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磊
六安市人民医院,安徽 六安 237005
癌症种类多样,如肝癌、胃癌以及胰腺癌等。腹部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肿瘤,而相应的病症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持续性、长期性的伤害,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遗传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诸多影响,使得腹部肿瘤的发生概率大幅提升,而目前腹部肿瘤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的重大疾病。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因为其对化疗的耐受能力较差,放射性治疗便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案。目前临床所推广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度,患者的正常组织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同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剂量梯度,这要求对患者的摆位必须做到准确有效[1-2]。孙鸿飞等[3]指出,图像引导技术对于提升肿瘤放疗精确度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明确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提高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精度的临床效果,在放射治疗的开展过程当中,整体治疗对于患者的影响相对较低。而由此也能够使实际的治疗效果得以提升,但仍在目前影像定位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开展放射治疗中需要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但实际定位会由于诸多原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会对实际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分析,精准度是实际放射治疗在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如若照射量由于误差情况而存在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在实际过程中,也有可能使患者的实际器官受到影响,在严重时有可能会存在脱靶问题,由此若想使实际的放射治疗临床效果得以有效提升,需要进一步使定位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进一步降低误差的实际范围。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在构建过程中属于较为优异的疗法,在传统疗法过程当中,由于定位精准度相对较低,以及患者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活动而影响实际的精准度。目前,在对图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定位精准度进行提升,而为了对精准度进行优化,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本院放射科接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18例腹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腹部肿瘤患者均是本院放射科2019年12月-2020年5月接诊患者,入院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8~73岁,平均(65.9±5.2)岁;疾病类型:胃癌4例、胰腺癌7例、肝癌7例。
所有患者借助热塑体模进行固定,且在飞利浦大孔径之下实行模拟定位,治疗采用Synergy直线加速器进行。在每一次开展治疗前均借助Synergy锥形束CT进行扫描,同时在获取锥形束CT影像后合理设定三维体积,而后借助三维体积与定位CT中的三维体积实现匹配目的。对获得的图像利用手动配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等方式进行处理。平移误差采集指标包括x(左右)、y(头脚)、z(前后),待摆位充分纠正后开展治疗。
采用锥形束CT影像技术获取患者的x、y、z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并分别以x、y、z轴旋转获取相对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摆位误差平均值表示系统误差,标准差表示随机误差,依据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放公式:摆位外扩=2.5×标准差+0.7随机误差。
x、y、z轴和旋转u、v、w轴上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15±0.04)cm、(0.06±0.12)cm、(-0.02±0.10)cm、(0.74±0.21)°、(-0.21±0.24)°、(0.21±0.17)°,见表1。
表1 18 例腹部肿瘤患者不同方向摆位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
通过对摆位系统误差分析后发现,x、y、z的方向误差分别为0.15cm、0.06cm、-0.02cm,标准差分别为0.23cm、0.38cm、0.14cm,随机误差分别为0.04cm、0.12cm、0.10cm。按照公式“摆位外扩=2.5×标准差+0.7×随机误差”求得x方向上的摆位外扩为0.575+0.028=0.603cm,y方向上的摆位外扩为0.095+0.084=0.179cm,z方向上的摆位外扩为0.35+0.07=0.42cm。
腹部是肿瘤的多发区域,在区域内所具有的器官较多,诸多器官均有可能发生肿瘤。由于相关器官基本属于消化系统器官,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更为优异的生活习惯,致使癌细胞获得了可乘之机。同时,多数腹部肿瘤在实际发病过程当中属于慢性病,前期对于患者的身体影响相对较低,但随着整体病症的进一步加重,患者临床中所存在症状更为明显,由此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目前,临床中对于服务肿瘤所具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化疗以及相应的放射治疗。相比之下,放射性治疗所具有的效果更为优异,对实际的身体伤害较小。在影像技术实际定位之后进行更加精确的放射治疗,能够提升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会对实际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依照具体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精准度是整体放射治疗在开展过程当中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如若照射量由于误差而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则将导致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患者的器官产生伤害,严重时也可能导致脱靶问题。由此,若想充分使整体治疗的临床疗效得以大幅度提升,需要进一步在治疗过程当中提升其定位的准确性,使得整体误差的范围得以有效缩小。
影像技术的连续性大大提升了肿瘤疾病放射治疗靶区的精确度,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每次治疗过程中器官相对照射视野变化和靶区位置变化均会对放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4]。图像引导技术因为具有定位精确度高、计划精准性高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在开展放射治疗前,可以先借助病灶组织方位对保障救治工作进行定位,主要是借助相应体位固定设备,包括对患者体位误差进行调整、联合CT模拟方案获取患者病灶组织影像。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实现对病灶组织的准确定位,构建三维假体,保证定位的精准性[5]。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锥形束CT影像技术不但可以准确计算出三维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自动移动治疗床校正摆位误差,而且还可以对相应的旋转摆位误差进行计算,清晰显示照射区的所有组织、器官的三维结构变化。
本次研究发现,18例肿瘤患者通过接受锥形束CT影像技术扫描后的摆位误差y>z>x,发现系统误差x轴最大,最终计算得到x、y、z的摆位外扩分别为0.603cm、0.179cm、0.42cm。上腹部肿瘤患者因为极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因而如何外放CTV一直是临床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上腹部肿瘤患者的外放CTV可以随着呼吸上下运动达到1~3cm[6]。本次研究通过对x、y、z三个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和相对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进行分析后得出,在图像引导技术下CTV在x、y、z方向上的外扩尺寸分别为0.606cm、0.182cm、0.54cm,以此来提升肿瘤放射治疗的精度。就现阶段临床对PTV的临床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多,大多数是按照“摆位外扩=2.5×标准差+0.7×随机误差”来推算PTV与CTV之间的间隙,这种计算方式通过考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对剂量的影响,可以应用最小的CTV累积剂量作为标尺,通常情况下计算所得到的CTV与PTV可以保证90%群体患者最小CTV累积剂量至少达到95%的处方剂量,应用效果显著。但就本次研究来说,虽然获得的PTV外放大小可以为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精度控制提供依据,但考虑到上、下腹部肿瘤极易受到呼吸运动、胃肠蠕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探讨,以掌握更多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提高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精度的要点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