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传薪 灼灼其华
——吴民先书画解读

2022-11-23 02:52任亚地
艺术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吴昌硕笔墨书画

□任亚地

中国画自清末民初以来,经历了“海上画派”的辉煌、“五四”的“改良”、“中西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国画探索发展以及20 世纪80 年代的“穷途末路论”,直至当今对回归传统的思考。百余年来,中国画发展错综复杂,虽没有完全西化,但愈来愈缺失民族文化审美的内涵,已日渐失去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文化建设任务。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传承的问题。2014 年,恰逢一代宗师吴昌硕诞辰170 周年,中国美术馆以“大道传薪 金石为开”为题展出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吴昌硕与20 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作品一百余件。“展览旨在使公众感受到传统绘画自强不息的内在生命,在审美鉴赏中认识到传统艺术精华的文化价值,以此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演进的当代活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此展以吴昌硕为源点,汇集其亲传弟子、再传影响以及隔代呼应的诸位大师名家,纵向推展,南北对应,以世纪影响表达对一代宗师的缅怀纪念……”全国多地及境外都开展了相应的纪念活动。2015 年初,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了“纪念吴昌硕诞辰170 周年‘两岸一家亲’吴民先书画作品展”。吴昌硕第四代孙——吴民先,作为文人画之诗、书、画结合的坚守者、传承践行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前行。

吴民先,别号汲野、苕翁等,是吴昌硕嫡系曾孙,1940 年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60 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历任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苏州吴昌硕研究会会长、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顾问、吴昌硕纪念馆学术顾问、日本东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他擅书,能做各体书,尤精于石鼓文;他的绘画则传承“海派”金石一脉,并以花鸟见长,偶涉人物、山水;能做诗填词,其自作题画诗,往往直达胸臆,佳句迭出。他桃李满园,画誉远播,多次被邀赴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书画展。此外,他在学术和专题史料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

一、师缶追古与文脉缵续

吴民先学画比较晚,和吴昌硕有相似处,都与苏州有着深深的情缘。“吴昌硕自称五十学画,实则在三十多岁始作画。其画的成熟,当在六十至七十岁,可谓大器晚成。”苏州在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在游学时代,吴昌硕以苏州为活动中心,全面奠定了诗、书、画、印四个方面的坚实基础”。他早年游学苏杭沪及周边城市,39 岁时全家定居苏州,44 岁移居上海。吴民先“二十读史,三十学诗,四十学书,五十学画”。吴民先家学深厚,但由于时代因素,早年未曾涉足书画,直到1977 年,由苏北调回苏州工作和生活。江南文化底蕴深厚,姑苏为文人荟萃之地,有书画雅好者众多。有一次,吴民先回忆道:“一次,苏州文化人江洛一问我,你是吴昌硕的后人,我说是啊。你印章刻不刻,我说不刻。你画画不画,我说不画。你书法写字不写字,我说,只能说在‘文化大革命’中抄抄大字报,写了一些毛笔字。他说了一句‘很可惜’。”当天,他思绪万千,一夜未眠,想到了母亲曾经叙述过的家世,想到了祖辈曾经的辉煌……如今国势渐好,曾经的磨难已过去。“你应该把吴昌硕的艺术继承下来。”江洛一的话一下子燃起了吴民先心中奋斗的激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时年恰好与吴昌硕定居苏州的年龄相仿。

荀况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往今来,能自省者,皆有成就。“自省”,不仅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还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更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能力和方法。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绘画、书法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大,“中国画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一时间,唱哀中国画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迷茫、不知所措。当时,吴民先并没有受太多的干扰,一方面是刚开始进入书画学习,还来不及思考,另一方面是传承家学的责任感使他坚定信念。吴民先没有因为年龄而急于求成,从画史、画理入手,以历史的视角了解各画派、画家画风的形成关系,并从理论的高度研究画理、画法,指导自己的实践。他学画的方法路径与众不同,起点高,视野开阔,对自己走什么路、怎么走十分明确。

吴昌硕以书入画,用篆籀笔法入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而吴民先在对传统书法精研的基础上对石鼓文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学习。1986 年,他的石鼓书法作品入选国际临书大展,并因此崭露头角。此后他积极参展、交流,在各大展览中频频亮相。他不仅有先辈“内省”的定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更有“得吴越天地灵气”的悟性,由于有前期的书法功底,他的绘画作品很快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他的绘画不仅在形态上把握住了吴昌硕的风貌,而且在气韵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他并没有满足“酷似缶翁笔气墨韵”,而是在此基础上开始更为广泛地汲取传统养料,开始研究“青藤”“白阳”等诸多名家的作品。他以古人为师,博采众长,以同道为友,交流学习,虚心求教。他还时常拜会王个簃、沙孟海、程十发等书画大家。1987 年,《吴民先诗书画特集》在日本顺利出版。次年,他应邀赴日本冈山为水墨画“虎杖会”主讲吴昌硕的生平艺术,兼作吴昌硕流派书画技法指导,并举办个人作品展。之后,他频繁与日韩进行书画交流,并多次被邀举办画展。

经过十年的沉寂努力,他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绩,积累了许多书画创作的经验。作为一名老师,他始终不忘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在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下,他主持组建并开设了苏州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培养了众多的美术人才。教学之余,他还去电视台、兄弟学校及相关培训班开展讲座,不遗余力地弘扬缶翁艺术和传统文化。

二、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

观赏吴民先的作品,无论绘画、书法还是诗文,都能给人以清新古雅的文人气息及古典主义的审美情怀:那清雅的水仙鸟石、秀雅脱俗的牡丹博古、野逸萧疏的荷塘野鹭、恬静游弋的鱼虾、逸笔草草的水墨兰竹;苍茫雨色的山村、远山近树的峰峦、晴岚寒江的归舟;高古娴静的佛道人物与孤云野鹤般的高士……这些作品使读者在感受气韵灵动画面的同时又有一种置身于纯净之境的心理体验。他的石鼓文作品则高古雄浑,具有一种贤人雅士般的娴静品格。他的诗作清新平白,意境高远。

宗白华说:“艺术不只是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对人生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

吴民先不仅有古时文人较为全面的修养,更有古贤士人的精神。“先生人品高洁,心源正直,狷介有度,俨然古君子风;接物待人,又如春风秋月,和谐圆满,一派前修雅度。及先生中岁,声名、事业已腾越苏州,政府又素重先生才干,将以文化局要职征举,先生坦诚而谢之,对曰‘心在讲堂’。先生处事无私,家藏吴昌硕文物及相关资料,皆为累世遗珠,且市值日隆,而先生从未质之金银,恒以文化精粹视之,比来,已分数次捐赠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吴江博物馆等处。古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先生有景行高范,而示人仅在细琐,盖人之立品,天地自有明鉴也。”

三、诗文学养与笔墨意蕴

一个人的品格、思想境界很重要,人本体的品质高低尤胜于书画的笔墨技巧。如果说吴民先的书画文化精神是以“人格”思想的高境界为内质核心,那实现其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则是以“文”通过“笔墨”语言呈现。先生常引用潘天寿的“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来强调“文”的重要性。他还说画家一定要有书法功底,当今中国画的衰退主要是因为画家读书少了,又没有好好研习书法,这是必然的后果。吴民先认为,一个人不多读书就免不了流俗,如明代王绂的《书画传习录》中记载:“要得腹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技巧的结果,博不了多数人的鉴赏,唯有精神所寄托的画面,始足感人,而能自感。”而感人的笔墨精神,必须有自信且饱满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获得则需要文化学识、经历见识去实现,通过人的气质、性情内化滋养而形成个性特质,从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超越主观理性与客体两方面的束缚,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主体的“灵性天趣”,超于象外去表现客体。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以“物我两忘”的状态得到情绪的释放与精神的畅达,而且在“畅神”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精神品格的提升。这是精神上的审美体验,也是传统书画创作所追求的状态。正是这种身心的极度自由放松,才使人的胸襟变得博大宽厚,随之而来的笔墨也就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核。

吴民先主张作画要像“骚人赋诗,吟咏性情”,使绘画趋向于诗化,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性情。《朱竹轴》诗句款:“效颦妄拟坡公意,一泼朱砂成雨竹。”画上的诗句不仅记录了画者的所思所想,更是一种情趣与性情的抒发,与画中物象相得益彰。这是在“文”层面上的“写意画”,不会被客体的“形”左右,避免了匠气,这幅作品很好地传承了吴昌硕“重气不重形”的绘画特点。《蜘蛛轴》题画诗款:“经纶满腹不高攀,寄迹蓬庐瓦木间。结网形如周易卦,悬丝报喜自安闲。”这幅作品正是有了画中的自题诗,才使生活中招人嫌的蜘蛛多了可爱和可敬之处;拱门形的构图,画面空灵,富有张力;笔墨酣畅灵动,趣味无穷。著名画家、作家易洪斌写文说:“当今画坛艺高者伙矣,自谓文人画者亦伙矣。惟如民先被如许淳厚之国学家风,著传统文史之学养修为,持神闲气定之文人心态,而又诗书画皆备于一体者鲜矣。即不谓民先为中国最后之真正文人画家,亦足跻身于最后一批真文人画家之列也。”

如果说1978 年是吴民先人生的新起点,那么1987 年和1988 年在日本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做讲座交流则是他书画艺术创作自我觉醒的开始,也是他作品的探索期与趋于成熟的奠基期。而2008年的“吴民先七十初度书画回乡展”则标志着吴民先作品的成熟期与丰收期的开始。这成熟的酝酿是他在2002 年迁居北京后,在与病魔几番抗争中逐渐完成的蜕变。他病后作品中的笔墨透着自信、洒脱。他说:“生病是坏事,但可以把它变成好事。是书画给了我营养,使我在书画中更好地体会到人生价值。”《集石鼓联》是他第三次癌症痊愈后所作的,作品高古凝重、精足气满、线条沉厚、入木三分,与前期的石鼓相比多了几分滋润与意趣,也多了几分亲近感。《葫芦轴》是他2013 年的作品,其墨韵精妙,画面恬静、平和且趣味足。《家山鲜味》是他2014 年的作品,此幅作品朴茂、生动,笔道淳厚,墨韵淋漓。吴民先病后的绘画画风韵味也趋于多样化,有淡逸、秀雅,有萧疏、隽永,有朴茂、沉雄。但不管书法还是绘画,刚健、沉稳的文化精神与美学追求贯穿始终。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吴民先的绘画创作着眼于“文”,重气韵,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写形”上。他的作品笔墨酣畅,墨韵多变,更主要的是笔墨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都比较丰富。吴民先以诗人的情怀、文人的气节,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精神中超逸古雅境界的向往和对传统文人旷洁虚静情怀的追求。有时,他的作品在题材上也会顺应时势趋时谐俗,可其内蕴仍透着高古雅正之气。“文”和“格”始终是他作品的内蕴特质,其中“文”是文化修养,“格”是人格精神。

中国画从本质上而言具有写意性特点,即使工笔画也是如此,这是由中国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当今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已丢失太多,造意做作、匠意雕琢味十足的所谓“写意画”大行其道。写意需真意在心,更需诗意在胸,无写意性的中国画只是无灵魂的笔墨堆积。“吴昌硕画的瓢和南瓜,为什么好,就是‘写’,用笔法,有书法味,传统的精华都在里面。中国画的创作、发展要跟中国的环境、现实、文化、历史相结合。”当今,国势日益强盛,绘画作为意识形态里的文化现象,必须回归到中国文化的立场,这是必要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是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召唤。

猜你喜欢
吴昌硕笔墨书画
笔墨童年
小小书画廓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书画
书画
书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