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蓉|东华大学 团委,上海 201620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培养工作,强调在准确把握青年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系统谋划和部署青年发展重大问题,形成了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独具特色的习近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既明确了当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也为当代青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这一“大变局”既包含巨大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进程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更高历史阶段是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解决这个课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要想把握好这一关键,就必须深刻认识到青年群体的历史意义,做好青年工作,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青年对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始终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类青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中国青年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积累了斗争经验。1920年8月,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上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组织,并在后来的历史实践中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推进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在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青年的培养和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经验包括:注重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青年群体,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和青年群体的内在联系,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些经验为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独具特色的习近平“青年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这里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也有习近平对自己现实生活和实践历程的思考和总结。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论述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这个意义上展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青年曾有过丰富的论述:《工人阶级状况》《不列颠工厂工业的状况》就曾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健康等问题之重要性进行过论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亦强调青年的职业追求方向应该是“最能为人类而奋斗的职业”;《最近发生的莱比锡大屠杀——德国工人运动》一文中,恩格斯将青年群体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并由此认为“我国(德国——引者加)将发生光荣革命,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2];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期望青年群体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注重对世界进行改造,同时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关键在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总体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年观在系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原生性弊病的基础上,注重阐释青年在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劳动解放的历史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包含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习近平总书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赢得青年”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3]。
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时代新内涵。毛泽东的青年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的重要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对青年群体的认识及其发展变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的发展。在毛泽东看来,青年是极为特殊且极为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例如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毛泽东认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4]。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青年,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中倾注了热情与心力,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青年和党的事业、社会主义发展的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也特别强调对青年群体的关心和培养。将培养好、发展好青年作为党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朝阳说”,他将青年群体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将其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结合,主张要辩证对待青年的长处和不足。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不忘对青年群体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生力军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强调要辩证看待青年群体朝气蓬勃、充满创造力又缺乏经验的特点;倡导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这也奠定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基础[5]。
习近平“青年观”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青年的教育需要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青年观,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延续和继承。习近平“青年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立德树人”“力学笃行,躬行实践”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回信、讲话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时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勉励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6]36;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到“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勉励青年志存高远激发潜能[7];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到“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勉励广大青年要加强学习,锤炼本领[6]5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8];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提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肯定青年学子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9]。习近平“青年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增强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历史深度。
1966年,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给年轻的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10]。1969年,习近平踏上去往陕西延川县梁家河的火车,开始了对他影响深远的七年知青生活。这段经历也成了习近平宝贵的财富,他在与青年的多次交流中都有提及。“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6]48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砺了他坚毅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性格,拥有强烈进取心的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还是没有忘记读书思考,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成了深刻的蜕变。习近平总书记时常鼓励青年学子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自找苦吃”,这些思想都源自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告诫青年要“立鸿鹄志”,“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11]。习近平始终鼓励青年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走稳自己的人生之路,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对自身实践和现实的思考和总结,是习近平“青年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将理想信念比喻为个人精神上的“钙”,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6]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让理想信念成为指引新时代中国青年前进的方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上存在不成熟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引导,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的增加,在这种不确定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这种思想文化碰撞会给青年群体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如果青年群体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就很有可能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从而影响自身的未来发展。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之中,要想顺利实现全面现代化,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更高的历史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此情况下,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年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地延续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传统,这对于党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人民美好生活都极为重要。为此,必须致力于引导和教育青年,使他们形成强有力的理想信念支撑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青年的理想信念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与国家紧密相连,要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大局意识,与祖国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青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精神动力,以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要胸怀天下,把握国内外的形势,在辩证看待“危”与“机”中开新篇、谋新局。
《论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对此,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在这里,“厚重”和“威严”“学固”具有内在一致性。但问题是,“厚重”何来呢?答案只能是将自身存在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承担历史使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8]如果一个人,将自身的存在同社会、国家割裂开来,那么不仅是他的所学必然不会坚固,他的整个存在也将失去基础。因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对《论语》那句话的最合适的解释。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正是一批批革命先驱以血泪铸就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爱国史。爱国主义教育是习近平青年观体系的重要组成,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各方面和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在每一个青少年的心中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然性的认识、对我国制度的高度认同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同时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自觉践行爱国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观点。这一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确立了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到:“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7]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推动下,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一新中国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不仅从制度上明确了协同育人的青年发展机制,更从战略高度为青年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4月,我国首次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这本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党和国家全面有力的政策供给,为青年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认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多次在其论述中得到体现。如强调青年要做“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和奋斗者,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作为新时代中流砥柱的青年人,要勇挑重担,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对青年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希望和要求[8]。习近平总书记期望青年人练就过硬本领,不断磨练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人民群众中学习,知行合一,将人生的论文书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行”是“知”的基础和目的,“知”必须时刻以“行”为前提与核心。将“知行合一”纳入青年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保证青年群体的活力和现实关怀。这也是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化。只有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才能真正面对现实,为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贡献真正的力量。习近平青年思想中有关“知行合一”的内容,在更深层次上强调了青年群体应成为一个具有现实理想,能够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群体,这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改变世界”的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实践习近平“青年观”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共青团建设,主张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以“三性”(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要求推进组织建设,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从四大方面、十二个领域提出了改革措施,并强调:“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共青团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是焕发共青团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12]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员队伍建设四个维度对共青团改革发展提出全面要求,指引共青团开创全面从严治团新局面。2022年共青团中央发布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团实施纲要》,文件要求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管团治团的基本制度体系,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共青团改革走深走实。在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严”和“实”两方面提出要求,要求广大团干部锤炼优良作风,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做到强政治、强思想、强能力、强担当、强作风、强自律。在抓好团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总书记强调要严把团员发展“入口关”,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习近平“青年观”并非抽象的理论说教。作为以青年实际为前提的理论,它具有现实性;作为现实性的理论思想,它必然要求在实践中予以实现。
1.习近平“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实践
习近平“青年观”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强大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青年工作领域的最新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形成系统的关于青年工作的理论体系,但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将青年工作置于现实社会与历史进程中考察,总结了青年成长的规律。习近平“青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与发展,其精准把握当代青年的主流与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了共青团工作的政治灵魂、职责使命、实践导向、目标旨归等思想要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青年工作思想的新飞跃。习近平“青年观”是可持续的青年观,立足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定位于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的历史维度,认真分析并科学回答了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政治立场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富有指导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可以说,习近平“青年观”是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深化和拓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
2.习近平“青年观”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命题
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群体必须发挥自己独有的强大力量。从历史维度和发展广度而言,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享受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崇高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的主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将贯穿千千万万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7。这些论述科学阐述了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3.习近平“青年观”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实践方向
习近平“青年观”是基于新时代全面深化社会改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背景而不断形成发展并成长成熟的,主要致力于缓解社会发展历程中在青年健康成长以及青年工作有序发展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具备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新时代青年发展谋篇布局。[13]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富激情、最有朝气的群体,然而,部分青年却滋生了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气,还有部分青年表现出了奋斗精神弱化、斗争意识淡化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青年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并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他要求广大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6]21。在充分把握青年成长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习近平“青年观”指出了青年成长的正确方向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青年观”为指导青年发展实践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操作路径,使理论与实践完全耦合、相互融汇。
1.坚持“党管青年”原则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是我党青年工作的最高原则,是解决青年发展中问题和挑战的关键[14]。习近平明确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15]青年是党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传承人,党的事业需要青年传承,党的未来需要交托青年继续擘画和前行;没有青年,党的未来就难以为继。因此,“党管青年”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根本遵循和方向,也是关系党的未来命运和前途的伟大事业,更是促进青年健康全面发展、赢得青年人心的重要工作。要想让青年在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不断深化“党管青年”原则,让青年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保障青年发展。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授受和实践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6]的重大命题,而此后对青年工作的探索也很好地回应了这一命题。但伴随着全球的深度交融、中西方思潮的碰撞,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受到深刻影响。因此,必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定好位、导好航。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得到全面展现,它是青年人生发展中的指南针、“压舱石”和“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曾把青年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比喻为小麦的“拔节孕穗期”,指出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强调,要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6]39。这些论断立足青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从价值观的生成逻辑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路径,是新时代青年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根本遵循。
4.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必由之路。[17]坚持五育并举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育人标准和教育方式。
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特点的基础上,对青年成长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新时代青年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理论指导。当代青年要深刻领悟习近平“青年观”的精髓要义,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