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2022-11-24 14:35丁伟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主体特色资源

丁伟伟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内容要求的顶层设计。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2]2,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开发的重要地位。这两个政策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和深入研究,但学校在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方面还很薄弱。宿迁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教师用书》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但这两套教材并未完全推广使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赖省教研室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甚至完全参照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开展活动,缺乏体现本土实际、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的地方资源开发和利用。基于以上的政策要求和教学实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成为应然之举。

一、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是一线教师,存在开发主体单一且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以宿迁市湖滨新区9所小学为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中文、数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且大多是班主任兼任,或者是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因不满工作量兼职此学科,只有两所小学各有1名其他学科转岗的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较低,自主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愿不强,更不具备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吸纳到团队中来的意识和能力。

(一)主动吸纳成员,保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资源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理应是多元的、开放的。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要有地方资源开发的强烈意识,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主动吸纳家长、社会专业人员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积极调动各种课程力量,挖掘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地方特色,克服课程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

教师作为关键的开发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开发活动主题;要调动各学科师资力量,将学校的专业教师、特色人才引入课程开发中来。同时家长及社区专业技术人员也是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优势力量,社会相关部门也要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形成一个教师重引导、学生为主体、家长展特长、社区为支撑的多元化开发主体。

(二)全员参与指导,实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团队化

在多元吸纳开发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整合力量,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本土特色。例如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中心小学六年级“舌尖上的宿迁”这一主题活动,就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自主提出,主动调查、采访、收集美食资料,家长和专业人员指导美食制作,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教师参与美食推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团队开发项目。在地方资源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是一个互学互助、协同发展的团队,不局限于某一个或某一类人,这样的团队具有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较专业的社会实践技能、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较理想的信息技术和科研能力,从而保证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

(三)分层开展培训,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专业化

由于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所以学校也没有相关专业的任职教师,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学习活动,以提升开发主体的专业化水平。首先是省、市、区教研培训部门的专业教师教育,涉及相关学科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研能力培训等。其次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培训,例如主题活动教学展示、特色文化分享会、家长校园行等活动。整个开发团队可以在互相学习、自我反思中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团队开发氛围,进而形成团队开发优势。

二、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可开发的课程资源要结合地方实际,体现开放性、整合性。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办学特色,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是不同的。

(一)地方自然环境资源

一个地区的自然地貌、山川河流,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例如与我校相邻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区,风光独特。我们开发了“走进三台山森林公园”主题活动,包括方法指导、调查实践、旅游推介、反思小结等等环节,通过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实践探究活动走近大自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复制的民族文明史,不同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体认。例如距我校不足1公里的晓店青墩遗址,是一座未全部挖掘完毕的西周至汉代聚落遗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青墩遗址文物参观、历史背景调查、价值考证、旅游推介等,是我校开发的“探寻晓店历史”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地方民俗文化资源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造就了有趣的民俗文化,这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地方资源,开发价值很大。比如我们团队开发的“宿迁方言我来说”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收集、展示宿迁地区不同方言,用方言进行创作,深受学生喜欢家长欢迎,产生了较深远的社会影响。

(四)职业技能体验资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体认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体验自己父母的职业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以我校为例,大部分学生家长是骆马湖渔民、周边村庄农民和达利园食品加工厂工人。为此我们设计不同主题的职业技能体验活动,如“我们一起去捕鱼”“走进葡萄园”“工厂一日游”等,或参观或体验或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家长的职业中去,感受劳动的价值,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加深亲子关系。

(五)校园特色文化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还要注意与学校特色文化、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我校是宿迁市剪纸特色学校,剪纸文化氛围浓厚,与此结合我们开发了“剪纸小能手”主题活动;石头画是我校的特色社团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我们设计了“石头与画”主题活动;另外少先队寻访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资源开发的有效载体。

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找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起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2]1学生不仅是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他们的需求、兴趣及现实生活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起点。前文提到的“我们一起去捕鱼”“走进葡萄园”“工厂一日游”三个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就是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的主题,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参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己需求的职业体验活动,例如有的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了“小吃摊的早晨”主题活动,有的自己组队完成了“快递员二三事”主题活动……总之,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本土特色、实践价值都要基于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以省、市推荐教材为基础,把握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生长点

江苏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教师用书》“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有效指导的指引性和参考性材料,是为了降低本课程在学校层面开发和实施的难度,确保本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课程价值的体现,是为了引导学校和一线教师能够逐步自主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不能完全依赖《手册》,但也不能完全摒弃手册的要求,要在手册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和地方实际,找准资源开发的生长点。例如我们设计的民俗类主题活动“宿迁方言我来说”“舌尖上的宿迁”等内容,就是在手册中推荐的活动主题“家乡特产的调查与推介”“演示文稿展成果”“我有一双小巧手”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文化,抓住考察探究、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的生长点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

(三)多元融合,抓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实践性、自主性、整合性等特征”[4],而每一个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实施同样具有多元主体、团队合作、多维发展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地方资源开发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家校社资源的跨界整合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探寻晓店历史”主题活动,要与语言学科结合,调查历史进程,讲述历史故事;与数学学科结合,实地考察、测量、绘制青墩遗址示意图;与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结合,制作宣传册,进行网络旅游推介;等等。在此过程中跨年级递进式地开展活动,保证不同年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博物馆的参观、地方志的查阅等部分也离不开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要积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我们的家乡资源库),形成一种地方文化资源包,固化资源,凸显地方特色,摸索出“探索—研究—实施—提炼—推广”专业一体化发展道路,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形式。

总之,学校承担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土化开发与实施的义务,需要从开发主体的建设、开发内容的选择、开发路径的探究等方面进行本土化实践与探究。

猜你喜欢
主体特色资源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