(双)、太冲穴(双)、太溪穴(双)等,头部的百会穴、本神穴(双)、神庭穴等。
经间期是女性月经周期中的转化阶段,也是实施补肾疏肝调周治疗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女性月经周期形成的关键在于经间期能否顺利转化,若转化顺利,则将进入经前期,然后进入行经期。李红梅教授主张以补肾活血为主对经间期DOR患者进行治疗,常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牛膝、王不留行、路路通、石菖蒲等药物,以合重阴必阳、静中求动之意。李红梅教授在使用该方对经间期DOR患者进行治疗时,常辅以温针灸疗法,以温暖胞宫,促进阴阳的转化,使氤氲有时、精卵相合。温针灸取穴为:背部的肾俞穴(双)、次髎穴(双)等,下肢的足三里穴(双)、三阴交穴(双)、太冲穴(双)、太溪穴(双)等,腹部的中脘穴、关元穴、天枢穴(双)、子宫穴(双)等。
女性经前期为胞宫气血旺盛、阴消阳长的阶段,此时子宫内膜已经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为行经做好准备。李红梅教授主张以温肾助阳、养血活血为主对经前期DOR患者进行治疗,常用方剂为毓麟珠加减,方剂组成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熟地、白芍、桃仁、红花、鸡血藤、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鹿角片。其中党参、茯苓、白术可益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桃仁、红花、鸡血藤可养血活血,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鹿角片可温肾助阳、调补冲任。诸药合用,可共奏温肾助阳、养血活血之功。对于行经期DOR患者,李红梅教授多采用蒲黄、五灵脂、三七、桂枝、山楂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药进行治疗。
孟某,女,29岁,2020年10月14日因“婚后未避孕1年余未孕”前来就诊。该患者婚后未避孕1年余,但未怀孕;其自2020年起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少的症状,现为求生育来我院就诊。刻下症见:有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乳房胀痛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在月经期间加重;纳食可,眠不佳,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其既往月经规律,月经周期为28~30 d,经期可持续3~7 d,无妊娠史,近一个月内否认有性生活。其末次行经时间为2020年10月6日,经血量少,色暗红,3 d即净,无痛经,带下不多。对其进行腹部B超检查显示子宫、附件正常,其子宫内膜的平均厚度为0.5 cm。对其进行妇科体检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对其进行性激素检查的结果是: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的水平为13.67 mIU/mL,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的水平为3.12 mIU/mL,血清抗缪勒管激素的水平为1.23 ng/mL,其余指标均正常。对其病情进行西医诊断的结果是:DOR。对其病情进行中医诊断的结果是:不孕症、月经量少(肝郁肾虚证)。治法:疏肝解郁、补肾养血。方药:柴胡6 g、郁金10 g、当归10 g、白芍15 g、茯苓10 g、白术10 g、炙甘草6 g、枳壳10 g、墨旱莲15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菟丝子10 g、佛手10 g、麦冬10 g、地黄10 g、淫羊藿15 g、黄芩10 g。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服7剂。并让该患者口服麒麟丸,每次服60粒,每天早晚各服1次。嘱其在用药期间自行测量基础体温。在此期间对其进行2次针灸治疗,针灸的穴位为肾俞穴、次髎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太溪穴、中脘穴、关元穴、天枢穴、子宫穴等。2020年10月21日该患者进行二诊时其基础体温有所下降,大便干燥好转,面颊痘消,白带呈透明样,其余无特殊不适;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对其进行妇科彩超检查的结果是:右侧卵巢内可见直径大于1 cm的优势卵泡。于前方的基础上加入肉苁蓉10 g、牛膝10 g、石菖蒲10 g、皂角刺10 g对其进行治疗(共服7剂),以补肾活血,促进卵子的顺利排出,其余治疗方案同上。2020年11月4日该患者进行三诊时已行经2 d,经血量不多,色暗红,无下腹痛,乳房微胀痛,基础体温有所下降;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其自诉在10 d前有过性生活,其余无特殊不适。对其进行性激素全套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的结果是:血清孕酮、睾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激素、泌乳素、促卵泡生成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分别为0.93 ng/mL、63.31 ng/mL、25.34 pg/m、7.60 mIU/mL、15.60 ng/mL、7.54 mIU/mL、0.90 mIU/mL。排除妊娠后采用温肾活血、祛瘀生新类中药方对其进行治疗:桃仁10 g、红花10 g、益母草15 g、泽兰10 g、炮姜6 g、川芎10 g、赤芍10 g、牛膝10 g、鸡血藤15 g、蒲黄10 g、淫羊藿10 g、菟丝子10 g、枳壳10 g、香附10 g、丹参10 g。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服5剂。在此期间让该患者口服血府逐瘀丸,每次服1袋,每天早晚各服1次。2020年11月11日该患者进行四诊时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对其进行两个周期的调治。该患者于2021年1月13日来我院复诊,此时其已停经40余天,检测其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为12 509.8 mIU/mL,提示其妊娠成功。
按语:该患者为求生育前来就诊,通过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诊断其患有DOR、不孕症(肝郁肾虚证)。对其进行治疗的原则是补肾、疏肝、养血,治法为补肾疏肝调周法+针灸疗法。在其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用中药对其进行补肾养血、疏肝理气治疗,并辅以针灸疗法以补肝肾、调冲任、安神志;在其经间期重阴转阳阶段,用中药对其进行补肾助阳治疗,并辅以针灸疗法以温肾活血;在其经前期阳长阴消阶段及行经期重阳转阴阶段,用中药对其进行补肾助阳、活血化瘀治疗,以调和阴阳。如此治疗3个多月后,其月经量明显增多,且成功受孕,达到了调经助孕的目的。
DOR是妇科的常见病,也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其月经不调的症状,提高其OR。李红梅教授采用补肾疏肝调周法联合针灸疗法治疗DOR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