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视角下的手机社交应用界面设计

2022-11-23 02:52卜晓璇
艺术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界面设计设计者界面

□卜晓璇

近年来,手机社交应用界面设计中的多元主义风格已趋于饱和,极简主义的扁平风格开始盛行,如何在扁平化的界面中呈现更完整的信息,成为界面设计者重点关注的问题。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思维应以知觉为根基,只有在充分了解人体知觉结构的前提下,才能够深入挖掘艺术的本质。

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以视知觉为切入点,为界面设计艺术的表现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本质与意义出发,重点探讨该理论在手机社交应用界面中的表现,以期为后续设计方向的革新提供参考。

一、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概念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是一种通过创造与刺激材料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同时他认为,视知觉活动并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可通过与物理形状的相互作用来完成。基于这一论点,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本质就可以归纳为揭示视觉活动动力机制的过程总结。在提出“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学说之后,鲁道夫·阿恩海姆进一步阐述了其在各种视觉范畴中的现象与经验,为这一理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引导人们脱离常规科学体系来重新认识“力”的作用,并以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论证“动力”的客观存在。得益于此,人们开始尝试从理性视角看待视知觉现象,并通过有序的梳理与运用,使之作用于视觉形式构建,与艺术设计领域深度结合。

(二)视知觉的特点

第一,直觉主动性。视知觉的形成是人体眼睛对刺激来源产生的下意识反应,这一过程并不受主体意志所支配,而是依靠直觉主动来主动做出反应。受外界物质的刺激后,人体视觉将会主动与刺激源形成互动关系,在大脑思维的中枢作用下,刺激源在进入思维之前会通过潜意识进行一定加工,经过转化后被人体感知。

第二,感知整体性。人体视知觉对刺激源所产生的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过程。这种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由此产生的视知觉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把握物体本身,同时也包括其他一切被唤醒的知觉感受(如情绪、情感等),且所产生的感受还会与刺激源发生交融、互通,共同构成人体对感知对象的体验。在视知觉作用下,这些内容以一个整体系统的形式被人的感官接受。

第三,简化趋向性。贡布里希曾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撑下得出如下结论:人体的知觉更倾向于接纳简单、规律的结构。当事物表现出复杂或简单两种不同特质时,人们更容易对简单的部分产生感知与记忆。这正说明,简化是人体结合内在需求而发生的一种自然行为,也是视知觉天性的表现。视知觉作用机制可以根据人体认知事物的本能,对刺激源进行简化处理后完成重构,最终进入有意识的思维。

(三)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产品设计的融合方向

结合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概念与特点可以得出,对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利用,本质上是搭建刺激源与认知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逻辑分析与情感互动两个环节。目前,人们将视知觉形式动力与各类产品设计相融合,主要是从“形”与“态”两个方向出发,一般可归纳为形式表现及意向营造。

在形式表现方面,设计者首先会考虑到产品形态设计的核心问题:如何打造产品本身的形式感。当产品形式构型过于规整时,容易给人带来呆板的观感;内容过于丰富,则又容易给人以冗杂混乱之感。基于此,设计者可以结合视知觉形式动力的“完形”理论,在简单与复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完形理论中,人体产生的知觉并不取决于具体的感觉元素,而是感觉元素所构成的整体,且整体并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优先于部分,同时决定着各部分的意义与性质。在外部物质的刺激作用下,人体视觉上容易产生一种经过简化与规整化处理后的“完形趋向”。利用这一特征,在产品形态设计中,设计者可通过对不同刺激源式样的完形趋向进行研究,并将不同的动力特性运用于不同的产品需求中,从而了解不同式样之间的组织方式,赋予产品形态更强烈的吸引力。

在意象营造方面,设计者首先可以利用视知觉动力理论对产品形态进行直觉审美层面的分析。在理解视觉思维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设计者可以将视觉意象视为沟通视觉与思维的桥梁,由此构成产品设计形态中的“态”。视觉意象主要由产品形态中包含的情感与意蕴组成,将主体的情感变化归因于视觉刺激所引起的“力场”改变。设计者对这种变化过程进行探究,能够切实感受到审美情感的根源。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触发感知的意象,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知性审美价值,营造独特的氛围。

二、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手机应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简易性原则

对于现代手机应用受众群体而言,“简单易用”是优化体验的重要因素。其中,“简单”主要指用户能够在界面快速获取所需信息,且无须经过繁复的步骤就能完成相关操作。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还应建立在易用的前提之下。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笔者将手机应用界面设计的简易性原则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删除”方面,设计者要尽可能地删减手机应用界面中的非必要性信息及功能,突出核心体验,呈现给用户的界面要更为精简直观,并尽可能地将研发资源投入功能设计中。设计者要在有效删减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最大集中与利用。在“组织”方面,设计者主要是对应用界面中复杂的信息与功能进行精准分类,使之呈现合理分布状态,便于用户管理与使用。例如,手机浏览器的选项卡一般不应设置7 个以上,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消除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在强调简洁的基础上减少界面的跳转,以免影响用户体验。在“隐藏”方面,设计者应将手机应用界面中较少使用的功能隐藏至后台等区域。如在社交应用中,根据用户需求,设计者可以让用户自行设置信息不提示,以免信息频繁弹出而影响注意力。在“转移”方面,设计者可根据应用界面中不同任务的特性,将其转移至其他平台,从而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二)反馈性原则

对于手机社交应用而言,反馈是决定视知觉体验的重要环节,即设计者需要通过应用界面,告知用户其行为所导向的结果,使用户更精准、及时地了解系统的状态。例如,用户在社交应用中进行文件分享后,系统应通过界面告知用户“文件已分享”或“文件分享失败”等信息。反馈形式一般可细分为即刻反馈、一直存在的反馈、正面反馈、负面反馈等。在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下,笔者从感官角度出发,将反馈形式分为视觉反馈、听觉反馈、触觉反馈三类。其中,视觉反馈包含对话框提示、图标点击状态显示、动画页面显示等;听觉反馈包含音效触发、推送消息提示音等;触觉反馈包含消息振动。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打开或关闭某一反馈功能,以免在不需要的情况下造成多余的反馈负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用户对负面反馈结果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操作时,用户会期望界面显示趋向包容化,如通过文字说明操作失败的原因,并给出一定的撤销空间,从而减轻获取负面反馈的不适感。

(三)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即手机应用界面要通过保持一定的共性,便于用户高效地将自身操作经验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减轻用户重新练习操作的负担。因此,基于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社交应用界面的设计需要遵循用户思维习惯,在操作方式与问题处理的环节中要尽量避免全面、彻底的转换,尽可能地保持界面中视觉、功能、信息架构、操作方式的一致性。其中,视觉一致主要指整体视觉、色彩、布局等元素的一致性;功能一致主要指界面中同一系统的功能信息传达需要保持一致,如“确定”与“取消”作为同类名词,应在不同界面中以相同的表述出现;信息架构一致主要指界面的架构方式及各层级间的逻辑关系需保持一致,考虑到受手机终端设备系统的影响,设计者还应做到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交互方式保持一致;操作方式一致主要指用户完成相同属性任务所需进行的操作应保持一致,以免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

三、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手机应用界面设计中的表现形态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以平面设计经验为根基。人们视觉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平面设计手段的革新,各种视觉元素被注入其中,其审美构建也逐渐形成以“冲击力、艺术性、秩序感”为综合要求的体系。这为后续手机应用界面的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动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之一,而通过把握“动力”,视知觉形式的呈现也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笔者现结合手机应用界面设计的革新需求,将该理论在其中的表现与优化路径概述如下。

(一)倾斜式样设计

“倾斜”给人体视觉上造成的影响较为直观,垂直和水平在基本空间上的定位会因此发生偏移,营造出视知觉上的紧张力,这也成为获得动力经验的最直接手段。倾斜式样设计手法最早被用于绘画艺术中,自从手机社交应用广泛普及后,开始在其中发挥“动力”的支持价值。例如,在flowerly 这一社交软件中,用户能够看到界面中的图标并不处于垂直的空间定向中,在偏离常规既定轨道的状态下,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运动感”。同时,从偏离方向上看,界面中以左右交替的偏离形式形成“波浪式”走向,再辅以撕纸的线条元素、手绘风格的图标等,给人以年轻、活力之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视知觉层面的亲切性,与社交应用的定位高度契合。

(二)变形式样设计

除了倾斜式样外,形状的变化也属于通过偏离常规位置来改变视知觉体验的重要设计形式。这种变形式样设计一般常见于建筑设计中。而手机界面设计同样可以套用变形式样的规律,借助视觉的“简化律”作用,通过简单的视觉形状分割、重叠来产生“动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深度效果。例如,在一款名为Circle 的音乐社交软件中,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界面下方有一对具有视觉平衡效果的元素。其中,居于右侧的元素在没有光影质感表现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为“按钮”的功能特性,这便是变形式样设计的“动力”体现;同时,居于左侧的箭头元素能够通过适当的比例调整,营造出更具运动感的强烈视觉张力,使整体界面更直观自然、真实生动。

(三)频闪式样设计

“频闪”即指视域范围内,样貌与功能相同的视觉对象能够通过大小、位置、形状等知觉特征的变化来达成同时性运动效果,属于能够激活视觉动力的基本形式。频闪式样在手机应用界面设计中,一般通过打造统一的整体,使不同的元素基于相似性与变化性特征产生同步活动效应,从而体现设计作品的动感。例如,在部分运动社交应用中,设计者首先以圆形形态呈现用户的头像与计时状态,分散置于界面的不同位置,并通过同步跳动、闪烁来刺激“紧张感”“运动感”的形成,在带动用户视知觉体验的同时,迎合应用主题,借此消除界面背景中沉稳底色带来的严肃感。

综上所述,手机界面设计中涉及的各类视觉元素都可以被视为“动力”,且在相互作用、交叉反应下,所产生的视觉感知效果可能获得新的突破。在未来的手机社交应用界面设计中,设计者还可以进一步结合用户需求,通过“动力”语言功能来增加界面的生动性与诉说性,为用户构建更为广阔的体验空间。

猜你喜欢
界面设计设计者界面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截面类型钢管RPC界面粘结性能对比研究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浅谈如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界面设计中的图形创意方法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界面成立自媒体联盟深挖原生内容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