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中医护理发展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11-24 12:06:01冯运李静
智慧健康 2022年21期
关键词:护理学病患护理人员

冯运,李静

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071

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特别是《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颁布[1],中医护理被重新定义和审视,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医改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学科建设、强化和丰富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渠道,更新和推广中医护理专业技术,提升中医护理领域的科研水平,成为了促进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1 中医护理的价值概述

中医护理学是基于中医学和现代护理学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性较强。在当前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中医护理作为一个以治疗慢性疾病为主要方向的学科,在发挥我国传统中医疗效和彰显健康服务理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中医护理通过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等护理技术操作帮助病患治疗疾病、缓解痛苦,以此实现现代护理学中为病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中医护理通过情志护理帮助病患减轻焦虑情绪,做好心理干预,以此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在轻、中度癌痛患者的术后或放化疗后有显著的作用,已被临床视作提升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中医护理以“三分治,七分养”为核心,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医改的深入发展,中医护理的传统理念正在与现在医学的理念不断融合,为治愈更多的病患和缓解患者痛苦、满足现代社会患者护理要求服务。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既体现出我国医学极高的医学价值,又体现出中医文化的独特价值,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满足患者对医护服务全面提升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出院后阶段的护理需求,成为了当前中医护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体现了中医护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中医护理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提升的价值选择。因此,在大数据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新医改赋予了社区护理更多的内涵与功能,社区护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群众对中医护理的直观感受,一线的群众是中医社区护理的直接受益者,思考新医改背景下的中医护理发展路径对于推动中医护理的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新医改背景下中医护理发展的难点剖析

2.1 中医护理学科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自古就有诸多治病救人的记载,但其一直处于社会化运用的状态,并没有成为理论体系完善的科学门类,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中医护理学科建设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由于中医护理学科产生较晚,其学科理论建设不完备、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较少,特别是中医护理学科体系中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欠缺,导致目前学科建设的成效并不显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虽然新医改中将《中医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学》列入全国统编教材的计划[2],但在教材实际编撰中的创新性不强,诸多操作和理论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导致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紧密度不够,直接影响了中医护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时代性。

2.2 中医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欠缺

中医因为更多依赖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其师徒式的教学和传承模式,使其有别于西医教学式的应用,无论是单独开设的中医馆还是医院内设置的中医门诊,中医的服务多是需要在一个固定的医生那里复诊才能实现治疗的疗程化和体系化。当前,我国中医护理模式几乎都局限于院内,通常情况下患者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才能获取康复信息和护理服务。虽然目前部分地区在试点社区护理模式,但这种社区护理与院内护理之间的衔接仍然不畅,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流和病情治疗记录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加之社区护理的专业化水平有限,致使病患在社区护理中也只能局限于普通的个案护理、慢性病管理或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同时,以大数据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尚未建立,病患无法在社区中获得专业化、系统性、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只能选择部分护理技术操作,其目的也只是因为考虑到时间和距离上的便捷。这显然无法彰显以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为目的的现代护理理念。

2.3 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匮乏

(1)中医医院护士中第一专业为中医护理的比例较低。与西医学院不同,中医在各大医学院校的开设中就很少大面积展开,招生规模相对较小,有些医学院甚至没有成规模的中医学院,从目前我国的护理人才专业化构成看,毕业于中医院校的护理人才较为稀缺。据统计,中医医院护士中第一专业为中医护理的比例约为20%。与西医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同,中医院校或者中医护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对于中医理论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在康复理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而目前的形势下,许多中医医院的护士由于缺乏中医理论知识,导致其在临床中护理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2)中医护理人员的职称层次普遍较低。受到现有职称评价体制和传统思维的影响,目前许多中医护理人才的职称层次较低。现有医院的职称考评体系导致主任护师和副主任护师这类高级护理技术职称所占比例不足10%,极大地降低了中医护理人员提升自身理论和临床操作水平的积极性,这一职称评价体制直接影响了中医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进步,导致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动性不够,从而影响中医护理的进一步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与技术的更新了。

(3)中医护理院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基于提升就业率的考虑,目前鉴于各大医院对医学院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为了学校的就业率考量,全国中医院校在护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方面偏向于中西医结合方向。特别是西医院是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培养重点上的偏向性明显,导致许多中医护理院校的毕业生在中医知识方面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中医学在学校的考核中不受重视,直接导致医学院的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护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院校学生的专业化程度直接限制了实践操作中的中医护理发展。

2.4 中医护理的行业标准缺乏

当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护士条例》中均未明确规定中医护理相关的问题和行业标准,导致中医护理人员的权利义务、执业范围及资格缺乏有效的规范和保护[3],现行职业规范上的不足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这些制度上的不完善限制了中医护理方面医生的职业规划清晰度,甚至由于制度规范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医护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制约了中医护理人才探索临床技术提升的积极性。

2.5 中医护理科研发展水平较低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医护理人才而言,学科建设的不完备以及行业标准的欠缺,特别是国家层面在中医护理方向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较小,导致许多中医护理人员错误地认为其工作只是一般性的临床操作技术,忽视了中医护理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错误地认为中学护理就是一门辅助性医护手段,并不像西医那样可以救人于生死,甚至不重视中医的研究和传承。最直接的反映即是有关中医护理的文献较少、层次较低、创新性不足,制约了中医护理学的科学发展。由于中医护理的核心在于临床操作层面,且护理临床效果分散在不同的个体层面,因此一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注重对护理工作背后的深层次医学原理的理解和思考,不注重积累和归纳临床数据,致使中医护理的科研层次整体不高,缺乏对大量临床病例数据的梳理和分析。

3 以新医改为契机,推动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学校和医院联合共建,进一步加强中医护理学科建设

科学建设是促进学科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的基础。在新医改背景下,中医护理学要学会借势而为。一方面,中医院校要立足中医护理学科建设的实际,积极申请中医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提升中医护理的办学定位和层次,不断提高中医护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中医医院要立足医疗改革,不断优化中医护理的管理模式,从护理整合能力体系构建的角度去定位中医护理服务,在招聘中对应聘人员是否取得中医护理相关的专业学位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具备专业资质人员在实际参与护理工作人员中的比重,不断优化中医护理临床技术和理论水平的专业化发展路径[4]。

3.2 以健康大数据为依托,构建信息共享的社区健康管理平台

新医改要求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中医护理而言,就是要加强院内与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同医生对于病患病情的信息共享,在遵守个人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如果一个病患主动更改医生,则应该将该病患的病例、就诊史及相关注意要素交由下一名治疗医师。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构建符合病患需求的信息网络,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要让病患在信息被收集、采集和传输的过程中得到最直接的告知,取得病患直接的授权,以此保证个人信息受到合法的保护。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不断提升社区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更多的患者通过社区护理获得长期的、稳定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以此缓解当前慢性病多发以及老龄化带来的中医护理资源紧缺的压力,建立健全以社区护理为基础的延续护理和分散护理机制,推动中医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

3.3 培育中医护理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中医护理的职业化水平

无论何时何地,人才都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想中医护理实现长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培育中医护理的专业人才与后备力量,不断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和重视程度,才能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作为医疗保健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中医护理专业化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必须要以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不断提升中医护理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一方面,要注重从理论和临床操作层面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在职称评定方面设置更加科学的评价职级,设置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中医护理考评体系的职称评价标准,以此提高中医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了改善现阶段不良的行业环境,还应该不断加强对中医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中医护理人才的职业化水平[5]。另一方面,在中医学院课程设置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制教学大纲,保证中医护理人才在中医药知识方面享有充足的学习课时,不断加强学生在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上的学习,针对不同特点和能力的学生,应该强调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临床或科研项目,从而分层次、因地制宜地培养出更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的学生,以此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于社区中医护理工作。与此同时,在充分发挥传统医嘱指导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必须要立足新医改的要求,引导中医护理人员大胆创新护理技术服务,从传统的疾病治愈思维向健康维护模式转型,充分彰显中医护理在健康管理方面的魅力和价值[6]。

3.4 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中医护理科研水平的提升

科学研究是学科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医护理而言,应当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一方面,在科研项目的设置上,要加大对中医护理领域的倾斜力度,发挥中医协会在科研项目发展上的作用,每年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科研项目申报研究工作,给予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此实现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医护理的科研工作之中,鼓励更多的临床护理人员参与到中医护理的科研项目之中,引导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重观察病患的临床表现和反应,积累更多的案例和数据用于开展分析和科学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中医护理的实际效用,推动中医护理的科研水平和研究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当丰富科研形式。由于许多科研项目申报时需要对项目负责人的职称层次进行限定,导致许多年轻中医护理人员无法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7]。因此,建议在中医护理方向的课题中设置一定比例的青年项目,还可以开展不需要限制职称和年龄的沙龙等方式,让更多具有科研想法的人参与到中医护理科学研究的头脑风暴中,激发更多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更多在中医护理临床技术方面有所感悟的青年人才充分参与到中医护理理论研究之中,避免中医护理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脱节的情况发生,推动中医护理在更高的科学层次上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护理学病患护理人员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护理学杂志》稿约
护理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2-04 09:53:48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智慧健康(2019年7期)2019-01-30 23:56:37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