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2-11-24 12:00:25
黑龙江粮食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下乡调研育人

□ 李 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推行以来,一直都广受各大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二十几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绩,通过此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家国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当前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调查当前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及问题,笔者制作了相关调查问卷,并在所在学校发放,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36份。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包含了笔者所在学校各个年级以及文、理、工方面各个专业的学生,调研的内容也涉及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方式、问题、建议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分析以及后续的调研访谈,我们发现当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宣传力度不够

在本次的调查中,只有57.14%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该项活动且只有3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过院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大部分同学反映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参加过并对该活动的了解程度很低。此外,通过调研和后期的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参加,有82.8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愿意参加该项活动,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参加、何时参加以及如何参加。这反映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对于青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各高校每年活动开始前的组织策划阶段,并没有做到面向全员覆盖的宣传工作,导致暑期“三下乡”活动已经开展多年,能够真正在第一时间了解每年活动开展情况并能够参与进来的学生还是少数。此外,学生的参与面减少后,往往组建的实践团队在专业性和完整性上也会大打折扣,这对后续开展具体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实践活动内容规划欠缺

在对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以及筹备等工作的各项问题调研中,学生普遍反映当前院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比较单调,基本以支教和调研为主,希望可以拓展多一些的活动类型,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实践内容切实丰富起来,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产生,以避免社会实践活动最终效果甚微,流于形式;其次,有90.72%的学生反映希望院校在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之前能多征集学生的意见,并可以进行系统的培训及指导工作,在前期筹备阶段,将活动的主要内容、过程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梳理清楚,确保实践活动目标清楚、过程丰富、收效显著。

(三)实践活动平台、资金匮乏

在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遇困难的问题调查中,有38.04%的学生反映了资金不足问题,还有21.74%的学生表示联系实践单位有困难。后续的调研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当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资金问题,使很多活动无法按计划开展,实践效果大大降低;此外,调研中发现,很多院校建立和联系的社会实践基地平台比较有限,学生们自发组织联系的实践平台往往也需要院校的鼎力支持才能够顺利沟通与联系;并且,大多数的实践基地与院校之间并没有建立起长期实践关系,导致实践内容只仅仅局限于当下某一次活动,致使活动的连贯性、完整性以及专业性有所缺乏。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对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对接平台,都会因此迎来一个新的局面,对提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理想信念

当前的青年大学生成长于稳定和平且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仅靠学校的理论知识教育还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观察、了解乡村社会的重要举措。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背景设计、组织的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为“三下乡”活动提供目标意义与价值导向,在深入乡村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了解乡村社会,开阔眼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极大地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落实实践内容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致力于青年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更进一步地为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推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内容落在实处,避免“假、大、空”,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乡情,积极主动投身于基层建设,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切实需要帮扶的农村,通过调研走访、志愿帮扶、支教宣讲等多种方式发现、分析、探索乡镇人民的生活与发展,既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强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提升专业知识

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完成,同时专业知识也需要实践平台来进行操练检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促成了很多面向青年大学生的新实践平台的建立,为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基地。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大学生的选择面更加宽阔,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来进行社会实践,更好地将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们运用知识力量服务于社会实践,服务于乡村建设,创新了实践模式。同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促进自己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四)拓宽就业思维

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趋困难,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在国家“培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一线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下,鼓励青年大学生开拓就业思维,面向基层就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便成了连接青年大学生与社会基层的重要纽带,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导向下,各乡镇基层组织会更加积极配合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为实践活动提供出更好的基地平台。通过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引导青年大学生转变就业思维,扩宽就业渠道,认识到基层就业的紧缺性及可发展性,为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育人效果的有效举措

为了更好地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育人效果的举措,笔者组建了一支乡村振兴调研团队——“寻路援梦”实践队,以“牛背梁——金米村——陈家湾——四新村”为具体调研路线,从“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及“志愿服务”四个方面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果。根据此次社会实践的效果及前期问卷调研的结果,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力举措:

(一)做好宣传总结工作

为了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并参与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首先要意识到宣传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加大宣传力度指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加大活动开始前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可以了解到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扩大活动参与人员的覆盖面;其次,要在活动开展期间坚持进行宣传工作,将活动过程进行实时报道宣传,增加活动关注度;最后,要注重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完善实践成果的宣传推广。要指导学生根据实践内容形成专业性的调研报告,并可以利用图片展览、活动汇报以及受众面颇广的短视频展示等多种类形式进行活动的总结和推广,提高社会实践成果的学术转化率。例如,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在前期通过校、院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最终组建出一支贯穿3个年级、4个专业的实践团队,并得到了学院的极大支持,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开展过程及活动结束后,实践队也一直不断加强媒体联系,广泛开展宣传,总结实践成果,被各级媒体报道宣传,最终收获了乡镇领导、村民以及院校老师的一致好评,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鼓舞,也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样本。

(二)紧密结合学科专业

当前大多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活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团队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导致活动目标不清晰,活动内容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将活动的内容与实践团队中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切实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的实践平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所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定是可以通过活动内容切实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活动,这就需要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乡村建设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从而达到育人目标。例如,本次的实践团队包含学前教育、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积极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优势,深入乡村进行了留守儿童相关调研,并开展幼儿教育相关活动;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学生的专业优势,实践队摒弃传统的一些活动调研方式,而是采取直播助农、乡村宣传片拍摄、乡村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切实将专业融入实践活动之中,既检验了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又切实为记录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活动结束后,实践队除了撰写调研报告,还通过剪辑纪录片、绘制画册等方式将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展示,极大提升了实践育人效果。此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与地方互动的重要平台之一,有助于高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来检验学科专业的教学效果,根据地方实际的社会需要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既满足了社会服务需要,又促进了专业发展。

(三)建立长期实践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地乡镇都为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平台,高校要把握这个契机,与各地实践基地紧密联系,并合理分配实践资源,为各实践团队提供基地保障,帮助其形成长效联动,建立起长期化、长效化服务的实践基地。长期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助于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成果的一个持续性巩固,可以取得参与面更多、参与时间更长的调研样本,对于我们切实通过实践活动助力乡村发展、服务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建立起长期实践基地的联系,还可以拓展青年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的平台,使社会实践及乡村服务志愿活动不局限于暑期“三下乡”期间,扩大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促进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不断提升。

(四)加大活动各项保障

当前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际活动的各项保障还不够完善。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保障。充足资金支持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保障实践团队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便能够持续深入乡村基层。应该通过专业技术、科学举措切实地为乡村、地方服务,那么这些都需要社会以及高校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强师资保障。好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校应该加强对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的安排。当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高校内负责团学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在带队进行,我们应该广泛动员其他专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工作,为学生活动提出更加专业的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做好全程活动各个方面的准备与策划,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实践效果更加显著。最后还要加强奖励机制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为高校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以致用,观察、了解中国乡村社会,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更丰富的“三下乡”活动,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三下乡调研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35:04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47:46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09:28:41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5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