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人的现实性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

2022-11-23 15:23王丹彤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现实性

王丹彤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思想是他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现实性问题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中,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他关于人的现实性研究的代表性论著。关于人的现实性,虽然西方以往的哲学中有很多对于“人”的研究与讨论,但人的现实性问题却被忽视了。马克思看到了人的现实性的重要意义,并且阐释了对于人的现实性的深刻认识。他指明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把握了人的社会本质的重要意义,看到了现实之中变革世界的根本性与决定性力量,为哲学发展指引了新方向。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研究的思想来源

(一)对黑格尔理论抽象性的批判

黑格尔理论十分注重对于绝对精神的强调,可以说,绝对精神是他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相比于客观物质世界而言,他更在意形而上的精神理念,认为它才是更为真实的存在。因而,黑格尔对于现实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的特点。

关于现实性,黑格尔曾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这里集中展现了黑格尔对于现实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丰富的辩证思想。他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不等同于现实,只有体现绝对精神实现自身需要的才是真正的现实。这种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已经存在合乎理性的现实,也会因绝对精神新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丧失合理性,从而被更高的现实性所代替。黑格尔关于现实辩证性的理解虽然得到了恩格斯的肯定,但是,他对于现实层面的把握始终是以精神意识为出发点的,带有极强的抽象的唯心主义色彩。黑格尔在阐述关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中,看到了主体的积极作用,认为客观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主体的参与,主体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他认为,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历史,其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主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对象化活动的结果。这一观点的表述本是无可厚非,而且体现着对于主体性的深刻把握,但问题在于,他以一种抽象的、虚幻的形式去把握主体与主体性含义。他谈到的主体性不是指人的主体性,对象化活动也不是与现实的人相关的活动,而是作为绝对精神的主体性显现。他以思想的对象作为理论出发点,在谈到人的问题时,更注重于对独立于人之外的一种精神实体——自我意识的把握,而忽视了现实的个人,带有主宾颠倒的色彩。作为与人息息相关的客观世界,它的历史发展在黑格尔那里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历史。因此,在黑格尔那里,真正的对象是思想,而不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他把理念作为主词,把现实的人、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作为宾词,这是一种颠倒性的认识。他试图在理念世界里去把握人的真正本质,却忽略了人的现实性本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将重点引向了现实的感性的世界,指向了人本身,但他也没有挖掘出人的现实性的真正内涵。

(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现实性理解的局限

相比之前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对于现实的人的把握要进步很多。但他对于人的现实性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对于自然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人的自然本质体现为“类”本质。人具有类意识,知道自己是类存在,也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类本质。个体是有限且渺小的,而“类”是无限的,可以让人超越自身,推动人类整体发展,因而费尔巴哈强调“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把自己的类以及本质性作为对象的生物,才拥有真正的意识,也才能根据不同实体或事物的本质特性对它们进行分类并作为对象。”[2]但是,人在这种类意识下是一种消极的自然存在,失去了改造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双向性的关系,人不只是受制于自然,还能改造自然。费尔巴哈忽视了人作为主体对于自然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即实践。他把实践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的形式加以摒弃,这成为马克思对其批判的理论出发点。费尔巴哈只看到了直观的维度,当他把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仅仅归结于一种直观的关系时,那么现实的关系就会被忽略掉。他所强调的现实、感性实则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同样,他所说的人只是在抽象的“类”中存在,而不是现实中的个人。即使他着重强调现实、感性,但他所说的现实也只是抽象的,不是真正的感性现实。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现实性并没有真正把握。人在实践中发挥着改造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人在实践中也体现着自身的社会属性。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他虽然关注到感性现实,放在感性人自身,但他仍以唯心史观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性思想的局限,强调了实践及人的社会性的重要性,并将处于一定社会联系的、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二、《提纲》中关于人的现实性分析的核心内容

(一)实践与人的现实性

在《提纲》中,马克思多次提到“实践”,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把握人的现实性存在,并且对于一系列问题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在人的实践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133人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现实性意义,不断改造着客观世界。马克思打破了以往哲学的思维范式,以实践作为基础去探究人本身与社会现实,强调人的认识也要以实践为出发点,并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看到了实践对于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与决定性作用。从前的唯物主义对于现实、对象、感性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的理解方式或是从客体方面,或是采用直观的方式,这样,即使他们相比唯心主义重视了感性的、现实的活动,但仍没能达到对于现实正确且全面的认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主体和实践的角度去把握,结果就会陷入僵化。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没有真正地认识实践,前者忽视了实践的能动性,后者没有意识到实践所具有的客观性。正是在对于这些的批判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唯物主义把握到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实践是人重要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认识并改造世界,亦在实践中把握自身,实现人之为人的使命。可以说,实践充分体现了人的现实性,实践即是以人为主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人认识的现实性也不可离开实践。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17想要知道人的认识和思维具不具备客观的真理性,这不应该在理论层面讨论,而应该在实践中找寻答案。离开实践去谈人认识是否具有现实性,就变得抽象空洞,毫无意义。人通过实践认识、把握世界,不仅如此,还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认识的真理性。人在实践中对于自身、外部世界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仅仅在理论或是意识层面是无法达到的。在实践中人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找到了根基,从中汲取现实性的力量。人的理论认识可以追求无限的高度,但同时也要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基础。实践正是这座桥梁,将人的思维与现实世界更好地衔接起来。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则是直接有效的检验方式。实践体现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人在实践中确认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提升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人的现实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第六条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9马克思注意到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要想深入了解人的现实性,必须从社会关系入手,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人的思想活动与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孤立进行,人不仅具备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孕育着人,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社会。马克思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性,“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4]人存在于社会这个共同体之中,他本身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身上既体现着个体性,又展现着整体性。只有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去认识社会历史的主体,才能更为全面地理解人的现实性。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强调人是类存在物,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进行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用“类”来体现人的本质,指明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体现为类生活,其生产实践体现为类对象性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认识到了人不同于动物,人本身具有认识并且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性意义,但此时他将人的本质概括为类本质,并没有摆脱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性理解。相比于《手稿》,马克思在《提纲》中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去把握人的现实性本质,而不再是理解为抽象的“类”概念,体现了他对于人的本质的更为深入的认识。他在《提纲》中一方面试图对人的社会性作出一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把这种社会性再度理解为抽象的普遍性。他深入探究了这一问题的本质,即人何以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思想路径的形成也与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有着直接关系。“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5]18马克思没有停留于这种直观性认识,而是对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展开根本性的探究。他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并把人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本。这从根本上超越了以往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既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突破,也是相比于《手稿》理论的推进,这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同样有着深刻意义。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理论的价值

(一)“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起点

马克思对于人的现实性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摒弃了对人抽象、片面的认识,强调“现实的个人”的重要性。他对于现实的个人的内涵进行了明晰的阐述,“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5]71马克思关注到的个人不是在理性世界之中,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从事生产活动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个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更是直接点明了将“现实的个人”作为整个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以此展开进行唯物史观的建构。没有现实中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整个的社会历史发展是无从谈起的。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起点,这样使得唯物史观建立在物质的、具体的现实之上,坚定地保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逻辑起点上就避免陷入唯心主义。这与那些抽象的理论有着根本性不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朝着正确的轨道展开,成为科学性的伟大预见。

“现实的个人”虽然相比那些宏大的理念要显得微观、具体,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才逐渐构建起唯物史观这一庞大的思想体系,以它为逻辑起点,进而展开一个全新的、科学的理论探索。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他们看到了人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各种需要,人为了满足需要会不断提升生产能力,与此同时,人也会产生新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又会有哪些条件等等,从而发现这之中蕴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构起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6]现实的个人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实践,这些在本质上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对于社会历史的推动,更多人的推力就会形成合力,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就蕴含在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之中以及他们现实的实践之中。马克思正是看到了现实的个人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也正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才使得他开启了全新的思想体系建构,根本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抽象,也不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成为对于人本身以及社会历史发展正确把握的理论科学。

(二)开辟了哲学革命的现实性路径

对于现实性概念的理解,一直是哲学上比较关注的问题,但不同思想立场就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认为,现实是一种自因性的、决定精神性存在的一种感性存在。马克思则始终将现实理解为一种独立的感性存在,不同于抽象的精神性存在。现实是精神性存在的原因和根本,精神性存在只是现实的反映。马克思对于现实的理解有着创新性的认识,他强调现实应当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不应以合理性作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划分标准。在对于人的现实性的理解上,马克思一方面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现实性的理解有着超越黑格尔的全新认识,即物质实践活动以及现实的变化是精神性存在发展的源泉及动力,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在改变着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思维意识;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理解的抽象性与虚幻性,强调人是一种社会存在,要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理解现实,强调了实践对于人自身及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看到了社会性对于人的现实性的充分展现。他对于人的现实性的开拓性认识,为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马克思对于客观现实的强调,对于人的现实性的深入研究与把握,体现了他从根本上克服了德国古典哲学只停留在思想层面的变革而缺乏在现实层面改造的缺陷。马克思不同于那些只把解释世界作为目标的哲学家们,他看到了人现实性的重要意义,并且将现实置于他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从现实性出发,以现实世界作为理论基础,将理论与现实真正联系起来,为的就是使哲学真正可以改变世界。马克思高度强调客观现实是为了批判、超越进而改造它,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现实世界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真正融合,来谋求改变世界、解放人类的愿景,从而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找寻一个更为合理的现实。正是有着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深度剖析,马克思才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他不单只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所在,而是要寻求改变,为社会发展指引新的方向——社会主义或是共产主义。对于无产阶级的苦难遭遇,马克思认为,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忍受,而是应当在实践中变革自身、变革社会,发挥人的主体性与现实性作用,在革命中使自身的存在与本质相统一,并坚信那个更高级的社会存在也终会在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为哲学担当了新的历史使命,即哲学不再只是解释世界,而应当意识到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改变世界,这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他阐明哲学应该注重对于现实的把握,将理论与实际相连,真正使哲学成为现实,发挥其本身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作用,真正做到变革世界,这为哲学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现实性
最有思想的句子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