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鸽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近年来,新媒体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特别是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新兴媒体较传统的广电媒体的网络信号正在以几何的倍数增长,从21世纪初占所有信息传递比例的7%到如今的40%。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高校学生新的管理方式、新路径,来加强高校学生的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的新媒体,指的不是固定的一种媒体,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固定的。新媒体指的是一种或者是一类物质性的存在,也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现代化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以网络技术、数字化以及通信为支撑的,文字和图像、影像为主要传播形式,拥有较多受众的信息载体。是一种融合了众多媒体当中的优势所产生的新的媒体技术和形态,比如说手机信息、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数字广告杂志、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户外、广播、电视、报刊这些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被称为是第五媒体[1]。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来自其自身的条件,新媒体自身就有着和其他传统媒体等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具有超时空特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出现报刊、广播等都是在逐渐追求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缩短信息传播的时间;但是因为技术受到限制,因此在传统媒体中很难实现零距离、零时间及时传播形式,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它通过使用互联网平台以及通信卫星,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这种力量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以及国家之间、社群之间、各个产业之间的边界。同时拉近了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2]。
第二,新媒体具有超媒体性质。传统媒体在表达方式上较为单一,这种方式不符合人们发现思维需求。而新媒体在设计理念方面较为人性化,可以模拟人类思维形式。通过数字技术对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思维要求。人们通过点击可以获取声音、图像等信息,同时还有相应的文本信息。除此之外,新兴媒体在为人们提供种类多样的信息的同时,还具有成本低的特性,在发布信息方面,新媒体近乎是零费用,人们在使用时也多为免费的形式,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挑战。
第三,新媒体具有高交互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都是单向性,因此双向交流方面较为欠缺。但新兴媒体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打通了传播通道,使各个媒体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超越时空的开放性交流与互动,新媒体将传统媒体中的单向传播改成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新媒体使受众极大提升了受众的主动性。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3]。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了很大程度进步,也逐步增强了管理工作的落实性,但在新兴媒体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又面对了许多的挑战,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也越来越便捷。互联网可以改变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改变生活、学习、思想观念。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管理高校学生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条件,但是在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性。
比如说在网络当中存在很多不良或有害信息,这就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技术参与社会政治,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虚假信息来污染健康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对这些信息难以判别;同时缺乏抵御性,容易上当受骗;同时还会有沉溺于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的学生。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判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网络信息,是高校管理学生面临新的挑战[4]。
当今是以新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在信息上为人们带来便捷,但同时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影响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高校学生在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的同时,也会对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产生着重要影响。新媒体是传播政治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思想政治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已经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其快捷性、互动性等优点,是各个高校所重视的。很多高校借助新媒体平台,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在通过网络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专栏以及手机短信等平台,虽然是借助了新媒体,但是其发布的内容较为枯燥单调,缺少吸引力,因此难以服众,达不到教育学生思想政治观的目的[5]。
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来说,在总体上大多数的管理是有效的,并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处于良好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稳定的情绪,是完整统一的人格。但是也有其中的一部分不太乐观,这一部分在政治思想方面观念不强,理想不坚定,很少关心政治问题。自身方面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没有对自己人生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缺少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根据有关调查,目前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具有非常繁杂的个性,虽然说在他们当中都认同党的领导,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的方针也有着积极的立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学习,同时不愿意去参加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课程,排斥人文教育,因此也给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6]。
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渠道、手段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把握机遇、面对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不断创新,拓宽管理工作的渠道。以新媒体作为载体来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过网络论坛、手机报、电子杂志、微博等作为教育载体,利用其快捷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网络论坛。通过新兴媒体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连接起了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与学校,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平等性、多层次的交流,同时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开展舆论收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稳化、主动化开展,尤其对于教育科研机构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重视新媒体的思考,积极探索出在新媒体背景下适应高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及规律。
积极开发与大学生身心所适应的高质量新资源,构建出高校管理工作新媒体背景下的新型阵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时代发展所需的管理工作体系[7]。
新媒体的运用为受众提供了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但是并不能引导受众对信息进行判定和鉴别,这是新媒体在媒介方面的一个欠缺,对此,新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帮助高校的学生提升对于信息的鉴别、理解、质疑以及应变能力。学校应当将对新媒体的教育加入到学校教育当中,通过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以及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等,将新媒体的相关应用加入到相关课程当中进行教学。
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相应的负责人来到学校,根据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以及大学生应当如何应对新媒体新形势的到来来开展专题讲座。在对学校学生进行管理当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如何使用新媒体”“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在网络上开展相应的讨论的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加强学生抵制力,提升意志和能力,自觉遵守新媒体的道德规范,从而能够合理科学地使用新媒体资源[8]。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及时了解新媒体背景下的相关舆情信息,和相关网络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共同引导网络舆情。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管理以及技术的控制。
在新媒体形势下,可以设置学生干部以及骨干分子来管理队伍以及引导舆情,开发应用新的管理技术,在技术方面要防止有害信息的进入,成立相关的网络发言团队,可以由学生进行宣传,做好网络引导员。根据学生所反映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社会动向,从而归纳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引发学生的思考。
除此之外,高效管理应当有预警机制,利用好新媒体及时的特质,对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处理和防范。当前高校新媒体中所传递的内容和传统媒体的内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多大的关联性,高校媒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学校准确、及时地传播信息。为此,高校可以试着设立全校统一的新闻点,在新闻中心设立人员,各成员职责分明,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做到相互配合,内容上补查缺漏,相互提升。比如说对于某些具有教育性的新闻,可以进行联合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在范围内实现效率最大化[9]。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还应当引入一些新型的媒体模式,进行合理科学地利用。辅导员博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对一些不善言谈的学生,在网络上通过文字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写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字,来为学生提供引导。
其次,可以利用校园多媒体电子信息栏,或者学生较为常去的地方进行设置,利用小屏幕滚动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10]。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促销等信息上面均可以编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拓展校园文化。
想要对高校的学生更好的管理,教师必须树立好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教师要增强新媒体方面的知识,加强网络和手机等互动,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下的交流。根据调查,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一般上完课就走,因此使学生感到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较大。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新媒体下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手机以及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交流,认真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同时,学校要重视对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具有高水平、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熟悉新媒体下网络文化特点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不断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从技术上加强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校园舆情指导工作[11]。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把握住新媒体所带来的便捷,改变传统严肃的教育方式,拉近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新媒体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要提升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平台,使校园网络在新媒体背景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