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欣 孔德龙
(中南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已经上千年,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目前,“课程思政”理念不断完善,各个高等院校都依托课程思政政策的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爱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元素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精神的认同感。这些思政元素中融入工匠精神既能适应时代所需,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无论社会还是企业,具有优秀品质的工程师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要为社会输送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理论基础牢、精神品质优的人才,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校形成优秀品质。课程思政政策的实施为工匠精神融入工程教育,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专业课教师应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工匠精神的新要求,从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进行分析,探讨应用型本科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入社会各个方面,新科技、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企业对人才的期待也不断提高。
(1)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信息化时代理论知识获取途径增多,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多,这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应用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不仅需要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更需要毕业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岗位发展。
(2)创新意识与能力。新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在进行行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很多岗位要求相比几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适应能力来迎接智能制造、智能升级的变化。此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要求更高。
(3)职业精神。随着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职工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精神。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自我价值。现如今,一个成熟的企业对职业精神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具有良好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毕业生工作立足的基础。
“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不仅仅体现在了第一课堂上,也不断融入了“第二课堂”[2]。新形势下,学生不仅在专业能力上需要提高,也需要在思想政治、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提升。因此,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需要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适应未来的一岗多责的工作模式。
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高等院校的课程,为丰富工匠精神提供了条件。各个专业、各个学科良好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让课堂成为工匠精神输出的优秀载体。同时,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也为课程思政策略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将职业价值、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创新意识等元素合理地融入专业课,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敬畏之心与憧憬之情。同时,丰富鲜活的大国工匠、优秀工程师的案例,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毕业后职业素养的形成。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的理念的贯彻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是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二者有效融合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元素不是自动出现在教材、课件中,专业教师通过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并通过实践外化于行,从而有效地提升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工匠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门课的讲解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尊重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规律,从不同层面逐步培养。教师在日常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从思想意识、工程实践以及职业精神三个方面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首先,在思想意识方面,通过讲解爱岗敬业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内容,将未来工作热爱与崇敬之情传递给学生。其次,在工程实践方面,通过讲解与现场指导将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将这些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展示给学生,使之逐渐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最后,通过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追求真理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从了解职业到热爱自身职业。
3.2.1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手段不断深入教学过程、“课程思政”写入教学大纲,应用型本科只有适用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原有课程形式,才能更好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各高校都在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各个课程可以利用此项政策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案例库中的“工匠精神”专项库。通过这种创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有针对性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的形式。
3.2.2 工程实践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无论是新工科还是工程认证都要求工程教育塑造未来工程师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与工匠精神的理念不谋而合。工程实践类课程与传统的理论课程相比,更多时候需要工程实践类指导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工程实践类课程种类众多,不同类型的实践课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融入。例如:在设计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入“实事求是”等元素;实训实验类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讲述匠人精神、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热情;科技竞赛指导过程中,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创新意识、职业精神融入,提升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不同类型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将工匠精神嵌入准工程师的脑海,让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
3.2.3 拓展工匠精神实施渠道
应用型本科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别很大,不能直接将所有职业院校的政策生搬硬套,需要从课程思政中进行扩展,在校园文化、工程训练、课程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传承职业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元素变成课程思政的隐形元素,实现既有显性案例又有隐形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融入高等教育,不断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的资源也在不断增多。在这过程中,可以单独开发工匠精神的专题资料库。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工匠精神元素的开发。首先,从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文化”结合思政主题以及现代化发展需要这两个时间维度进行资源设计。其次,从空间维度上分别进行国内、国外的优秀工程师、学校优秀的毕业生的案例展示,将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职业精神。
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高等院校的课程,为丰富工匠精神的输出提供了条件。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工匠精神的新要求,从“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进行分析,分别从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构建课程思政融合工匠精神的教学体系、开发融入工匠精神元素的课程思政资源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本科工匠精神实施路径,希望为新时期、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其中,如何分别探讨不同类型课程的应用效果,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