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锋,刘亚辉,陈敏
2019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高职院校要发挥教学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与规范教育教学标准,提升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能力[1]。近年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产教融合建设与实训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但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缺乏真实企业项目依托,教学过程设计固化,实训平台联动性差,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技能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出发,以“PCB 设计与应用”课程为例,探索一种“专—赛—创”融合[2][3]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提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推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4]。学校智能交通运用技术专业群,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对接智慧交通系统终端产品与集成电路等硬件相关岗位群。岗位群是指一些对岗位综合能力要求相近的岗位的集合[5]。笔者通过以下渠道调研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一是实地走访成都周边电子生产制造企业;二是统计参加学校校园招聘会的企业关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岗位信息;三是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四是回访毕业生。通过上述四种方式收集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所在的十家企业数据样本,综合分析岗位职责与岗位群技能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分析
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包含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与设备维护工程师等岗位,企业对毕业生在电路设计、单片机编程开发、硬件测试、仪器仪表与设备使用等技能需求旺盛。
对近三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方案、竞赛实施过程与测评流程进行分解,总结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表1、表2的结果显示,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与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知识与能力需求基本一致,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实践教学是高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探索一种岗位群技能需求驱动下的“专—赛—创”融合教学模式。
“专—赛—创”融合教学是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岗位需求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融合到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竞赛、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课内外教学和竞赛活动,开展赛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赛—创”融合教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课程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以优良的师德师风为引领,通过融合竞赛、“1+X”证书和岗训等方式,培养品格优、学习优和技能优的人才,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专—赛—创”融合教学模式。
图1 “专—赛—创”融合教学理念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将“PCB 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技能大赛、“1+X”传感网应用开发技能标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形成育训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助推器与传承全社会工匠精神的接力棒[6],大赛从选题、评价标准到竞赛环节都是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对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PCB 设计与应用”课程为例,“专—赛—创”融合教学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四大模块八个实训任务分别与技能大赛要求的知识技能深度融合,具体包含系统方案设计、电路制图技能、单片机编程开发、软件测试技能、PCB 制板工艺、焊接工艺、硬件调试技能、整机联调技能、设计文件与工艺文件的编制等。课程内容与“1+X”传感网应用开发技能等级考试要求的电路制图、编程技术、硬件调试等技能融合,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工匠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图2 “专—赛—创”融合教学设计思路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是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体现。高职院校传统技能实践环节主要依托课程实验、专周实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开放式师生创新工作室,不断拓展学生实训平台与多元化实训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与校企实训基地等平台通常在学生课程实训环节上相互孤立,学生无法体验电子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完整过程。为改变这种状况,构建了以学生技能大赛为纽带,实训室、师生创新工作室与校内企业互通互联的“专—赛—创”融合教学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多平台在课程实训环节上对接,如图3所示。
图3 “专—赛—创”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实训室承担赛训融合第一课堂教学,侧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与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在专业实训室完成赛训融合第一阶段的实训作品;师生创新工作室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有梯度难度的技能训练为重心,由创新工作室老师指导,以学生社团为单位,对第一阶段的作品进行创新优化设计,形成第二阶段师生协同创新作品;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期间,在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对第二阶段的作品按照企业产品标准化设计升级,可作为赛训融合实训教学产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申请承办“院赛、省赛、国赛、世赛”四级职业技能赛项,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及导向作用,进一步起到技能大赛连接、传递产业需求和院校教学的桥梁功能作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赛训融合引领教学实践,促进产教融合。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在2019年4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方案》,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传统实训课程考核停留在学生考勤、项目功能实现与报告撰写等指标上,忽视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指标方面,不再以产品功能实现作为核心指标,更注重实训过程考核,涉及学生操作规范性、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劳动投入、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与产品展示能力。
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方面,参照职业技能大赛的专家鉴定团,由学校教师和校内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以“1+X”岗位技能标准和技能大赛考核标准作为赛训融合课程考核评价参考依据。一门实训课程至少包括1 名有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经验的老师、校内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保障学生业务能力评价的真实性、专业性和规范性。此外,选取若干名优秀学生代表成立学生互评小组,主要完成学生学习态度、劳动付出、思想素质、创意设计、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指标的评价。图4为“专—赛—创”融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图4 “专—赛—创”融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学校“PCB 设计与应用”为试点课程,将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17 级两个平行班安排为试点班与对照班,分别实行“专—赛—创”融合教学与传统教学。采集两个班本次课程成绩样本数据,统计课程难度系数、区分度与课程满意度。试点班与对照班的课程项目区分度分别为0.494 与0.356,相比对照班,试点课程项目区分度更加明显。赛训融合试点班与对照班的项目难度系数分别为0.716和0.925,难度系数在0.3-0.8 较为合适,试点班课程难度系数更加合理。此外,试点班的课堂满意度为95.5%,相比对照班的81.2%提高了14.3%,“专—赛—创”融合教学课堂的满意度更高。
“专—赛—创” 融合教学从2021年实施以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生技能竞赛奖项。其中,该专业在四川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获奖率(获奖人数/参赛总人数)从2020年的1.25%上升到2021年的14.7%。两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赛训融合第二课堂活动累计达50 余人次,约占该专业学生总数的55.5%,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累计获得课外学分分别为42 分与50分,参赛学生累计占比为本专业全年级学生的36%,平均每人获得2.5 个课外学分,按照学校课外竞赛活动学分管理办法,36%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已超额完成毕业规定课外学分。对比试点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职业能力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采用任务驱动、赛训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操作技能、劳动成就感、6S 素养等职业能力有更大程度提升。
图5 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对比
“专—赛—创” 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改革创新,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赛创融合将“学科竞赛、能力培养和岗位需求”相结合开展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职业能力,不断适应了企业对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