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飞 纪 袁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全面推行“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学科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群,培养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1]。为有效对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需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多方位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的文科人才也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强调要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以安徽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以下简称营销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与成效进行分析,得出了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正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社会的变革势必会引起对人才的新需要,新文科建设正是契合这个新需要而提出的。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传统文科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与社会发展需要所不符,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之间相脱节。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现实问题,教育部全面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新文科建设要求弱化传统的学科专业边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综合素养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前沿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并且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其发展需求已由数量增长转向对内涵与质量的提升。高校在进行新文科建设时要重点考虑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有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流程,进而培养出符合现实需要的高质量新文科专业人才。
当代人才需求已由知识技能型转向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跳出自身学科专业逻辑体系的局限,通过借鉴其他学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组织实践等经验,将文科学生培养为具备复合型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
新文科建设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改变其各自为营的状态,从而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文工交叉、文理交叉、文医交叉等,这就要求高校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我国传统的学科组织方式是围绕学科专业目录开展的,随着其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现象日益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
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要改变传统文科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与单位用人标准的匹配。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重点规划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通过打造适应新文科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将文科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新兴产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新需求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8年更新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UNUESCO ICT-CFT),其强调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支撑,要求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专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5]。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在面向新兴产业技术时,能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实践,线上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运用广泛。例如慕课、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将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相对接,使现代信息新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多时空教学,而这同样也是新文科建设发展需要。
新文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6]。课程思政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以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为价值遵循的教育理念,其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新文科建设。
高校需重视思政教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新文科建设力求在价值观念上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和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培养需以国为家,具有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感[7]。以家国情怀为基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新文科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各环节和各课程的思政素材,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全课程和多时空,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营销专业基于“233N”人才培养总体定位,旨在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技能,拥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宽广知识面,能够在工商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新时代教育环境下,该专业为紧扣“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化“233N”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流程方面的探索有以下几方面。
(1)优化、确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基本构建了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2)制定“一个主线、两个重点、三维一体”的新型培养方案,即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以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紧跟现代市场营销发展动态,及时将一些新理念和新知识引进课程教学,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优化,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4)利用教师资源,积极吸引校外营销高管进课堂。
(5)不断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通过上述举措,该专业不仅优化了专业理论学习,也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有用性,并且建设了一批具备丰富营销实践经验的校外师资队伍,体现了新文科建设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该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调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并重,坚持基本质量标准与特色质量标准相统一。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营销专业涉及多个社会学科,临界性强,需要多种学科知识予以支持,所以加强了商务谈判、社交礼仪、市场调研与分析、市场营销技能、商务代理技能、网络营销技能等系列理论与实践教学。
(2)紧密结合企业营销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等课程结构内容,做到设置合理、比例适当,课程内在知识体系逻辑完整。
(3)教学内容体系整体考虑综合素质教学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和实践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并重,把实践技能训练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使学生在达到本科层次理论知识要求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该专业对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探索,践行了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学科交叉相融,并且体现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新技术运用拓展了教学途径。在多时空教学实践探索方面,安徽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注重教学方式与新技术手段的对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慕课开放课程等线上教学形式,已经建成《市场营销兵法计策》《营销管理》《商务沟通》等在线慕课群,《网络营销》《推销学》等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市场调研实践》《消费行为学》等智慧课堂与小班教学实验课程模块。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本专业初步建成了专业课程慕课群,形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团队。2019年,获得校内第一个聚焦线上教学的省级教学成果奖,同时获教育部工商管理类教指委金课项目。与此同时,多篇“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的开发和运用,也有效助推了本专业多时空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主流价值观和家国情怀,该专业构建了综合素质教学模块。模块将道德和文化素质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以基层党组织和教学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双师课堂等形式,以全面提高教学团队的思政素养和教学水平,传递思政教育力量,重点落实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
综上所述,营销专业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实践,使得该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探索和实践也不是全面完善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文科对专业教育的要求和社会需求,使其全方位地融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全课程、多时空,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
新文科建设模式尚在探索中,同时不同专业其自身特点不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存在差异,但从新文科的共同特点来看,培养流程、课程体系、多时空教学与思政教育应该成为其人才培养关注的核心内容。各专业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目标,融思政教育于全流程全课程教学,融信息技术于多时空人才培养,加强产教融合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探索和完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新文科既要立足于当下,又要面向未来。现代社会与企业正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新文科人才培养应达到以下几点:①适应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界限,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技能与信息处理能力;②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全课程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③使教学手段与新的教育技术相对接,实现教师的多时空教学与学生的多时空学习,并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在网络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④对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⑤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保障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时代需要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新文科建设打破传统单一结构的课程体系,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科专业的交叉相融与相关内容的整合教学,提升学生的多元知识、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2.1 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是一个育人育才协同并进、不可偏废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8]。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所以要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全课程中。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教学[9]。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开展思政教育,改变以往教学内容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和价值观引领的现象,需要树立全流程全课程多时空融思政的教育理念。立足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抓住课程自身特点和知识脉络体系,通过充分挖掘和整理其内在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扩展思政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并将其贯彻于通识课程、人文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在不同的时空教育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根正苗红的新时代人才。
3.2.2 融信息技术于课程教学
将数字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新文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10]。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及其手段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课堂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趋势。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手段改革的意识,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例如,通过慕课在线学习平台、超星网络学习平台等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另外,也可以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加入数字技术课程,将现代信息新技术融入新文科教学,从而有效推广新文科信息化建设。
3.2.3 加强产教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需要产教融合,多元育人,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11]。各大高校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来组织学生实地实习,但实践中普遍存在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接纳实习生的现象,学生们也很难从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为了达到实践教育教学的目标,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高校需要与企业就学生实习这一问题进行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广泛合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使其真正了解自己未来工作的性质,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另外,高校也可以将部分实操性的课程放到实习基地去讲,通过教学过程与实习基地的对接,有效促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文科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理论扎实、实践薄弱现象,教师的学科专业与工作背景较为单一,专业技能的实操性与应用性不强,无法有效保障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而复合型新文科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这就必然要求对高校师资队伍进行改造。具体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方面,加强自身学习。现代知识更新极为迅速,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鼓励教师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双学位学习、派遣教师国内外访学等方式来实现交叉学科学习,从而更好地从事新文科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建设“双导师”队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聘请行业内企业高管进入课堂,组建专兼结合、校企一体的新文科双导师队伍,或者通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行业知名人士,结合自身经验就职业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从而改变教师教学内容实操性与应用性不强的现象,为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
应在全面掌握新文科建设内在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对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满足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重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流程和课程体系设置上打破学科壁垒,强调思政教育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