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汉字传播
——以中文署名为例

2022-11-24 16:44黄卓航
今古文创 2022年42期
关键词:跨文化期刊汉字

◎黄卓航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呈现出纷繁气象,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成为文化交流的关键一环,“汉字作为信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汉文化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①。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汉字传播并未囿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进行了文化赋值。在国际期刊论文署名中,中文作者张启发将汉字在音译拉丁字母后呈现,体现了汉字区别于拉丁字母的表意功能和文化之美。在科研上,专家学者以汉字拼音命名新发见,表明科学研究并非无本之木,而自有文化渊源。可见,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在跨文化的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意蕴价值。由此,探究外文期刊中文署名现象,厘清中文署名意义价值,以期对汉字传播发展,弘扬中国文化提供更多思考。

一、跨文化视域下的中文署名

国际上,影响因子最多的期刊多为外文期刊,并多以拉丁字母写作。顶级外文期刊往往收录了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论文,具备丰富的学术比较视野。因此,是否被国际期刊收录、引用、转载一度成为衡量论文水平的关键要素。国际顶级期刊不仅在内容上甄选严格,还拟设了规范的投稿规则。在刊发过程中,作者根据期刊投稿指南修改格式,在经过反复审稿、编辑、校对后才被正式录用。在此背景下,国内作者刊发论文多遵从投稿规范,以拉丁字母进行署名。

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团队打破国际期刊署名惯例,在文章中成功进行了中文署名,此后相继发表了多篇中文署名文章。张启发团队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的文章《Heterosis in Rice Seedings:Its Relationship to Gibberellin Content and Experssion of Gibberellin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Genes》署名首次在英文署名后添加了中文。2015年,张启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PNAS)上发表了带有中文署名的文章《Breeding signatures of rice improvement revealed by a genomic variation map from a large germplasm collection》,中文署名作者共有4位。2016年《Extensive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genomes of two elite》一文中,中文署名作者达到27位。2022年2月,张启发再次发表中文署名文章《The versatile functions of OsALDH2B1 provide a genic basis for growth-defense trade-offs in rice》。

长期以来,国际期刊的署名通常以拉丁字母表示,中文作者常见以下几种署名形式:1.以拉丁字母全拼写署名,语序倒置,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如Qi Fa Zhang,例刊:《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以拉丁字母全拼写署名,按照中文语序排列,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如Zhang Qi Fa,例刊:《Molecular Pharmaceutics》);3.以拉丁字母简写署名,语序倒置,名字简拼在前,姓氏全拼在后(如Zhang QF,例刊 :《Nature Microbiology》)。无论以上述哪种形式进行署名,对中文作者而言都会扩大外延。原因在于汉字的音读变化丰富,即呈现出较明显的“一音多字”现象。如以张启发一名为例,字母写成Zhang Qi Fa。仅以字母署名,则可能对应数十种姓名:如张起发、章启发、张齐发、张七法等。由于同名同音作者不在少数,在后续引用转载中会引起混淆。

拉丁字母署名无法精确匹配到作者的情况不仅是中文作者所困扰的,对使用汉字的日本、韩国等国作者来说同样如此,以其他非拉丁语为母语的作者也面临着匹配模糊的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张启发团队不断尝试中文署名,不仅挖掘了中文署名新路径,还为汉字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二、中文署名的文化传播意义

“一般而言,署名文章是指个人或团体署上名字公开发表的文章,而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②署名作为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作者身份的直观体现。外文期刊署名的革新应用一方面是文章署名形式上的尝试,另一方面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书写态度。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拉丁字母占据主流,外文期刊论文中出现汉字既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也彰显了文化根脉。张启发团队尝试进行中文署名尝试时,曾就汉字“梗”的读音问题进行了溯源探究。梗稻作为水稻领域重点研究对象,其发见的亚种在科研命名上涉及诸多国家。我国是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水稻研究居世界前列,但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籼”(indica,意为印度)、“粳”(japonica,意为日本)却为日本学者加藤茂范于1928年所命名。因此,梗的读音“是事关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能否留存,关乎中国水稻学界能否赢得世界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命名的大事件”③。

粳字,曾注音为(jīng)。方言上,北方多读细音,南方多读洪音。语言地理视角下,西南、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多读开口音(gěng),北方和南部沿海地区,多读开口音(gēng)。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既遵循自然生理条件,也有实用的社会价值。张启发团队常年在湖北进行科研,所接触的读音多为(gěng),因此同多位专家就粳的读音展开讨论,力图还原“geng”音。“‘粳’所属的原塞音声母字,明清以来的变化趋向是开口geng而不是齐齿jing,北京音的文读也同样是geng而不是jing”④。在经过专家组充分审议后,新华字典里关于粳的读音即修改为(jīng)、(gēng)。2018年,《Nature》主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其中梗字读音以“geng”标注。经过粳的辨读,在命名体系中,粳第一次以汉字“geng”的读音呈现在国际期刊中,也为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正名。由此可见,“汉字的超方言性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性。”⑤

“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等演变而来,作为符号系统拥有独立价值。其造字法包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的现象及规律的理解,书写规范是想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标志之一,字体类型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⑥张启发团队进行中文署名,是对投稿格式的创新尝试,辩读汉字语音,则蕴含着推广汉字、弘扬中国文化的坚定信念。通过粳的读音辨析,在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意义上,汉字也就达到了规范语音、表达语义、书写文字的统一。

三、汉字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新技术浪潮涌现的当下,国际文化交融更加迅猛,网络信息媒介势必为文字的应用和交流提供更多可能。国际期刊利用面向全球的网络搜索平台传播前沿科研成果,中文署名作为大数据之一种得以显现。通过分析中文署名现象,可以展望用更多方式传播汉字,弘扬中华文化。

(一)中文学刊丰富署名规则。在国内学刊,如《中国物理快报》(CPL)1984年创刊起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要求所有中国作者都必须在姓名拼音后面加上中文。在外文期刊中,已经有学刊制定身份码,旨在构建搜索、识别、引用为一体的符码系统,以准确关联作者,实现论文数据模块化。但身份码这类符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论文数据分析等量化行为上,不具备直观性。作者署名应同文章标题一样,具有直观鲜明的指示特征。文章标题可凸显文章主题、关键词、论文构架等内容,作者署名则直观表达作者身份,应最大程度减少歧义。在国内中文学刊平台,中文署名歧义较少。在论文平台主页上,作者下栏标注有来源单位,与作者关联较多,从而减少歧义。国内面向国际的学刊,一方面可根据现有的期刊署名规则,细化作者身份识别网络,提高检索准确性。另一方面可延续中文署名规则,为更多国别作者提供母语署名,在刊发过程中加强文化表达。

(二)积极构建中文传播体系。语言传播的本质是文化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贸易中的日益深入,汉语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这也是语言软实力的巨大体现。”⑦长期以来,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前沿阵地,实现了“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寻求交流的“最大公约数”⑧。未来,要利用好孔子学院平台,继续巩固孔子学院办学成效,开拓更多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在新兴领域增添文化元素,打造中国语言文化品牌工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为中国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也必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⑨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比亚迪汽车旗下的新能源车以汉字“秦”“汉”“唐”“宋”“元”等命名车型,车标以篆书为设计理念,极具艺术之美。比亚迪公司拓宽贸易渠道出口海外,包含汉字车标在内的众多中华文化元素立即吸引了一批海外用户,正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生动实践。

四、结语

“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渴望着汉字文化的创新”。⑩无论是形式上的创新还是内容的创新,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必由路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⑪

目前中文署名尚未在外文期刊官方网页标注,仅在下载后的文件中显现,还未形成固定的署名标签。未标注的原因可能在于索引版页的空间有限,未能留出另外标注的语种空间;抑或是外文期刊尚未形成普遍共识,还未将非拉丁语种列为固定符码。换言之,中文署名从一种语言书写习惯到投稿选项还需要时间来推进,但文件中进行中文署名意味着这种跨文化的表述已经引发了思考。无论如何,在信息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对于汉字而言,中文署名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注释:

①邵先强:《汉字的跨文化传播》,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②范武邱,胡健:《我国领导人海外署名文章及其英译研究》,《中国外语》2017年第14卷第5期。

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粳字读“精”音,十年前张启发院士牵头上书改读“梗”,改了吗?》,http://www.hubei.gov.cn/jmct/jcwh/csfy/202201/t20220124_3977943.shtml.htm,2022。

④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粳字读“精”音,十年前张启发院士牵头上书改读“梗”,改了吗?》,http://www.hubei.gov.cn/jmct/jcwh/csfy/202201/t20220124_3977943.shtml.htm,2022。

⑤华静:《通过汉字传播中国文化》,《兰州日报》2021年9月23日。

⑥黄鸣奋:《汉字海外传播的三个层面》,《人民论坛》2017年第27期,第46-47页。

⑦辛保罗:《软实力与基于国家利益的语言教育》,《文化软实力》2019年第1期,第87-96页。

⑧吴兢:《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交流、互鉴、合作新平台——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人民日报》2012年8月10日。

⑨李丹:《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贵州省党校报》2021年第2期,第41-48页。

⑩苏金智:《汉字文化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语言生活皮书——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9年,第269-270页。

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猜你喜欢
跨文化期刊汉字
期刊简介
《防爆电机》期刊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期刊审稿进度表
汉字这样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字这样记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