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林
(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一工程小学,甘肃临泽 734205)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正处在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阶段。其数学思维具有较强可塑性,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加以引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做简要阐述。
提问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教师最常使用的师生互动形式。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提问内容往往只针对特定的知识点,更加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提问的双向互动作用和对学生数学素养的促进作用,导致数学课堂上出现提问环节脱离教育要求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问方式缺乏创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对提问语言和提问艺术的思考,提出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2.问题内容缺乏科学性:一个科学的数学问题不仅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知识传授目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但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在问题设计上缺乏分层意识,导致提问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提问机制设计存在缺陷:一个完整的提问环节不仅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鼓励和对学生下次回答问题的期许。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忽视提问后评价机制的建立,学生无法在回答问题中获得动力和兴趣,影响了预期提问效果的取得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前预设问题是建立问题导向、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前置课堂问题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关注课前提问的积极影响,将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谈论,并在这个过程中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前置课堂问题也是师生互动的实现形式,教师在课前提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巧妙引出教学内容,也需要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既要鼓励学生参与,又要予以积极的反馈。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问题进行课前提问,引出知识教学内容。以《有几支铅笔》的教学为例,数学教师在上课铃响后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与自己相关的问题较为感兴趣的实际,提问第一列第一个学生:“今天你一共上了几节课?课间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的?”然后叫第二名学生回答相同的问题,第三名学生则需要回答前两位学生一共上了几节课、第四名学生回答前两位学生一共和多少小朋友进行了互动,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提出表扬。然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到今天的课时标题:“有几支铅笔”,并带领学生用自己的学习工具摆一摆、数一数,对数学加法形成初步认识,最后再进行列式计算的教学。如此,通过生活化问题的预设和学习工具的使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利用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比如,在进行《物体分类》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铃响后向学生提问:“文具盒长什么样子?粉笔像什么物体?你们常见的魔方又有什么特点?”先引发小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然后点名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加以肯定或者纠正,同时还要将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渗透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然后提出问题:“你说到的物体,日常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通过这一组循序渐进的问题能够初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分类。
提问层次指的是数学教师提问内容的层次化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提问环节的主体,教师在提问环节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进而展开互动。设计提问层次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基础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另一方面要根据知识点的难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通过掌握学生的数学成绩、批改数学作业、观察学生的上课动态、总结学生的整体表现、课下与学生沟通等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划分为“能够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回答中等难度的数学问题”“能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三个层次,并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以《需要多少钱》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是教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帮助学生了解点子图和表格是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工具,会利用点子图或表格探索乘法的口算方法,理解乘法的算理,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设计如下三个问题:(1)一个球拍20 元,四个球拍需要多少钱?要用什么方法计算?(2)一个球拍20 元,一个球5 元,两个球拍和一个球多少钱?除了相加之外,还有什么方法?(3)一个球拍20 元,一个球5 元,四个球拍和两个球需要多少钱?怎么用点子图表示?怎么用表格表示?通过这种层次化的提问,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简单乘法上的具体需求,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参与计算学习的过程中向更高层次转化。
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效果不仅受到教师提问的影响,还受到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的影响,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并营造恰当的数学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问教学和情景创设往往被认为是两个相互分离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特定情境下的提问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思考数学问题、了解数学文化。因此,教师要将情景创设与数学提问紧密结合起来,在情景中提问,在提问中烘托氛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提问情景。比如,在《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商场抽奖视频,让学生置身相应的氛围之中,提问学生:“在参加商场抽奖活动时,怎么才能知道获奖的可能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举手发言,教师听取一到两名学生的答案,并找出学生的答案与可能性相关的内容,继续延伸:“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有黄色和白色两种,摸到黄球有奖,摸到白球则没有奖。若是你是这家超市的老板,你会如何往盒子里放球,让顾客来摸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方案进行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比较和评价中形成“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小——可能性小”的初步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提问情景。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货比三家》的教学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大数和小数的认识,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今天我是小老板》的数学活动,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店主,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店主对同样的文具设置不同的价格,教师在这个活动中仅仅负责提问“是大数还是小数?谁最大?谁最小?A 比B 大多少?”等问题,让学生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比较数字、回答问题,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奖励,强化课堂提问的效果。
由于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忽视语言艺术的应用和思考,未能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提问,导致小学生对提问环节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抵触心理,影响提问的实际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进行提问时要始终以学生为导向,注意提问语言的多样化,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实际的提问语言,消除小学生对提问环节的抵触心理,提高提问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提问语言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回答。比如,教师在《节日礼物》的教学中,根据“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不同画面”“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远近变化,想象、判断观察到的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对课本主题“节日礼物”存在一定期待和兴趣的实际,用好奇的语气提出问题:“有哪位同学曾经收到过生日礼物?”引导学生回答礼物内容,然后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物品提出新问题:“如果你们收到一套新的乐高玩具,你们会搭建什么?又会怎么观察搭建的东西呢?”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观察物品,形成对物体的全面认识,最后邀请学生分享答案,强化提问的效果。
其次,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问语言风格的多样化,通过变换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不同的情绪。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问既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方式,也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醒部分学生认真听讲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整体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语气语调的平稳,而在面对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出现问题的学生时,教师则应该变化语气语调,发挥提问在课堂纪律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用较为严厉的语调使得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语言风格的基调,使得课堂提问能够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既可以作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线索,也可以作为联系前后知识点的链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度,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将课堂提问的作用落到实处。
以《梯形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一个边长与三角形直角边长相等的长方形,提问“这三个图形组合起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对面积公式进行回顾,并让学生起立回答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然后教师通过旋转和组合将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成一个等腰梯形,让学生将之前计算面积公式进行简化,再次提出问题:“你们在计算面积的时候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进行猜想,最后结合课本进行讲解,推导出梯形公式,在衔接相互关联的知识点的过程中增强提问实效。
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受教师的评价和态度影响较大,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向的评价和鼓励,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产生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把握时,更应该强调问后评价机制的建立和优化,采取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趣味化手段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堂提问记录表的方式,记录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答对问题的次数和点名回答问题的次数,在每周结束或者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的记录表进行汇总,选出“正确率之星”“举手之星”“答题量之星”等,并准备不同的奖励物品,对学生的回答行为进行积极暗示,进而解决传统提问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提问环节,既要关注提问的顺序、层次、情景、连贯性,更要关注提问语言的优化和问后评价的建立,在构建问题导向、开拓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将小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构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教学氛围充分活跃、教学结构科学合理的新型数学课堂,通过提问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