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远 李羲子 张晨星 钱石磊 杨灿 张珺
安徽中医药大学 合肥 230038
疮疡属于中医外科疾病范畴,含义广泛,广义疮疡是指所有发于体表的外科疾患;狭义疮疡包括体表肿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等,相当于西医学体表化脓性疾病[1],严重时可引起走黄(西医称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尤以面部多见。现代中医外科诊治疮疡,以《外科精要》为纲,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将疮疡辨为阳证、阴证和半阴半阳证,治疗时需谨辨阴阳,内外同治,内消外敷,兼顾脾胃。本文中论述的疮疡多属阳证范畴。
刘完素(以下简称刘氏),字守真,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代表人物,致力于《内经》研究数年,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创立“火热论”,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的思想,治法多以寒凉。“阳气怫郁”说作为刘氏的特色学术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有论述,并广泛用于临证治疗。刘氏将“阳气怫郁”与六气化火紧密联系,并受王冰“玄府闭密而热生”之说启发,将阳气怫郁落实在玄府之中,在“玄府致密”基础上,使“阳气怫郁之说”由抽象转为具体。在病机证治方面,刘氏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简称《原病式》)中将疮疡归于阳气怫郁导致玄府闭塞,气血营卫升降失司所致,临证主张宣、通、清三法,用药轻巧灵动,疗效卓著。笔者通过探析刘氏“阳气怫郁”致疮疡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总结其治疗疮疡的经验,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1.1 理论渊源 阳气怫郁最早见于 《内经》,《素问·调经论》云“有怫之应而后报之,皆观其急而发之”,提出了怫郁的病机特点,认为怫郁发病必有其先兆,而后发生,并具有一定规律,其发病情况可以预测或规避。而后,《伤寒论》将怫郁由理论落于实践,“阳气怫郁”首见于《伤寒论》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指出邪气侵袭人体肌表腠理,未得发越疏散,从而引发阳气怫郁。同时,《伤寒论》描述了阳气怫郁在表引起的“面色缘缘正赤”等症状特点,并提出了小发汗法解之熏之的治疗方向[2]。刘氏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相关论述基础上有所发挥,将用于解释玄府郁闭、郁而化热的“阳气怫郁”学说推而广之,广泛用于六气所变及五志之伤,认为“阳热易为郁结”[3]38“阳热发则郁”[3]25-42,故六气、五志极而化热,阳热至极而导致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引发阳气怫郁而致火热。如湿郁生热,其水湿至极导致怫郁不得发散,营卫受阻,气机不利,从而“积湿成热”;又如寒邪侵袭亦可导致阳气怫郁而化生热,寒主闭藏,而阳气在表(内)不能散越,故怫热内作,产生病变。
1.2 阳气怫郁与气液宣通 刘氏虽以五行气运和“亢害承制”解释火热病症,但在机体病理改变上,其以阳气怫郁不能散越作为其化火的关键所在,故曰:“阳气郁结,不得散越,怫热内作故也。”[3]3化火的具体部位则是玄府,刘氏借用王冰 “玄府闭密而热生”之说,将阳气怫郁落实在玄府上,将腠理概念由狭义的汗孔转换为广义,实指“无物不有”的玄府[4]。病变部位也由体表扩大到全身各处,所生不仅是表证,也可是里热;不仅是外感之热,也可是内伤之热。不论风寒湿燥,还是喜怒忧思,均可导致玄府闭密阳气怫郁,从而产生疮疡病变。
而对于阳气怫郁的治法,刘氏认为其与气液宣通密不可分。《原病式》云:“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3]17刘氏重视玄府的宣通开行,认为玄府与神机出入关系密切。玄府为神机通利之处,如若治疗得当,气血宣行,“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3]17,预后为善;反之,如若治疗不当,误用他法使神机失司,玄府郁结,则“玄府闭密”,气机阻滞,气血不能宣通而“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3]17,从而导致机体阳气郁结,化而为热,最终发为疮疡。
2.1 君火化生,阳郁结气 刘氏将火热病机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之中,并在《原病式》中阐述“六气为病”,认为风、湿、燥、寒诸气皆可化为火热而为病,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学说。六气皆从火化,火化而致热气怫郁,引起玄府闭塞,玄府闭塞则气液不通,气液不通则百病由生,即《原病式》中所言“热甚则腠理闭塞而郁结也”[3]15,故阳气郁结是其转化的重要环节,阳气怫郁化火而生诸疾。
2.1.1 风木为火 诸风之病皆属足厥阴风木之位,风木旺而金衰不能制木,且木能生火,因此风火多从热化,使阳热多,而其化热的具体病机则与阳气郁结密切相关。风邪侵袭,腠理开风气俱入,行于诸脉分肉之间,与卫气正邪相搏而行于机体肉分,使得机体气机阻塞而运行不畅,风气郁结,卫气相持,进而郁结化热。
2.1.2 湿土生火 刘氏[5]83云:“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如长夏时节土爰稼穑而万物湿润所化之热,刘氏将湿邪致火为病归结为不由自身所致,而因大热导致阳气郁结、水液停滞,气血宣通不畅,郁而化热所致。凡病属于湿者,多由热而生,“湿热亦犹风热义同”[5]83;而其外在之湿象则可因内在“蓄热入里极深”[5]83所致,从而治以寒凉之法。对于感受湿邪而致火热的病机,刘氏认为人体感受热邪之后,其怫郁于机体之中,致使神机失司,则津液不布,水湿不运,停于人体,而为水湿之邪;此外,如若湿气闭郁,阳气不得宣通,亦可以内生火热,湿热二者互相影响,形成了非常密切的互生关系。
2.1.3 燥金化火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燥门》云:“燥干者,金肺之本。”[5]101肺金之本病变为燥邪所致,且其可兼火热而致金衰耗液,甚者动血。刘氏[3]43在《原病式》中阐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对燥邪致病的病机进行了补充,认为燥邪致病皆为火热耗伤血液,玄府闭塞,神机气血不畅,金受火郁而致。
2.1.4 寒水同火 寒邪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化生火热,因“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收引,则怫热内作”[6]25。当寒主收引时,寒邪侵犯机体,腠理闭塞,阳气不能向外散越,郁结于内,则化为火热,并以“平人冒极寒而战栗”[3]19为例,说明寒邪也可产生战栗的火热象表现[7]。《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门》云:“或冷热相并,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热证辨之。”[5]54寒与火热,一为纯阴,一为纯阳,水火难融,二者不可相兼为病,但刘氏指出,寒性收引,感寒之后,闭塞其外,阳气不得宣通而怫郁,也可以成为热证。
2.2 阳气怫郁,疮疡由发 阳气怫郁可导致气机升降出入之道闭塞,气机郁结,荣卫不得宣通,进而发为诸疾。刘氏在《原病式》中将其归于“怫热因也”,将“阳气怫郁”视为六气化火的一个关键环节,六气过极,神机出入不畅,故而“怫热郁结、气血壅滞”[3]37,阳气郁结,阳气不得宣发,郁极化生火热,故导致其怫郁而发为疮疡。同时,还认为“阳热发则郁”[3]38“阳热易为郁结”[3]25-42,阳热亦可导致怫郁发而为疮。
2.2.1 以六气怫郁论疮 六气即风、暑(热)、火、湿、燥、寒六种正常气候变化。《素问·五运行大论》云:“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六气作为万物的生长条件,掌控着四时气候变化及万物生长规律[8]。刘氏认为,六气在特定条件下皆能化火,发为疮疡,并在《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对六气化火致疮的病机加以阐述。
刘氏[5]31云“风火多从热化,皆阳热多”,并以“木生火”举例,取象比类,阐述风木可化为火热,风邪外束之时,气门开阖失司,卫阳难以宣散,风热内郁,从而“灼而为疮”[5]147。同时,湿热亦可化生致疮,“湿病本不自生,因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5]83,从而停聚并化火生热,产生疮疡;又因其“蓄热入里极深”,发为疮水,实则为火极似水之真热假寒之象。燥邪为病,则“郁而成燥者,由风能胜湿,热能耗液”[5]101,并可发展至“周身热燥郁”[5]102,故火热耗损气血,玄府闭密,不能浸润而发为疮疡。
2.2.2 以阳热怫郁致疮 疮疡为病,可由六气怫郁进一步转化而来。六气怫郁则玄府闭密,阳气郁结,气血津液不能散越,阳气怫郁内作为热,内外合邪,从而发为疮疡。且因其“近于火气”[5]147,故可从其热势及痛痒程度辨别病情表现与证候。
而对于阳热怫郁所致疮疡的具体表现,刘氏将其与内外和邪密切联系起来,故有云:“人之疮肿,因内热外虚所生也。”[5]147素体虚弱,同时感受外邪,内外相合,从而导致阳气怫郁,玄府闭塞,气液失运,郁滞肌表,发为疮疡[9]。正如其人外感风湿之邪于肺,肺主气而合于皮毛,脾主肉于里,外感风湿则腠理开,为邪所乘,脾气温而内热,则邪不能内入而滞于肌表,停聚而郁结,日久化为阳热怫郁,内外之热相合,从而化生疮疡。又如夏日气候炎热,肌表火热自生而为疡,此时若以冷水冲之,非但疡不去,且可致疮疡更甚。因寒主收引,冷水沃之则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从而化为疮疡。
3.1 重视轻扬发散,清凉散结 玄府闭密、阳气郁结是阳气怫郁致疮疡的核心病机,因此在临证治疗中一则重视发散,一则重视宣通,以清法作为“阳气怫郁致疮疡”之基本治法,在清法之中多以苦寒之品。同时,阳气怫郁致疮疡因其本热,故得寒而能宣散,如《原病式·热论》所云:“且如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3]11采用黄连、黄柏之类苦寒之品,取以清热之性,使火热去,气血壅塞得散,从而减轻疮疡症状,使疾病发展不再深入。同时,一些寒凉之药本身便具有开发郁结之性,故刘氏喜用石膏、滑石之类,因其所具通透之性,可在清热之时宣通气机,使气液宣通,玄府神机所司复常,进而使怫热去、郁结消,疮疡得愈。
刘氏用药常配伍清扬灵动之品,取其轻巧之性,从而开发消疮,达到“有益而无损也”的良好疗效,如常在方中加入葱、豉之类,且其用量轻微,以数钱为计量参入方中[10],以发挥其宣通气机之用。刘氏以辛甘寒药或辛苦寒药开发郁结、宣通气液,治疗“阳气怫郁”所生病证之法,一反当时《局方》流行,医者滥用温燥之品的不良风气,开拓了医学界百家争鸣的新局面[11],私淑其者甚多。
3.2 用以防风通圣,寒温并施 防风通圣散作为刘氏的传世经典方剂,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亦有涉及。防风通圣散于辛散开郁之中又寓有数法,故其主治广泛,且其治疗疮疡颇具特色。方中辛散之品防风、麻黄、荆芥、薄荷、桔梗,寒温并用,开通郁结,使玄府开阖,气液宣行,正如刘氏[6]25-28所言“玄府郁结宣通,而怫热无由再作”。同时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故方中又以苦寒之品石膏、黄芩、栀子与苦寒沉降之大黄、芒硝相伍,泻热通腑,使郁结开通,气液宣行,且又与防、麻、荆、薄、桔等风药相合,宣通表里,升降上下,使玄府得畅。刘氏[3]17云:“闭壅则气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方中再加以川芎、芍药、当归之活血补血药,以行血气、止疮痛,使气血宣行,怫郁得散。《本草经集注》认为滑石可“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12],其与防、麻、荆、薄、桔配伍,可助其宣通之性,同时配以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安中补虚,以助燥湿之势,使“湿去结散,热退气和也”。诸药合用,辛苦寒并举,宣通清合用,诸药无一不动[13],使机体玄府气液宣通,则阳气怫郁为之而解,体内壅滞之邪得出,疮疡渐愈。后世常用其加减治疗斑疹、痤疮、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如夏瑞瑛[14]治疗过敏性皮炎,予以防风通圣散加减,效果显著,临床实用性强。
李某,女,39岁,2021年7月8日初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患者主诉:新产后已有25 d,3 d前出现两侧乳房胀痛,并伴发热,由于担心药物服用后不良反应影响哺乳而求诊中医。平时性格易怒,门诊检查:体温38.6℃,双乳房胀痛,右乳外上象限可及一肿块,局部色红,触之温度升高,疼痛明显,并且伴有产后恶露未尽,清晨口苦表现,大便已有2 d未解,舌红苔薄黄,脉数。中医诊断:乳痈,辨证:肝郁火旺证,治以疏肝解郁、散火消痈。方用加味逍遥散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柴胡6 g,赤芍、丹皮各10 g,黑山栀6 g,炙甘草5 g,桃仁10 g,蒲公英30 g,金银花20 g,白芷10 g,皂角刺15 g,防风6 g,制乳没各10 g,上好黄酒100 mL。共7剂,水煎服,并辅以手法通乳。
7月14日复诊。诉服药2剂后即热退,肿痛减轻,大便通畅,但仍有烦躁,前方去桃仁以防血燥郁滞,加王不留行10 g以促血脉通行,服药5剂后愈。
按语:其人平素性情急暴,肝木旺而肺金不能制火,故素体肝火炽盛;又恰逢产后体弱多虚,腠理开阖,外受邪气与内在之火留恋于肌表,致使阳气郁结不能散越,从而怫热内作,化而为火,致“肉愤膹而疮出”,发为乳痈。初诊方以柴胡疏肝和木,叶天士[15]《本草经解》云“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其可提下清上,以疏散行气、消痈止痛;赤芍与丹皮合用,清热活血散瘀、通顺血脉,与柴胡相配以散郁结除怫郁;栀子气寒味苦,与乳没相伍,调气活血以行怫郁;金银花为疮科之要药,与蒲公英配伍,清火热而散郁结;皂角刺消肿排脓,与白芷合用可发表行经理气;防风味辛甘,禀天春和风木之气,主以散风消结。二诊时,阳气怫郁渐缓,如是则气血宣通,肿痛热去,但阳气仍郁结在表,气机不畅仍能化热,烦躁仍存,故在原方基础去桃仁,以防其温热之性加重阳郁;并加入王不留行以宣通气血、生发郁阳,与诸药合用消火散郁,乳痈渐愈。
刘氏一生致力于在《内经》基础上研究探讨火热病机,创新寒凉治法。“阳气怫郁”作为火热病机重要环节,常见于各种火热病证认识与治疗当中。疮疡作为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刘氏著作中也多有阐述。刘氏认为,阳气怫郁化火的具体部位在玄府,玄府闭密,气血宣通不利,则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阳气郁结于玄府,产生内外表里之热;同时风寒湿燥之气也可导致其气机运行不畅,而致玄府闭塞,阳气不得宣畅而怫郁,荣卫不得宣通而发为疮疡,故治疗时重视玄府的开通宣行。在治疗疮疡病证时,刘氏多用苦寒之品配伍质轻味薄之品,如其常用之防风通圣散,方用石膏、大黄、芒硝等苦寒之品配伍防风、麻黄、荆芥、薄荷、桔梗等辛散之品,与方中余药合用,助之玄府宣通,透散通行而疮疡得愈。与此同时,从阳气怫郁说出发论治疮疡的过程也体现了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临床诊治疮疡病证提供了借鉴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