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三重逻辑

2022-11-24 17:28高洪贵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64005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5008
关键词:周期率协商全过程

|高洪贵 张 换|.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64005;.黑龙江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5008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提出了“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坚定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1]毛泽东提出了“民主新路”之策,这是一种全新的民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大多数人的民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为交上发展人民民主的满意答卷,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3]中国蓬勃发展的实践表明,从民主新路的探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成功经验与显著优势。

一、从民主新路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传播、制度形成和实践探寻的整个过程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历史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民主新路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实践中,在总结局部执政和全国执政条件下民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之路的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建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建设中进行民主参与、民主选举和民主协商。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此期间,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个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为人民民主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制度框架。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阶段,探索出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形式,走出了中国特色民主之路。第四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在追求民主之路上探索出了体现民主本质的政治文明新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石。有一条主线贯穿这四个时期,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正是如此,才有效破解了“人亡政息”的历史难题。

(一) 从“人民当权”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演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4]马克思认为,“‘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5],道出了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恩格斯也认为民主是随人民的变化而变化的,更加凸显了民主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民主监督、协商民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思想观点,不仅引出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宏大命题,更为民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民主法制建设、协商民主、党内民主、群众监督和基层民主”等思想观点,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坚实保障,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江泽民提出“执政党建设、党内民主、民主集中制、干部监督和协商民主”等思想观点,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内涵,在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实践进程的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找到了“党的建设”这个主攻方向;胡锦涛提出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建设、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等思想观点,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和切实保障民主权利。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发展人民民主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融会贯通。这些都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奠定了思想根基。从2019年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成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主基石。

(二) 从“豆选民主”到“电子民主”,反映了旨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选举技术变迁,为探索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民主形式提供了制度支持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豆选法”,打开了我国民主发展的新窗口,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是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豆选不但有就地取材制作选票的便利,而且考虑到多数选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更创造了秘密投票的范例。[6]通过豆选,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选出了自己信得过的基层政权,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条件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内涵。从1949年到1953年,鼓掌是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的表决方式,同意即用鼓掌表示,有异议则举手表达。1954年,全国人大会议有了更为科学的选举方式:无记名选举投票。若同意,不在选票上画符号;若不同意,则在选票上画“×”。正式的秘密投票制开始建立。1990年,在人民大会堂出现了电子表决器,在方便代表们投票的同时,也保护了投票人的隐私,同意按“绿色”键,反对按“红色”键,弃权按“黄色”键,选举效率大大提高。进入新时代,我国民主选举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也更加完善。除了经常使用通讯选举外,还出现了远程投票、视频选举等新形式。选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平台参与民主选举,在民主选举前,借助短视频、H5等提前知悉选举注意事项;在选举过程中,通过直播互动的形式实现全程参与。这为无法到达现场的选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 从建国的民主构想到日趋完备的制度体系,逐步构建起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基础和制度优势,彰显了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强大治理效能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保障,制度体系优势能够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思考中国未来民主制度的走向。1945年,毛泽东提出“民主新路”。1948年,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构想。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详细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特点,并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之后,在《共同纲领》中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内容作了专门论述。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和“宪法修正案”的实施,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和保障。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8]。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形成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科学制度载体,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筑起坚实的“四梁八柱”。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链条、全时态、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比较优势,彰显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现实逻辑

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有系统的实践链条。强调人民当家作主,要体现民主的整体性和全过程性。[9]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个阶段,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而且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紧密结合,紧随国内外发展,解决社会难题,延伸基层建设,聚焦百姓诉求,具有时间上连续、空间上广延、内容上完整、运行上多元协同和人民参与广泛而持续的基本特征,使人民的意愿和智慧充分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一) 全链条:贯通各个阶段的民主实践

党的十九大强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0]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通过丰富的民主实践形式,让更多“利益相关”的群众参与到各个阶段的民主实践中,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民主选举践行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民心中满意的代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感。无论是国家机构选举,还是村(居)委会选举,亦或是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人民“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选举参与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例如,“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层选举。2016年至2017年,中国县乡两级人大顺利完成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9亿多选民投下神圣的一票,参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层选举。选举工作涉及全国2 850多个县(市、区)、32 000多个乡镇,直接选举产生了247.8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11]。

民主决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环节。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人民群众遵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科学民主决策。在决策前与决策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尽可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智、顺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使越来越多基层的声音能够直达各级决策层,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被吸纳到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之中,使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首先,在决策前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收集各方面意见,关切群众合理诉求;其次,拟订决策草案,咨询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科学合理;最后,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实施,在使民众知晓的同时,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反馈,使得决策深入人心。整个决策过程采取公开公正的原则,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民主管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12]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充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一是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人民直接或间接地选举人大代表,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表达意见,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基层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治章程,切实管理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事务,将人民民主落实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三是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制定章程,以组织化的方式有序、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截至2021年2月9日,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0万个,其中全国性社会组织2 292个。[13]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是人民民主管理的重要主体。通过坚持扩大基层民主,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14]

民主监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链条。通过监督权力运行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是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人大代表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来信来访、网络调研等公开监督的方式,确保各项法律实施以及重大决策的部署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公民、法人或一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行使情况,对于违法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检举,确保国家公职人员廉洁奉公。三是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监督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监督方式,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新闻媒体就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 全时态:创新随时随地的民主参与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强调参与链条的完整性,而且强调时间的持续性。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的全周期,避免民主的空窗期。人民的民主权利,既体现在人民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体现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15]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民主有多个角度,如人民是否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民是否有投票选举的权利、是否有参与决策并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是否有依法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权利等。仅仅在选举时拥有民主权利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这种把选举民主等同于民主的臆断无疑将民主简单化了。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周期的民主,民主各环节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保证了民主程序的完整性和时间的持续性,能够切实地让人民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从而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人民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在决策前的座谈论证与意见征集、决策中的协调讨论和决策后的民意调查与反馈中,均强调人民参与的重要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制度外化于民主参与程序,不仅强调横向上民主内容的全面性,而且强调纵向上民主参与的连续性,充分保障人民有参与民主各个环节的权利。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创设,立法决策前,进行广泛调研起草,征集民众意见,设定议题;立法决策中,进行民主协商与人民群众对话,邀请专家进行咨询,对方案进行对比、评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立法决策后,公开让人民群众监督法律实施,并进行事后评估,听取民众意见,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订。这样完整的民意征集流程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持续性。

最后,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发展为人民随时随地参与政治生活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和平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行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手段,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持续的民主参与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是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及时向党和政府等决策层反映,使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真正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二是互联网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构建了即时互动的桥梁。例如,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直播互动、网络留言、领导信箱等方式与人民群众及时对话互动,使得上传下达有了更强的时效性,人民群众能够找得到人、说得上话、交得到心。三是民意反馈与监督更加深入和彻底。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职人员的权力运行真正让民众看得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监督的形式随时随地对国家方针政策提出建议,并及时曝光滥用权力等违法行为,确保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三) 多层次:达成协商一致的民主共识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应用,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内核。在政治协商会议中的协商民主政治与蓬勃发展起来的基层民主协商政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各种形式的协商民主。[16-17]协商民主作为选举民主的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翼,也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协商民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社会团体内由成员共同协商解决社团事务;二是经过参与者的公开讨论,每个人自由而平等地表达意见,决策者在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后作出科学、合理且具有约束力的决策;三是本着公共利益和责任,重视综合考量多方利益和合理诉求,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促进社会治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18]。

首先,政治协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会人员就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等提出协商议题,对于协商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确保协商活动有序进行,事后对协商成果进行报送,并对协商过程中的意见进行合理吸纳与反馈。整个协商过程是闭合链条,环环相扣,共同推动政治协商有效落实。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只要我们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9],民主的根基就越坚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也就越稳固。

其次,人大协商指协商民主机制在人大制度框架及人大具体工作中的嵌入和运用,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立法协商[20]。人大协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协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全国人大依法履行其职责,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一方面保证了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就是在人大制度框架内进行协商民主的过程,协商成果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赋予法律效力,并体现了法定权威。

最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制度中,基层协商民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民主协商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些不同形式的协商不仅增进了干群关系,也为领导干部的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通过对不同形式基层协商民主进行梳理,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城市基层民主实践。通过举办社区听证会或社区协调会进行民主决策或调解矛盾。当决策事项涉及社区居民的重大利益时,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就决策内容发表意见,居委会等相关人员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梳理,关照居民的合理诉求,做出兼顾居民利益的科学合理决策;当社区内针对某公共事务出现利益冲突和矛盾时,居委会召集居民就解决问题召开社区协调会,在充分倾听居民陈述事实、提出诉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达成协议,促进合理决策的形成。二是农村协商民主实践。通过举办村代会和村民评议会进行平等协商和民主监督,针对乡村日常事务的管理,举行村代会与其他代表进行充分平等的协商并做出决策,每个村民代表均有平等的机会发表意见;通过民主评议对村干部工作进行监督,为村民充分参与村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拓宽了协商民主的渠道,增强了村干部的公信力。

(四) 多样化:完善集中统一的民主建设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11]。全过程人民民主涵盖了直接与间接、过程与成果、程序与实质、民主与集中等环节,是全程性、开放性、真实性的民主参与和意见表达机制。

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民主形式提高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效率。我国的民主形式深深根植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统一,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现实环境。例如,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村民(居民)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普遍、平等、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选民可以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而在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市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则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人民代表行使权利也必须充分考虑民众意见,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策于民,真正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做到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相辅相成。过程民主意味着人民切实参与民主的各流程和各环节;成果民主意味着民主的成效是显著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个阶段,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民主参与的成效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做到了切实管用、真实有效,人民通过参与民主实践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同时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主政治不仅要注重程序民主,而且要把实质民主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八个能否”的标准充分肯定了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实有效的,是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是相互贯通的,注重民主的程序,却忽略人民实质需求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务实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程序与民主实质统一起来,真正体察民情、集中民智、汇集民意,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强实效、促进团结、凝心聚力,在程序上发扬民主、从实质上回应民众需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诉求的紧密结合。党、国家和人民是同心同向、相互交融的有机统一体,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目标相同、利益一致,团结一心组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统一整体,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将蕴含人民意愿的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将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划落到实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真实地、有效地落到国家的方针政策上;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在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上;满足了、实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证实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效力,有力地冲击了“历史终结论”的缪断,破解了“历史周期率”,极大厚植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集重大理论创新、行动指南和世界方案于一身,蕴含着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价值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超越了传统的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创新,也为其他国家的民主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

(一) 理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重大创新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结晶。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强调全体人民的利益,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目标,是人类对民主探索历史的扬弃,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本质的充分揭示和对民主认识的重大突破。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旨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包括在政治文明上的超越[2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表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地进行民主探索,从单一的民主形式扩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主样态,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发展为人民的民主参与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多样的形式;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深化,表述更加精确,是全方位保障人民参与、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民主理论创新。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类民主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个国家民不民主关键在于在其运行和实现方式上是否体现了民主,古希腊雅典城邦通过人民的直接参与来诠释民主;资本主义国家则将民主简化为选举民主,这种间歇性、阶段性的民主离真正的民主越来越远。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的实质和民主的运行有效衔接,既注重选举时的民主,又将民主贯穿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立法、司法、行政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本质,为走稳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民主价值的重大突破。民主价值强调民主的主体是谁、民主发展为谁服务以及民主指向的目标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只是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工具,民主只为少数人服务,只维护少数资本家的利益。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照顾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全体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服务,其目标是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实践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路径。强调人民当家作主,要体现民主的整体性和全过程性[9]。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拓宽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渠道,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提升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效能。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全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中,而且落实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中。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利于巩固新型的民主制度,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而且有效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持续探索的重大课题,而中国共产党探寻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新路正是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思想根基,而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事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社会环境。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让人民真正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建立起民意民情的反馈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表达利益诉求,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磅礴力量,是我国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的有效途径。

(三) 国际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方案的世界贡献

当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促进了我国的民主建设,也为世界各国的民主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出现民主赤字,全球民主发展陷入困境,而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解答各种民主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了西式民主的局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先进性。西式民主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这种形式民主的弊端日益凸显。政党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法真正得到保护;频繁的政党更替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庸人政治盛行,真正有能力为国执政之人没有用武之地,阻碍了国家社会的发展。西式民主效力的衰减直接导致了社会治理赤字,政党的凝聚力下降,党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民主政治不能真正为民服务,政治内斗严重,政党组织萎缩,民主甚至沦为了暴露个人私欲的政治游戏和闹剧,人民的诉求无法实现,良法善治遥遥无期。而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克服了西式民主中资本与政治勾连的弊端,也避免了民主为少数人谋利的局限。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效融合,是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有机统一,拓宽了民主的广度,丰富了民主的内涵,提升了民主的品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效能。

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民主的信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突破了“历史周期率”,探索出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模式,为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根基和重要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真正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廓清了迷雾,提供了参考,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世界各国的民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

猜你喜欢
周期率协商全过程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西江月·延安窑洞对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