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秀辉 徐梦苏
(齐齐哈尔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韧性(Resilience)最早应用于管理学领域是20世纪70年代,随后在企业领域发展为“组织韧性”,指一种企业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打击、避免受损[1],反思改进原有状态,并实现逆势成长的能力[2]。军民融合企业作为推动经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系列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危机与挑战,具有组织韧性的企业可以在危机中逆势成长,并进一步服务于经济与国防发展。为促进军民融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好地服务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增强军民融合企业的组织韧性尤为重要。
军民融合是指从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多领域推进,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因此,军民融合企业肩负着更多责任与期望。根据权变理论,企业生存与发展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对环境变化保持敏感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随机应变。组织韧性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危机,而企业在感受到危机带来的环境变化之后需要快速做出改变,调整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新时代军民融合企业面对着诸多不确定的困难与挑战,迫切需要提高组织韧性,具体原因如下:
(1)政策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化导致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企业经营发展环境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外部市场环境也会影响军民融合企业发展。企业不仅需要关注经营效率,还要塑造企业长远的组织韧性,在发展过程中,需巩固自身力量提升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
(2)市场因素的影响。军民融合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军转民”,一种是“民参军”,但无论哪一种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加剧导致风险增大。首先,对于“民参军”类型的企业来说,成为军民融合企业需要获得由政府发放的准入牌照后才可以经营,因此军民融合企业准入门槛比较高。“民参军”的经营者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才能够获得准入牌照,高准入门槛使得“民参军”企业需做出优秀的产品或提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3],增加了军民融合企业的市场竞争风险,同时也体现了“民参军”企业自身的脆弱性。其次,对于“军转民”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通常情况下,各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实现差异化来抢占市场份额,但不管是降低成本还是差异化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实现。但是由于“军转民”企业长期保留的部分行政特色,因此,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抵抗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一些军工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同时,没有过硬的特色品牌,缺乏在军民融合市场竞争的潜力和实力。因此,难以应对突发的危机,缺少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组织韧性。
(3)技术创新的风险。军民融合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由于军用高精端研发技术的封锁,原始创新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大量的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需要倾注更多资源以实现技术突破。但由于创新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具有前期投入大,高风险的特点,创新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往往意味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控制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应对创新失败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企业的组织韧性可以很好控制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仍能够保持积极的适应状态。军民融合企业的组织韧性越强,越容易控制创新中的风险,即便在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组织韧性越强的军民融合企业也能够解决问题并实现跨域式发展。
(4)资金因素的影响。军民融合企业由于部分产品涉及军需,产品周期长,标准高,研发成本更是高的惊人,因此,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在融资渠道方面,军民融合企业资金的来源却十分的单一,政府财政补贴的资金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反而会带来不利影响,单一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当前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新产品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很难会有较大的突破。另外,由于军民融合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因此,投资公司往往不愿意进入这领域,资金是企业创新发展和成长的血液,没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持,如何进行持续性的企业创新,若遇上突发事件或资金链断裂等状况,需要提升组织韧性,面对突发的危机或挑战。
军民融合企业不同于一般类型的企业,跨越军品和民品两个市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同时自身发展也受政策影响较大,也更需要提升自身的组织韧性。因此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的特殊性以及影响军民融合企业组织韧性的因素出发,提出以下措施:
(1)提升战略韧性。提升军民融合企业的组织韧性,战略上就要保持灵活机动,发展战略要与企业自身相匹配,清楚市场定位以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以长远的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4]。面对的困难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军民融合企业要想在这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少不了要提升组织韧性,而提升韧性就要有非线性的战略思维,未雨绸缪,而以过往的经验教训制定战略,不利于企业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企业要时刻审视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的变化并敏捷地做出反应,根据环境变化快速整合、重构内部资源,持续性地适应环境变化。
(2)包容冗余存在,灵活应对危机。军民融合企业要想提高组织韧性还需要有冗余逻辑。过去,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往往要求“一个萝卜,一个坑”,但现代化的经营充满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5]。如果只是简单、标准化地进行流程生产经营,在稳定环境中或许还有效率优势,一旦遇到突发危机,失去了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能力的企业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军民融合企业要适当包容冗余,创建冗余逻辑,不仅要追求效率,还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多元化的人才储备以及充足资金的支持。
(3)提升领导韧性,做跨越危机的领头羊。无论是定制战略还是实施计划都与公司的领导者相关[6]。因此,要想提升组织韧性,军民融合企业的领导自身首先要有危机意识,需要对企业自身有整体把握,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有高度的敏感性,突发危机发生时,能临危不乱地应对挑战,甚至转“危”为“机”逆势突起;其次,领导者乐观、果断、开放的特质也能够影响公司员工以及团队的心态,在遇到危机时,如果领导者乐观向上,那么也会给员工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从而促进整体的积极应对;最后,领导还需要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特质。在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成功经验”可能是今后的“成功陷阱”。因此,军民融合企业的领导应该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质疑、自我批判的心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保持对市场变化足够的敏感度,勇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韧性。
(4)建立学习组织,从危机中学习。发生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后一段时间便忘记危机曾经发生,因此不仅需要有危机意识,更需要从危机中学习[7]。危机学习需要贯穿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始终,每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只有抓住危机中的机遇进行创造性学习,总结反思面对危机的不足,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等进行深度的思考,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升级,从个体、组织、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并将从中发展应对组织潜在危机的能力,以更好地防范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潜在危机,进而提升军民融合企业的组织韧性[8]。
(5)构建社会网络,联合应对有保障。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网络,相互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9],军民融合企业也不例外,要想提高自身的组织韧性,军民融合企业就要充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借助社会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帮助,发挥军民融合多资源聚合效应,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以共同解决危机。面对挑战,不仅需要军民融合企业内部的团结,更需要联合外部的力量,通过借助外部社会网络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及力量支持以更好地应对危机和挑战,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军民融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风险难以预测,甚至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些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危机事件,便可能成为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分水岭,有些缺乏韧性的企业可能就会破产或者受打击,而一些具有韧性的企业可能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逆势崛起。因此,军民融合企业需要培养组织的韧性,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自身面对危机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国防与经济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