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洋,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内容,没有科学的生产力理论,就不会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更加自觉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诸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关系到劳动力的科学组织和管理。社会结合的主要形式是分工和协作,两者互相交融,互相促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分工趋向精细,协作也更加普遍,生产日益专门化。毫无疑问,两者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协作和分工都是增加剩余价值的特殊方式,表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与压迫工人的精巧的剥削性。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为例,深入分析了协作和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
协作提高生产力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协作能有效节约生产资料。由于协作需要一定的劳动力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共同劳作,因此,协作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资本限额,需要资本家投入相应数量的资本去购买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资本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协作的范围和规模。马克思认为,这个最低限额还表现为大量分散和各自独立的劳动过程转换为社会结合的劳动过程的物质基础。在劳动者共同劳作的情况下,提高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利润率。马克思强调,“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1]376-377第二,协作能提高个人生产力并创造出集体力,形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劳动中,仅仅只是社会接触就能激发人的竞争心和精神,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协作所产生的集体力是由大量劳动者共同完成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创造出的社会力量,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并与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机械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种集体力是无偿的,资本家仅仅支付了单个工人的、孤立的劳动力的报酬。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把劳动者置于这样的条件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2]387,而劳动者这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在他的劳动隶属于资本之前并不能发挥。因此,协作所产生的集体力似乎天然归属于资本,是资本的内在生产力,协作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以增加剩余价值的手段,为资本主义增值服务。协作一旦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展开,资本管理、监督、调节的职能也必然要发挥,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管理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是产品的社会生产过程,一方面是资本的特殊职能,即价值增值过程。
分工只要不是量的单纯扩大,就一定会带来生产力的进步,而这又一定会带来分工的更加多样化和细化。在这个意义上,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同一件事情。马克思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3]以工场手工业为例,工场手工业提高生产力的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从工人的角度看:首先,工人长时间循环局部的操作,会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时间相比循序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手工业者必然会减少。其次,有利于工人积累和总结劳动经验,形成专门的技艺并获得传承,这使用更少的力量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操作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后,在分工的条件下,工人从事同一种操作会避免在独立从事整个操作时变换工具、地点、操作耗费的时间,通过劳动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第二,从劳动工具的角度看:劳动工具经过改进更加简化和多样化,从而适应不同的局部操作,这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机器生产创造了物质基础。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分工引发了劳动的异化,加深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分工所获得的劳动生产力是以牺牲工人的智力,即个人生产力的贫乏为代价。由于不同的操作需要不同特长的工人,如体力大、注意力集中等,工人的劳动能力呈现更片面化、畸形化发展,多样化的兴趣和才能被压抑,“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场的附属物进行生产活动。”[2]417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分工越是发展,工人的劳动能力越是贫乏,精神越是空虚。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强调生产工具的有效使用程度和对原材料、动力燃料等的利用程度,与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密切相关,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条件。
生产资料的规模也就是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的集聚程度,它影响着效能及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集中是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条件,大规模生产必然要发挥生产资料的集中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在大规模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因集中使用而能够充分利用,从而得到节约,同样的生产资料实则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这正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和优越性所在。正如马克思指出:“传动机的费用,不会和传动机所带动的工作机的数量,按相同的比例增加。”[4]93第二,促进劳动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集中是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分工和协作不仅节约了生产资料,而且产生的“集体力”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全部节约来自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也就是劳动的社会结合。这时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是由一批没有联系、小范围内协作的工人以分散的形式消费,而是“由总体工人共同消费”[4]93。第三,促进科技的运用和生产过程的改良。总体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积累所获得的社会经验能够推动生产过程的改良,而大规模结合的生产也为科技的运用创造了人力和资金条件。第四,有利于生产废料的重新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因为大规模社会劳动产生的废料数量大,可利用的价值就大,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企业与部门之间相互依存,一个部门产生的废料可能是下一个部门的生产资料,这使重新利用生产废料成为了可能,而这恰好可以缓解原材料消耗量大带来的供应紧张的问题。马克思强调,“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贸易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4]94
发展劳动对象有利于提高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劳动对象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界中许多新的有用物质或者物质新的属性被发现,劳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更加多样化,如半导体材料、发光材料、光导纤维等。另外受自然条件限制,劳动对象的规模对效能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率,如:金刚石在地壳中的储存量低,难以被发现,小块的金刚石平均意味着很多的劳动量,如果发现含有金刚石的富矿,同一劳动量就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因此,在加工原料的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开发能促进生态保护的技术,以较低的原料投入实现更高的产出,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同时通过新的技术发明寻找资源的可替代品,发展更多的新的劳动对象,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增加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马克思指出:“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5]
马克思认为,“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1]586自然条件可划分为人本身和人周围的自然,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基础和客观条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场所和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在生产中只能依赖自然力的帮助才能改变物质形态。
首先,人本身的自然条件。人的体力、智力、热情、欲望就是存在于人身上的自然力。自然环境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人类劳动具有能动性,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使用劳动资料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207-208人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就使人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从而占有自然物质。
其次,人周围的自然,即外界自然条件。外界自然环境的优劣能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依其经济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土壤的自然肥力大,气候适宜,就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样就减少了生产者维持和再生产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生产者为别人提供的剩余劳动量。但马克思认为,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价值或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2]588,这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只是剩余劳动的基本前提,并不是其真正来源。另一类是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航行的河流,可使用的煤炭、金属、森林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总之,一个地区,如果自然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就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如果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
外界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土壤的差异性及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了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人的能力、需要、劳动资料和方式的多样化。马克思强调,不同公社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和生活资料就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产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当公社间进行接触,这种自然差别就引起了产品交换,产品随之转换成了商品。人类劳动具有受动性,人和动植物一样受制于自然环境,劳动者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去空谈人的能动性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人类劳动具有能动性,人们应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促进经济的繁荣。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需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生产力的发展总是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只有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持续性。如果人类一味从自然界中索取自然资源,违背自然规律,实则损害了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利益。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处于开放发展的体系之中,没有僵化和过时,对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马克思强调,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三种影响因素。三种因素之间应协调并进,否则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譬如忽视自然条件就会导致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最终会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失去自然根基。同时要以科学技术贯穿于其他因素之中,提升劳动的熟练程度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节约化、循环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