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词语考辨

2022-11-23 22:47谢亚迪
关键词:消杀本义词义

谢亚迪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记录的朱熹讲学语录汇编”,“书中的词语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语录运用词语的灵活多变特征”,“大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口语概貌”[1]。《朱子语类》中保留了大量的文人口语词,叠置了古代汉语和宋代口语,文白夹杂,层次丰富,极具特色。本文选取“把竞”“串敛”“拈放”“头边”“消杀”“闲泼”“硬健、饱健”等词进行考释①本文所引古诗文语料来自中国基本古籍库、汉籍全文检索、国学大师网、汉典网、读秀对校;文中所用的佛经语料来自Cbeta电子佛典。,探明其词义和用法,以期对《朱子语类》词汇的研究和近代汉语辞书的编纂有所裨益。

一、把竞

按:《朱子语类》中“把竞”仅一见。“把竞”,辞书未收。徐时仪(2013)指出:“‘胡把竞’人意谓与人胡争辩”[3]129,故“把竞”义为“争辩”。

“把”本义为“持握”,《说文·手部》:“把,握也。”如《庄子·人间世》:“其拱把而上者。”引申有“把守”义,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街亭有兵把守。”引申有“掌控”义,如《晏子春秋·谏下十九》:“然则后世谁将把齐国?”《朱子语类》中与“把”组合表示“控制”义的复音词有“把住”“把定”等,如卷三十六:“每国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来做!”[2]972又卷十二:“把定生死路头。”[2]206“把”的词义后虚化,渐趋抽象。

“竞”本义为“争竞,追逐”,《说文·誩部》:“竞,逐也。”如《诗·大雅·桑柔》:“职竞用力。”“竞”引申有“争辩”义,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前在修文令曹,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守竞历。”王利器集解:“竞历,谓争论历法。”

“把竞”当为“争辩”义,窃谓“把竞”与“争竞”义近。“争”有“争辩”义,如《庄子·齐物论》:“有分有辨,有竞有争。”“争竞”系同义连文,“争竞”之“竞”与“把竞”之“竞”义同。“把”词义虚化,“把竞”词义偏重于“竞”。这类“‘把’+V”的搭配还有“把头”“把话”“把凭”“把交”“把总”“把拦”“把如”“把似”等,词义均由后一个语素决定。“把竞”始于宋代,文献用例极少,现已消亡。

二、串敛

今且说那浑全道理便是忠,那随事逐物串敛来底便是恕[2]689。

按:“串敛”,各大辞书皆未收。《朱子语类》中“串敛”仅一见。徽州本作“敛”[4],故“串敛”义即“收集”。

“串”晚起,《说文》未收,《广韵》:“串,与惯通。”故“串”义为“连贯,贯穿”,如南朝梁简文帝《妾薄命》诗:“玉貌歇红脸,长颦串翠眉。”《朱子语类》中与“串”组合表“贯通”义的复音词还有“贯串”“通串”“相串”,如卷二十二:“这道理尽无穷,四方八面无不是,千头万绪相贯串。”[2]520卷一百五:“后因在舟中偶思量此,将孟子上下文看,乃始通串,方始说得是如此。”[2]2631又卷十六:“五者,其实则相串,而以做工夫言之,则各自为一事。”[2]354事物连贯成串就会聚集在一起,故“串”由“连贯”义引申有“聚合”义。

“敛”本义为“收集、聚集”,《说文·攴部》:“敛,收也。”“敛”的对象多为物,常是财物,如《周礼·夏官·缮人》:“既射而敛之。”又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资财以送其行。”“敛”的对象也为抽象事物,如《尚书·洪范》:“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朱子语类》中“敛”的对象为道德品性。与“敛”组合表“聚集”义的复音词还有“收敛”“聚敛”“藏敛”等,如卷第十七:“但整齐严肃便是敬,散乱不收敛便是不敬。”[2]371卷第十六:“如冉求为之聚敛而欲攻之,是也。”[2]368又卷第六:“到冬天藏敛,也只是这底。”[2]107

故“串敛”同义连文,义为“收集”。“串敛”始于南宋,沿用至清代,如清韩文绮《韩大中丞奏议》卷二“李怀林等串敛灾费,捏报户口,侵吞需索,重情牵砌多人”。

三、拈放

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然,终不成住了[2]2818。

按:《朱子语类》中“拈放”仅一见。“拈放”,各大辞书未收。窃谓“拈放”义为“放置”。

“拈”本义为“用指取物”,《说文·手部》:“拈,揶也。”段玉裁注:“《篇》《韵》皆云‘指取也’”。引申有“捏取”义,如唐杜甫《题壁上韦谚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出东壁。”在《语类》中,“拈”①“拈”“捻”“撚”同。义多为“捏取”,“捏取”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如卷五十八:“孔子是挈得个丝头,故许多条丝都在这里。”[2]136“7捏取”的对象也可为抽象的心志、想法、理念,如卷第五:“心、性、理,拈着一个,则都贯穿,惟观其所指处轻重如何。”[2]89“拈”的组词能力很强,构成“拈掇、拈放、拈弄、拈归、拈定”等词,例不赘述。

“放”本义为“驱逐、流放”,《说文·放部》:“放,逐也。”如《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孔颖达疏:“放逐欢兜于南裔之崇山。”[5]“放”引申指“搁置、放下”,如《庄子·知北游》:“神农隐几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拈放”字面意思是“用手指抓起东西放到某处”,在例句中,“拈放”与“顿放”相对,义即“放置”。据现有语料可知,“拈放”最早见于宋代,至晚清仍有用例,近代消亡。文献用例如宋陆游《寄题周丞相平园》:“倘知生死本自平,拈放一边如把酒。”清陈弘绪《江城名迹》卷三:“曰:祗如不借不求时何如?师曰:不可拈放。”

四、头边

(1)看熟久之,方见得这说似是,那说似不是;或头边是,尾说不相应;或中间数句是,两头不是;或尾头是,头边不是[2]2092。

(2)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极只是北辰头边,而极星依旧动[2]535。

按:“头边”在《朱子语类》中共6例。“头”本义为“首”,即“人头”。《说文·页部》:“头,首也。”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荀偃瘅疽,生疮于头。”头部位于人躯体的最高处,故引申为“顶端”,如西晋刘琨《扶风歌》:“系马长松下,废鞍高岳头。”“头”也指“开头、开始”,如宋杨万里《送王季山主簿省觐枢府》:“会当再奏河东赋,姓字从头揭榜看。”在《朱子语类》中,“头”有“方面”义,如卷六七:“此只说得一头。”[2]1946

“边”本义为“山崖的边缘”。《说文·辵部》:“边,行垂崖也。”后引申为“边缘”,如西汉戴圣《礼记·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头”的词义后来逐渐虚化,《朱子语类》中有“脚头”“日头”“下梢头”“话头”“朴实头”等词,“头”皆用作词缀。

“头”“边”的共同义素是[+边缘],例(1)中的“头”侧重“开头”,“边”侧重“边际”,二者近义连文。“头边”义为“开头”。“尾说”即“后来的说法”,“尾头”即“末尾”。“尾说”“尾头”与“头边”照应。“头边”的“开头”义已消亡。例(2)中“头”“边”都取“边缘”义,“头边”指“旁边”。

“头边”目前最早可见于晋代文献,如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卷九:“若取死女人衣时,女身未坏者,应往头边而取。若身已坏得随意取。”彼时“头边”还未成词,义为“头旁边”。“头边”的“开头”义到南宋才出现。

“头边”近义连文,多用作“边缘”义,并由空间的“边端”引申为时间上“临近的边缘”,如唐白居易《夜调琴忆崔少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头边”至明末可见,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到得时节头边,看见春光明媚。”据《中国秘语行话词典》,清末民初时西乐队称“大鼓”为“头边”。《切口·杂流·西乐队》:“头边,大鼓也。”[6]“头边”现仍见于现代方言,意义多为“边缘”。在上海西南方言中,“摆头边”是对“吃的简称或戏称”[7]。

五、消杀

初头硬要做一饷,少时却只恁消杀了,到没意思[2]1437。

按:《朱子语类》中“消杀”仅一见。“消杀”义为“消除”。

“消”义为“消除、消灭”,《说文·水部》:“消,尽也。”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消”有“消失”义,《周易·泰·彖》:“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杀”本义为“杀戮”,《说文·杀部》:“杀,戮也。”《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杀”有“消灭、除去”义,如《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杀”有“终止”义,如宋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后来“杀”的词义逐渐虚化,语法性增强。

除“消杀”外,《朱子语类》中有很多“V+杀”的搭配,类似的词还有“抹杀”“打杀”“说杀”“说不杀”等,如卷二十四:“曰:不干事。孔子不教他干,但云得禄之道在其中,正是欲抹杀了他‘干’字。”[2]589卷三十四:“但鸡犬有时出去,被人打杀煮吃了,也求不得。”[2]900又卷七十八:“只说得个大纲如此便了,不必说杀了。才说杀了,便受折难。”[2]2002兹不赘举。徐时仪(2013)指出,“‘说不杀’意谓说得没有结果”[3]129;陈明娥(2011)认为“‘抹杀’‘消杀’皆是近义连文形成的并列式双音词,表示‘消除;除去’之义。”[8]窃谓“V+杀”的“杀”表示动作的完成,词义由“杀”前面的动词决定。

“消杀”最早见于汉代,沿用至今。汉荀悦《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和喜之徒其气阳也。”又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卷一:“凡合和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数,消杀之法。”考“消杀”还有“萧索”义,如唐王建《花褐裘》:“到头须向边城著,消杀秋风称猎尘。”另“消杀”现多用作“消毒”义。

六、闲泼

今唤做忽与祭仲,与诗辞全不相似。这个只似而今闲泼曲子[2]2072。

“闲泼”是口语词,词典未收。“闲泼”最早见于南宋,沿用至今,但少见。“闲泼”在《朱子语类》中仅一见。窃谓“闲泼”乃“闲散随意”之义,“闲泼曲子”即民间的流行俗曲。

“闲”有“闲暇”义,如《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闲”有“悠闲”义,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夫文小易周,思闲可瞻。”“闲”有“无关紧要”义,如《文心雕龙·章句》:“据事以闲,在用实切。”

“泼”本义为“水漏出”,《玉篇》:“泼,水漏也。一曰弃水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汲水二十斛,勿令人泼水。”“泼”有“蛮横”义,“泼”参构的双音词有“泼悍”“泼剌”等,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颂冤》:“越杀越上的泼悍婆娘,动辄就便拖刀弄剑。”“泼悍”即“凶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昨日说了他几句,就待告诉他爹娘去,恁般心性泼剌。”“泼剌”即“泼辣”。蛮横之人行为往往直率灵活,故“泼”引申有“直白随意”义,如宋郭应祥《鹊桥仙·丁卯七夕》:“独怜词客与诗人,费多少闲言泼语。”“泼语”义即“空话”。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得也么,泼说。”“泼说”义即“胡说”。沈克成等(2009)指出:“温州话的‘闲勃’……亦作‘闲泼’,是闲言泼语的检索形式”[9],此说合理。沈克成等也认为“勃”通“悖”,“闲勃”有“为无关、无聊的事争执不休义”,此义与《朱子语类》中“闲泼”的意义不同。

故“闲泼”连言,义当为“闲散随意”。考“闲泼”的用例始于宋代,后代文献用例较少,清查揆《题马少府诗余》:“竹炉闲泼钗头茗,自谱新笺和细君。”田野心《七律墨》:“每曾复望每堪言,与客闲泼坐画堂。”[10]另,“闲泼”有“洒脱畅快”义,如明程嘉燧《松园浪淘集》卷四:“黄山云气淋漓闲泼,沈之图醉。”

七、硬健 饱健

(1)后思之,中而不硬健,便难独立,解倒了。若中而独立,不有所倚,尤见硬健处[2]1532!

(2)只管如此更番,则士常饱健,而不至于困乏[2]3240。

按:“硬健”“饱健”词典皆未收。窃谓“硬健”义为“刚健坚强”,“饱健”义为“精力饱满”。

“硬健”在《朱子语类》中三见。

徐时仪(2016)指出,“‘硬’是后起白话词,汉代已见。……‘硬’本义为‘坚牢,结实’,指物体内部的组织紧密,不易改变形状。”又“表‘坚实,坚强’义:硬寨、老硬、干硬、苦硬、硬健、硬抢”[11]。例不赘述。

“健”本义为“强健有力”,《说文·人部》:“健,伉也。”《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引申指“健康”,形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良好,如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好自将爱,一生更健。”身心强健则意志坚强,故“健”引申有“坚强”义,文献中与“健”组合的复音词亦有很多表示“坚强”义的用例,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卓传》:“由是以健侠知名。”“健侠”谓“刚勇侠义”。明汤显祖《紫箫记·胜游》:“只是俺小鞋怕苔滑,要你作汉子的健节些。”“健节”即“坚强刚毅”。

故“硬”“健”连言,义为人的个性“刚健坚强”。据现有语料,“硬健”最早见于南宋,后沿用。如元吴澄《吴文正集》卷十七:“黄密塞,此疏通;黄硬健,此软美。”此处“硬健”指文风刚健有风骨;又清王鑫《练勇刍言》卷五:“身贵硬健而轻活,腰要扎得极紧,头项肩膊两腯均要极紧。”此处的“硬健”指身体硬朗康健。

“饱健”在《朱子语类》中仅一见。程碧英(2011)指出:“饱健谓净利饱满强健。”[12]甚是。“饱”本义为“吃足”,与“饥”相对。《诗·小雅·执竞》:“既醉既饱。”“饱”有“饱满”义,《朱子语类》中与“饱”组合表示“饱满”义的词有“饱足”“饱满”等,如卷第十六:“如饥之必欲食,渴之必欲饮,皆自以求饱足于己而已。”[2]335又卷四十二:“盖内外无怨,是个应处,到这里方是充足饱满。”[2]1070“饱”又指“精神饱满”,如《左传·僖公十八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文例中“饱健”与“困乏”相对,“饱”“健”同义连文,义为“精力充沛”。“饱健”最早见于唐代,其后沿用,如唐房玄龄等《晋书·苻登载记》:“士众从之,噉死人肉,辄饱健能斗。”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五十三清石成金《传家宝》:“凡遇着好书、好光景、好饱健,安稳身体,乃谓此即吾人莫大之福,何处去觅天上真人?”此处“饱健”用作名词“精力”。

猜你喜欢
消杀本义词义
校园消杀 迎接开学
“蜘蛛侠”
执行消杀任务的无人机
开学在即 武汉消防员开展校园消杀作业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韩嚼牙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大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