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玲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4)
因为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每个班级都会存在着一些学困生,而且近些年来学困生数量也存在着上升的趋势,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影响到了整个教学质量。从目前学校的情况来看,教师必须要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找到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本文就如何转化小学学困生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害怕困难的心理和失败者有直接关系,每次失败都会引起感情上的反馈。失败-胆怯-失败-更加胆怯……如此反反复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样下去,恐惧困难的心情就会不断积累,产生定势,因此看到具有挑战,心就害怕,对太大的困难,也失去克服的勇气。小学生在学习上受到多次打击后,心理会产生异常,对挫折的忍耐力也变差了。而且有些学困生,怕同学和老师,害怕遭到拒绝和嘲笑不轻易寻求帮助,不敢向老师和同学寻求援助。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自卑感源于小时候无能导致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现在通常指个人由于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而轻视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自信的心理。自卑感的出现使自己难以融入集体,也打击了自信和荣誉感。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差,学习过程慢,有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之后不能积极和别人交往,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有时不敢面对自己的成功,自卑感很严重[1]。
同心圆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核心的圆代表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内部核心因素与条件,而外部环绕着的同心圆代表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与条件。也就是说,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是受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所影响,而这两类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内部因素以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学校环境为代表。例如,小学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小学生无法及时更新储备的知识与技能;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不严谨,学生无法汲取到正确的知识并及时完成内化。外部因素则以对学生有着启蒙作用的家庭环境为代表,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的大量涌现导致学困生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因素都是影响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学者普遍认为“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形成是源于先天智力差异,而创生并发展角色理论的荷兰发展社会学家Nor man Long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社会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每个人所承担的角色都是不同的。“学困生”与“学优生”也是如此,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出现了偏差,进而朝着错误的方向努力,导致角色转换困难,最终转化为学困生。
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启蒙教育,也是生涯教育,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因为不同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存在着差异性,而且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有些家庭比较溺爱孩子,对于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同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另外,有些家长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过多的指责甚至谩骂,导致一些孩子从小就比较胆小,性格上面比较的懦弱,而且缺乏一定的上进心,最终成了学困生[2]。
在很多的小学校园中,学困生往往被视为差生或者后进生。这类学生通常会被班主任冷落或视为“扶不起的阿斗”,而且也受到了任课教师的一致差评,所以教师并没有给予这些学生过多的关注,甚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都给到了优等生,对于学困生直接选择放弃,这样一来对学困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会产生逆反情绪,极不利于这类学生健康的成长。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自己的理念,要能够认识到学困生的特殊性,让自己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够给到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进一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困生健康的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比较的薄弱,而且他们充满了好奇心,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比较差,所以会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一些小学生会模仿社会一些不良少年的行为,开始抽烟、喝酒等等,或者沉迷网络世界,从而导致这类学生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一些学困生可能在学习的态度上面还是比较端正的,但是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和家长缺乏一定的关注和指导,导致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且由于后面学习困难度逐渐增加,这部分学生开始产生了自卑的情绪,出现了厌学的现象,而且一些学生会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所以这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习开始逐渐一些不良的状态和态度,影响到了他们今后的发展。
小学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形成厌学现象。首先,教师对学困生过于严厉,其表现不好时,教师多采取打击式教育,有些教师甚至直接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师的忽视和冷落,让学困生对教师以及其所授学科产生抵触心理。其次,学困生自身否定自己学习方面的能力。很多学困生由于考试成绩较差,其会认定自己不具备学习能力,并由此丧失学习兴趣,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的意志较为消沉。此外,学困生一般感觉其他学生会轻视自己,尤其是小学生,其心思比较敏感,更为重视其他学生的看法,学业优良的学生可能不愿意和学困生沟通交流,这种疏远和轻视加强了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小学学困生在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其感觉知识理解和应用皆较为吃力,有些课程设置未能考虑学困生的个性差异。例如,当前很多课本所讲解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感觉理解难度较小,但考试知识点较为复杂,教师在课堂中的拓展不足,造成学困生对知识并未实现充分理解,知识掌握深度和宽度皆不足,导致卷面成绩不够良好,降低了学困生学习兴趣,让其产生弃学心理。此外,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学困生仅是课堂知识的被动倾听者;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滞后,依旧奉行师本教育理念,未能意识到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学困生感觉自身和课堂活动关系不大,课堂活动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场所,这种错误认知助长了其厌学心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能够把更多的尊重和关爱给到学困生。这也要求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一些错误的理念,带领学困生走进实际的学习中。教师应多和学困生进行沟通交流,找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想办法鼓励和引导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和学困生的沟通和交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困生才愿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讲给老师听,老师也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让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更高效。比如,如果班上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差,偏科现象非常严重,而且上课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此时,老师可以课下找他谈心,一开始他可能不太愿意吐露心声,但通过多次的沟通,老师便可以了解到他因为数学差,所以不在数学课上发言,没有学习的自信心。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让他回答,通过答题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调动了他学习的自信心。后来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在慢慢地提升。
教师想要教育好学生,就需要打开小学生的心锁,解开学生的心结,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和教师相处的温暖和快乐。学困生就是班级上的弱势群体,作为教师,要给到学困生更多的关注,能够聆听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面的障碍。教师给学困生更多的心理辅导,往往要比直接提升他们的成绩更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困生的喜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入手,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疑惑和困难,减少这些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存在的压力,避免相处时候的尴尬。教师要从学习态度上进行心理辅导,当学生在学习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后,才能够促使他们开始有效的学习。
小学学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弱,教师需要学会根据学困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备课,无论是从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任务还是活动都要进行分层。教师要降低学困生学习任务的难度,分散重难点,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处理,帮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一来更能够让学困生在一个轻松地状态下掌握知识,在课堂中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另外,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作业的分层性,要给学困生制定专门的作业任务,给到学困生更多能够实现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够让学困生看到进步的可能性,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教师对于小学学困生要有关爱之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鼓励学困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学困生就会从心里喜欢上教师,就会愿意学习,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审批作用的过程中,对学困生应该适当地放宽条件,找到学困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或者是在作业本上面写鼓励的话语,比如“看到你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为你自豪,今天的教学内容,你都学会了,继续加油““教师期待你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教师的鼓励对学困生而言至关重要,让学困生拥有自信心,增加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困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从而进行转化。
教师需要给学困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当中应该多关注学困生,对待每一位同学都是公平公正的,让学困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健康积极地进行学习,学困生的教学才能达到目标。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困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学困生的优点所在,综合地考虑学困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学生不只是看学习成绩,还应该看综合素质。学校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情况,定期举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同学之间相互进行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小学学困生因长期受到冷落,大多数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想转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抚慰心灵,帮助其树立信心。有句话说得好,对一个人最彻底的摧毁,就是毁掉他的自信。那么,怎样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呢?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温暖,使之看到希望,并善于捕抓其闪光点及时进行赏识教育,使之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会从成功中找回自信。
对大多数学困生而言,内心缺少着学习目标或者说无学习目标的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失去目标,就意味着失去前进的航向和动力。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案,激励其不断前行,当一个个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困生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详细的短、中、长期计划,并定时检查落实情况,对已经落实的计划进行总结完善,对没能落实的计划进行分析整改,如此就有路可循,踏实推进,逐步完成转化。
欲使转化学困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家校合力。实践证明,个人力量再大,当其离开集体时,也显得苍白无力。教育合力可以使学困生的转化实现最大化
小学学困生的学习接收能力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学困生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充满厌烦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疏导学困生的心理情绪,进行引导工作,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爱上学习。教师可以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培养学困生的学习爱好,给学困生足够的关心,挖掘学困生的优点,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让学困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宽容对待学生,加强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