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实物学具 助力数学学习

2022-11-24 01:54:08徐晓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2263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具实物圆柱

徐晓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226300)

数学课堂中“实物学具”的来源渠道极为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发创造,并引导学生自主在生活中发掘探索,从而将各种符合数学知识特点的器具引入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涵,并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借助实物学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且知识结构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理解与认知方面的障碍,进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需要积极进行实物学具的开发,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各种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工具,为学生塑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为例。本章节知识涉及复杂的数量运算,需要学生正确掌握运算符号与运算顺序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相对枯燥,极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本章节的“数量”与“运算”特点,为学生引入适宜的实物学具,使其不仅能够通过学具加深知识印象,更可以趣化数学课堂,使学生从另一层面感受数学运算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引入课堂中,随后将班级学生划分为4人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任意选择扑克同一花色的13张牌,并在选好自己的花色之后从中随机抽取四张,运用四则运算对纸牌上的数字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准确掌握不同运算符号的使用规律。

二、借助实物学具,高效预习

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如果教师花费过多时间进行基础教学,难免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实物学具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对数学知识展开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识,以此实现高效预习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一课教学为例。本章节知识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几何构造,并由此推导二者的表面积与体积运算公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其中的知识规律,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调整使用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实物学具对课程展开探索,并按照教师的“任务清单”逐步完成预习工作。任务一:回到家中寻找一块硬纸板,在纸板表面绘制两个r=5cm的圆,随后将纸板进行裁剪,制作两个圆形底面,并使用一张长方形白纸围绕圆形底面卷成一个纸筒,裁剪掉多余部分之后,使用胶水将三个图形黏在一起,你会发现什么?任务二:观察你制作的模型,它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模型侧面的长方形白纸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怎样的联系?任务三:根据你的发现尝试推导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任务四:回忆五年级下册《圆》这一课的知识,假设将圆柱按照同样的方式切割、拼接,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由此进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任务五:寻找家庭中的“圆锥”物体,分析可以将圆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体积是其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你能够验证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吗?简单描述一下你的验证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根据教师的任务引导,学生可以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制造学具,并通过对学具的观察使用,逐渐完成了对教材的预习任务。如此一来,师生在课堂中便可以围绕知识展开更加深入的互动探讨,并就学生制造学具期间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从而使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发现的深入交汇。

三、借助实物学具,切换视角

小学生思维发育尚不完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难以理解抽象化的知识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无法有效转化自身的认知结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巧妙借助“实物学具”的方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以此帮助学生灵活地切换视角,尝试从其他层面对知识展开思考、建构。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堂的知识重点,并了解“多边形计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正式展开之前可以组织学生使用熟悉的“七巧板”作为实物学具,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同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假设你是一名设计师,现在需要你为校园的花池造景,并设计出丰富的几何图案,你能够使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哪些图形?你知道该如何确定这些图形的面积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学具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图形的割补、拼接、旋转以及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但顺利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同时还有效确立课堂教学基调,使学生在把握知识发展主线的同时也明确了其最终的落点目标,改变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知识展开探索。

四、借助实物学具,加强应用

实物学具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其本身同样也是人们在现实中进行生产、工作的应用工具之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物学具的方式,结合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现代社会中常用的各种测量工具引入课堂中,如卷尺、卡尺、角尺、水平仪等。在详细为学生介绍这些测量工具的用法以及作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这些工具对讲台、课桌、椅子进行测量,并在草稿纸上绘制出各个部分的构造简图,以及外观参数。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尝试计算这些物品的体积,并统计其制造这些物品分别需要使用多少材料,将其整理为“物品说明书”与同学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立足数学视角观察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实物学具展开了应用实践,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结语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需要以开拓性的思维展开工作,从而将更多的生活实物学具引入课堂,并结合教学知识特点为学生设置精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此才能够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难点,在数学实践中不断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学具实物圆柱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当手绘遇上实物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电子制作(2018年1期)2018-04-04 01:48:26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实物与宣传不符,卖方担责吗?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