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

2022-11-24 11:00:31马婕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西关小学741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劳心劳力陶行知

马婕(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西关小学 74150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劳动教育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构成。陶行知有感于传统中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而提出“在劳力上劳心”,主张手脑结合,从生存到创造,突出劳动实践的真正价值。同时,陶行知将“教学做合一”思想渗透于劳动教育之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行“共教、共学、共做”原则,熟练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基本的劳动素养。陶行知认为,从事生产劳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他主张对学生要立足生活实际,从周围环境做起,进行生活化的劳动教育。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概述

1.“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将教、学、做视为一体。在他看来,“做”是根本,也是核心,“教”与“学”不能脱离“做”,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做上教,做上学”,才能避免培养出死读书或读死书的书呆子。应用到劳动教育中来,便是“教”要为劳动实践而教,“学”应为劳动实践而学。“做”是劳动教育的本义,也是师生关系的主导。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陶行知看来,“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教”“学”互为统一的。因“做”而产生的问题,要在“做”的过程中解决,这一过程也是“教”与“学”的具体外化。

2.“在劳力上劳心”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曾经为晓庄师范题写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他看来,劳力可以理解为实践活动,劳心可以理解为思维,二则统一于劳动,并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陶行知的劳动观念中,实践与认识二者不可分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由此,“在劳力上劳心”也就成了陶行知劳动教育的重要主张。

“行—知—行”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逻辑基础。陶行知认为,“做”绝不是盲行或盲动,而是在“劳力上劳心”,由此看来,“做”是手脑并用,是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是对于“寓思考于行动,寓行动于新知”的深刻诠释。正因如此,陶行知又说:“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可见,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的具体化,体现了生活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自然也就占据核心地位。

3.“生活即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劳动教育的素材源于生活,源于周围,源于实践。与之相应的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指向生活,指向周围,指向实践。从现实来看,小学生在家里备受呵护,不会独立洗衣、打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要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独立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德育价值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将其应用于现代劳动教育实践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体现了对人的身心成长的全面重视,将其应用于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中,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仍有这样的普遍性狭隘观念: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劳力”,即缺乏技术含量的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劳动成为一种应尽的责任,丧失了实践创造的乐趣,甚至劳动成为“惩戒”的手段,当孩子学习上犯了错,往往要被迫“劳动改造”,或打扫卫生,或倒垃圾,或整理收纳,这样孩子很难将劳动与愉悦的情绪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也很难从劳动过程中培养思想品德。

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长久、最普遍的实践。在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我和树木交朋友”“认识身边的蔬菜”等活动,走进大自然,了解与认识大自然,发现人类的家园,从而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学会与自然相处,学会与自身相处。由此可见,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既是做事的方法论,也是做人的辩证法,它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3.不断丰富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指导当今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蕴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对新时代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发。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思想融于学科教学的各方面,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拓宽渠道,构建模式多样、资源丰富的教育载体,做到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实践。

三、运用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策略

1.掌握基本技能,内化为品德修养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主要从生活入手,这恰恰符合陶行知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劳动教育主要通过种植、浇水、修剪、煮饭、购物、交友等内容,让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获得独立应对自然与社会的能力。陶行知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拥有“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就是为了让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内在契合之处。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擅长口语表达,有的学生擅长人力管理,有的学生擅长收集信息,而劳动教育则是给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特长的平台,让学生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从劳动实践中体会到手脑并用的乐趣,从劳动实践中体验到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信心。随着现代家庭教养方式的日渐精细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在生活中被精心呵护,他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不会独立完成洗衣、扫地、整理、煮饭等简单生活技能,甚至个别学生认为,父母干家务活是理所当然的,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是理所当然,这就导致小学生的责任心不足,缺乏服务他人或造福集体的自觉性。而陶行知主张以生活化的方式实施劳动教育,能够让小学生从自身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个人到团体,在头脑中建立起集体观念,或分享劳动心得,或交流劳动经验,以加深感情交流,学会感恩与互助,并将其内化为品德修养。

2.鼓励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

“在劳力上劳心”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陶行知看来,劳动实践既是动手操作,也是动脑思考,他反对“劳力”与“劳心”的分离,而是从实践唯物论的角度提出“在劳力上劳心”。小学思想品德的培养是让学生爱上劳动,从劳动实践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类及自身,从劳动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勇于担责、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从事生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锻炼头脑与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既是技能培养与方法探索的过程,也是认知发展与适应社会的过程。以班级卫生为例,地面清洁、门窗保洁、擦黑板、美化讲台、摆放桌凳等项目琐碎繁杂,需要合理规划,细致分工,还需要从整体上统筹好劳动时长,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也并非动动手就能完美达成目标,它需要学生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规范实施,体现的是“劳力”与“劳心”的协调并举。

3.以实践为根本,发展认知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并非可有可无。根据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教师让学生多“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新知,发展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劳动素养。学生“在劳力上劳心”,不仅能够体验到改造现实的成就感,还能因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获得精神的愉悦、解放和自由。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活动,共同面对困难,小组之间协作互助,学生从中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乐趣,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劳动分工能够让不同个性、不同特长、不同类型的学生各尽其才,这样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为以后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实践表明,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从中培养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教师能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将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来,那么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便会大大增强。

4.挖掘德育内涵,突出劳动创新

真正的劳动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重复或程序应用,而是“在劳力上劳心”,是实践创新。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它要求学生以劳动促进创新,以创新提高认知能力及实践水平。因此,应用陶行知劳动教养思想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重在对学生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与身体素质的发展,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陶冶性情、发展认知、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的信息渠道较为广泛,他们头脑活跃,敢于质疑权威,教师若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方式,以说教的形式给学生煲心灵鸡汤,学生不但不会从中获得德育启迪,甚至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利用劳动教育深度挖掘德育内涵,通过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贯通劳动与学习,从实践中学会劳动创新,从创新中体会自身成长。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班级卫生及校园美化做起,让学生“承包”卫生死角,融入创意美化校园一角,或给井盖绘图,或给小树剪枝,或扮靓班级公务栏,或设计讲台桌的布局及收纳。这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既体现了学生自立立人的精神品质,又表现出了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实际功用。当然,在劳动教育中落实德育内涵,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让学生以劳动实践为平台,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自己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创新。

四、结语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契合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内涵。教师应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深入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构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形成校内外教育平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认知发展、品德培养相融合。这样,学生既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又能够在劳动实践中自强不息、发展自己、创造幸福。

猜你喜欢
劳心劳力陶行知
熊 轲
浅谈中华文明延续的“劳心”说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当代旅游(2019年1期)2019-08-30 03:37:10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教师·上(2016年6期)2016-12-01 09:20:37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吟诗御盗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0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