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恩涛,邢少娜,席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课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主修课,要实现“医身”与“医心”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尚情操、良好医德以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因此,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课程亟须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以适应国家的要求、时代的需求、社会的期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要想实施和推进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抓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切实提高教师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课教师同样要以德配位,“德” 既是个人的小德、医德,也是对国家、社会的大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中国医学的背后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其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情怀, 包括医者仁心的品质修养、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医人医世的理想人格、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等。 医学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更是从医、为人的道德规范、人伦操守。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教师在担负培养“健康中国”守卫者教育职责的过程中,需要从做人与育人两方面下功夫,要不断学习、更新当下医疗行业最主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思考与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对医学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学生能够真正畅游于渊博的知识海洋;同时,医学类教师尤其要注意树立好个人形象,营造好高尚的医风、严谨的作风,用言传身教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打下良好的德操基础,为更好地服务我国医疗行业奠定基础。
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医学类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育人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育人过程中要让学生接受教育、有获得感,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 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育人过程,使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
其次,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就是走近病人,了解病情。 教师同样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建立与学生间的“亲近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3]。
最后,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医学向来注重阴阳互补、万物调和,重视整体而非局部、全面而非片面。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引导学生综合发展,使学生在享受医学专业知识盛宴的同时,也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提升。
一方面,医学作为治病救人的“体”,极具实践性;另一方面,医学又具有自身的“魂”,体现在医德医风之中。 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就要求医学类专业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时,切实遵循其内在规律,尤其是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以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的路径。
1.医学案例选取要贴近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是为学生服务。 因此,医学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4],思政育人要贴近当代医学院校学生特点,从细微处讲述“圈内”故事,这样才能与他们产生思想互动,碰撞出心灵火花,进而升华为有理想信念、为患者全心服务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2.医学案例融入要隐而不见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1]课程思政就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的精神,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升华专业课,使专业有思想、教育有灵魂。 高职院校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亦需做到思政元素的“隐而不见”,在方法上要避免生搬硬套、表达直白,要巧妙配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偏好,运用隐性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3.医学案例运用要时效性强
高职院校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还要注意思政元素的时效性。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选择思政素材时要重点贴合当前我国社会医疗行业现况、 患者和国家需求及相关法律法规动态,所呈现的病案、病理图片、医疗数据、文献、新闻等教学资源要使人信服,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能够自省从医初心,践行核心价值观。
1.医学课程思政设计要整体布局
任何改革事业都需提前谋划,高职院校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根据课程特点提前布局设计。 从课程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医疗行业实际出发,精准分析专业课程培养重难点,着重解析课程教学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规划、人文情怀的培养着力点,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深度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每一间隙,“见缝插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最终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整个设计过程务求上下衔接、精准契合,形成布局明朗的设计蓝图。
2.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明确课程标准
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有章可循,又要有标可依。这就要求课程负责人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制定全新的课程思政标准,这一标准既包括专业建设目标、准则,又包括思政育人目标、要求,且需详细标明思政元素及其切入点, 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所用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从而形成详细完备的教学设计。 与此同时,还需明确符合医学各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考核方式、 基本原则,全程跟踪学生在行为与思想上的变化,以动态数据为依托,对学生的成长给予鼓励或帮扶,最终形成具备思政教育特点的全新课程标准。
3.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形成资源库
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团队要对专业课程充分研究,探寻课程中可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并对所要切入的思政元素类型、主题、时长等要素进行认真研讨,利用各类工具搜索所需题材,进而形成以真实病案、新闻、图片、故事、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依托的相关素材,最终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4.医学课程思政实施要多措并举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全新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按照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教案将显性专业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突出思政教育素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巧妙运用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校内实训、医院整周实训等手段,将思政元素多维度有效地注入学生头脑,沁入学生心灵,引起思想共鸣,激发人道情怀,最终达到思政育人目的。
5.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施中完善
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完善,要从受众方的反馈中寻找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掌握学生课上、 课下的思想行为变化,从变化中思考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必要时要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督导老师的建议,总结教学准备、组织实施过程的优缺点,反复修订、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机实时交互已经成为常态。在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引进信息化教学,鼓励学生使用医学专业相关的网络资源并引入翻转课堂, 是有效转变传统说教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可行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5]。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可以借助网络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等优势为学生打造全面、翔实、新颖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获取更宽广的医学专业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 信息化教学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学生需要,更激发了学生探究医学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基于此,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教高〔2018〕4 号),明确指出医学教育要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也要顺应大势,积极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构建课程平台,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历史知识、时政热点等典型案例、知识链接、参考资料合理地穿插于专业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联系实际、开拓思路、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走向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益求精的学医之路。 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状态,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要想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课程主体、学习主体,还需要翻转课堂的配合。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许多高校进行了有效尝试, 事实证明翻转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师生互动,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可以运用“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模式将改革深入化、实效化。 以“康复评定技术”课第十章“平衡功能的评定”为例,“信息化+翻转课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是课前学习。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导入课件,将案例提前展示给学生,上传教学资源链接、发布问题、头脑风暴、讨论、习题等,这一环节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带入医疗情境,以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人文情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晓知识架构。
其次是课中互动。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基本知晓课堂学习内容,具备一定思想准备,此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转移到课堂上,开始实施翻转课堂,这一环节要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互换。 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时结合实际病例背景、个人特点等信息,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症状与病因之间的关系、病例存在的问题及康复治疗措施,进而不断激发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感,并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现场展示瘫痪病人的康复治疗方法。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毕后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凝练知识点、梳理知识架构、提示注意事项、整理医患沟通技巧、落脚良好医德医风,若学生仍有疑问,教师可采取头脑风暴、抢答、讨论等方式再次发起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最后是课后拓展。教师发布拓展作业:“用你所掌握的真实案例区分‘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护’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的价值体现”,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使命感。
“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自主、自学、自研、自省的教学构想,可有效衔接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可从多维度高效地把“无私奉献医疗行业和社会” 的理念植入学生内心,运用于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既符合课程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