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永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还不足以概括我对写作重要性的表达,因为的的确确是研究与写作改变了我的生活与工作,甚至是人生轨迹。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表达自己对于研究与写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我需要”“我必须”“我喜欢”“我可以”“我愿意”等都不可或缺。
1997年,我是揣着一摞自己在南通师范毕业展上展出的文章走进通州市金沙小学的。在随后那个无比“杂糅”的写作期,我写过语文年会、班集体建设、少先队体验教育、电教、德育、师德等各种征文。领导们也都有一个印象,就是曹海永能写文章,经常指定我写各种征文和总结。
写得多,获奖自然也就多了。1999年,我在全国“语文报杯”征文比赛中斩获一等奖,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一块手表,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现在想来仍然记忆犹新。更让我激动和意外的是,第二年,《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也就是现在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创刊,杂志社给我寄来了样刊,我的文章赫然在列,关键是紧随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之后。我是个低调的人,可是我多么希望和别人分享这份喜悦啊!但是我也不能拿着杂志到处说啊,怎么办呢?机会来了,大概一个星期之后,我在传达室发现了来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的稿费单。我顿时有了主意,让稿费单在传达室静静地多躺会儿吧!果然,有不少老师告诉我好消息,我故作镇静和沉稳地表示感谢,却没有第一时间拿走稿费单。终于,负责发放报刊的图书室老师走进了我们年级组办公室,说:“小曹发表文章了。”声音轻轻柔柔的,可是大家都听得很真切。不多一会儿,同事们各种祝贺溢满了房间。也就是从这篇《作文教学中评估手段的优化策略》的发表开始,我正式走上了一条语文教学研究与写作之路,发表了一系列与“优化策略”有关的论文,比如《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优化策略》《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化策略》等,自然也就告别了论文写作的“杂糅期”。
回顾工作前几年的写作“杂糅期”,基本上是要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这既实实在在地锻炼了我,也让我在各种尝试、碰撞中渐渐明晰了自己的方向,回想起来始终觉得弥足珍贵、受益匪浅。我不禁想起了时任通州市教研室主任陈有明先生的一句话:写文章就像参加邮政有奖储蓄,你要想中奖,你就得先储蓄、多储蓄。同样的道理,教师要想专业成长,也得去“储蓄”啊!写作就是在为自己的发展“储蓄”,储备研究,蓄势待发,夯实和垫高专业成长的起点。
2003年,我开始担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分管课题研究;2004年,我又有幸加入通州市教育科研名师协会,踏上了成长的“快车道”。因为工作的需要,缘于培训的机会,我开始大量阅读和经常研讨,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个性化研究”。于是,我开始谋划一个“宏大”的写作任务——在阅读、实践、调研、反思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现状、问题与出路的论文。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选。
我阅读了与文本解读相关的著作,把阅览室近三年的语文期刊翻了个遍,做了大量的阅读摘抄,同时还温习了听课笔记。写作期间,参考书籍和杂志从书房摆到客厅,引发了爱人的极度不满。最终,题为《阅读教学:我们失去了什么——“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问题凝视、成因透视、出路审视》的两万多字长文顺利出炉。正是这篇文章,让我有幸站在了2005年“教海探航·梦兰杯”征文颁奖大会领奖台的第一排,至今我仍记得前面两位是王九红、张齐华。
两万多字的论文获了一等奖,可是发表却太难了,因为杂志版面有限。于是我把论文的四个部分改成四篇论文投了出去,很快在《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山东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最重要的是,2009年2月《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了其中的一篇,让我获得了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面试的机会。于是,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从南通走向了南京。这样的经历,与我多年后读到的诗人西川先生特别相似,他在接受《人民教育》访谈时谈道:“改变未必是发生了死去活来的大事,也许就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你的人生和命运。”我想说,是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的获奖与发表,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始终非常感恩,当然也为自己当年的笔耕不辍而庆幸。
从南通调到南京至今,不觉已有13个年头。回想这些年教育研究与写作的经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杨九俊先生在南师附小指导语文团队时对我的“灵魂”叩问:“曹校长,你的代表性论文有哪几篇?”杨院长的意思是说写作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在我还在为自己近200篇的发表量而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杨院长的叩问无异于“一语惊醒梦中人”!自此,我开始聚焦几个主题,比如交往作文、爱的课堂、学程设计、教师发展,在写作中提升教育研究的品质。
我研究交往作文的价值意蕴、内容开掘、模式建构以及机制保障,研究爱的课堂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式,相关成果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发表,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18年调入锁金新村第一小学任校长后,我带领学校核心团队研究“学程”设计,提出了学习的课程、学习的过程、关键的进程、重要的历程、学习的程度这样五个设计,研究团队在《小学教学参考》《教育视界》《南京教育》等刊物刊发了数组文章。我在《人民教育》发表了研究成果《“学程”设计:离不开技术、动态和情意的观照》,并以此为研究主题申报了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担任主持人。再后来,我到北京东路小学担任党总支书记,践行“教师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力求做教师发展的“重要他人”,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潜力,关注教师的校本研修、现场学习、课程研发,探寻中年教师培训的“另一种可能”,本人也被遴选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2022年暑期,根据组织安排,我受命到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担任校长。我深知,只有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去完成一篇又一篇“品质至上,内涵发展”的代表之作,方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