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2-11-22 13:35崔亚芹李正鑫张冬雪李在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循环体育产业高质量

崔亚芹 张 洋 李正鑫 张冬雪 李在军

(1.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体育局雪上运动管理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国内经济状态和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科学判断和重大战略抉择,对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跃迁的必然要求[3]。为实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众多学者审思现实之势、深思发展之困、慎思未来之局:立足于“双循环”新发展的时代背景、宏观形态,探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举措[4];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供给侧、就业层要素、资源要素层、需求层的阻滞表现,讨论其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5];结合产业融合、分工、关联理论,分析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部动力机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6];深入探讨“双循环”新格局下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具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7-8]。这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予以一定的指导与支撑,但基于“双循环”背景下探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鲜见。鉴于此,本文以“双循环”时代背景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解读为切入点,辨析“双循环”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多角度剖析“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以期为“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双循环”时代背景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风起云涌,逆全球化掩盖全球化,加之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金融的冲击,原有的良好国际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相比较而言,国内政策环境逐渐优化、市场基础进一步改善、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由此提出。此后,学界的“双循环”背景研究划分为三条主线: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要点,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加快培养完整且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兼顾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推动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双循环”背景并非封闭式循环,而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通过“国内生产力提高—国内供给规模和质量增强—对外贸易和投资—全球产业链延长—国外就业和收入提高—优化国际大循环”的路径,在扩大中国内需、稳定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同时推动国际生产,形成繁荣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9]。三是畅通的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良好的国际循环为国内循环提供动力,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解读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10],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明确的发展思路。纵观学术界研究,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表述:一是经济层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体育产业经济的综合性增长、全面性发展[11]。二是产业投入与产出层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要素驱动,投入“创新”要素是实现企业或者产品附加值最大化,激发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12]。三是发展模式层面,“开放”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13]。从国内视角来看,开放型经济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内部系统融合互动、“体育+”外部系统包容互助,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助力“区域一体化战略”落实。从全国视角来看,不断开放的发展观是体育产业克服发展适应性问题实现“走出去”,铸就“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的基本理念支撑。此外,我国体育产业始终坚持“引进来”,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入是我国本土体育产业升级、体育市场发展的强大助力。

1.3 “双循环”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

1.3.1 国内大循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引领意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双循环”的内在要求[4]。熊彼特理论强调生产方法变革和生产技术革新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高无上的作用[14],创新驱动是“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方向。1)产品创新,提升消费者需求水平。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引领体育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技术革新,致使体育产品内涵不断优化,体育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体育产品更具个性化、数字化、多样化,体育消费欲望被激发,刺激消费者需求提升。2)市场创新,延伸社会经济价值。体育产业具备的开放、兼容特性,使其更易实现“体育+”“+体育”等不同形式的体育跨界融合,形成新消费市场。以冰雪旅游产业为例,冰雪旅游产业本身就是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将会带动冰雪制造业、冰雪度假地产、冰雪体育赛事表演等产业共同发展[15],形成新的冰雪消费市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3)组织方式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的出现将会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对传统产业带来彻底的改变,产业组织结构由温特式转向分散式,产业布局形态由点-轴模式转变成点状式,进而形成依托信息和技术两维度组合成的产业价值增值区域(面)[16]。

1.3.2 国内国际双循环:以高水平开放为支撑,形成体育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新发展格局下的“外循环”实际上是利用我国富裕的资源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以较低的成本换取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成长空间[17]。我国体育产业参与全球竞争往往扮演加工、组装的角色,但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赋能,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我国体育产业也迎来了角色转变的契机,高水平开放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理念。1)高水平开放是助力国内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手段。利用国外市场,延长我国体育产业链,提升体育产品价值链,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生存力。高新技术引入国内,进一步提高体育产品质量水平,形成体育企业国际竞争优势。2)高水平开放是实现国内国际“双赢”的重要途径。协同理论强调系统中存在多个序参量,一旦外界因素对系统实施有效的干预,各个子系统将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8]。当前,国家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化供给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完善产业链等因素可以理解为“双循环”这个协同系统的序参量,不断推动着国内国外两个循环向着关联、协同、有序的方向发展。以“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国内生产力提高—国内供给规模、质量增强—对外贸易增多—国外产业链延长—对内投资增多—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方式,推动体育产业融入国外循环大市场,良好的国外循环创设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氛围,为国内循环提供动力,国内国外循环相互协同,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稳定发展。

2 “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因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则构成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在梳理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双循环”背景下市场升级、创新赋能、体制改革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的内在机理(见图1)。

图1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图

2.1 机理一:市场升级,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环境

价格、供求、竞争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市场这一有机整体,“双循环”背景下市场升级机理具体体现在价格机制调控、供求机制协调、竞争机制调整三个方面。一是价格机制调控——以降成本为杠杆增添企业活力,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通过5G、互联网平台,企业能准确地了解产品规格型号、质量、需求量等方面的信息,降低企业对数据的收集成本;以信息技术优势改造体育产品生产、管理、流通、服务等环节的工序和流程,实现信息沟通的快捷高效,打破物理空间的阻滞,降低体育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网络销售平台等业态的出现减少了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体育产品交易成本;依托物联网、智能分析、智慧决策系统,构建体育消费大数据平台,实现体育产品售后服务自助化决策,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二是供需机制协调——以需求为杠杆带动体育产品供给,丰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人民的需求由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生活性需求转化,更加追求享受型生活方式,倾向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体育领域而言,体现在人们逐渐追求满足体育锻炼之外的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体育产品、体育服务的需求水平进一步提升,刺激市场不断提升产品服务水平,优化体育产品质量,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三是竞争机制调整——以竞争为杠杆鼓动体育产品推陈出新,夯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良性的竞争机制有助于体育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理念、改良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企业间合理化的竞争有助于刺激和推动体育市场价值的增值,夯实体育产业基础。

2.2 机理二:创新赋能,激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消费

我国体育产业正由投资导向型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换,供给侧体育技术创新存在“卡脖子”问题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阻滞[5]。“双循环”背景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结构创新等多形式创新赋能,是助力传统体育产业价值增值、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因素。一是技术创新,赋予体育产品新内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赋予体育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含义,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大数据精准分析、智慧系统有效反馈等方式实现对体育产品生产、流通、营销整个过程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产品创新,牵引体育产品新消费。传统体育产品改造后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和衍生价值,更加符合大众的切身需求,刺激体育人群产生消费行为,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企业获取更大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刺激体育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竞争氛围。三是服务创新,增强体育行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收集各个生产要素的状态、效率等方面的信息,构建体育消费大数据,根据用户需求优化体育服务决策,优化体育服务水平。此外,进一步简化服务流程,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高效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四是管理创新,优化资源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调配技术和智慧分析合理安排生产,减少资产闲置现象,避免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资源浪费。

2.3 机理三:体制改革,创设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氛围

“双循环”背景下,发挥政府体制改革的引导作用,优化体育产业法治环境,强化体育产业市场监管,改善体育服务职能及水平,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仍存在诸多壁垒,需要借助政府手段进行协调、规划、指引[21]。政府依托技术进步优势建立体育大数据库,最终“数据驱动决策”,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借助互联网便捷性、易传播性、低成本性,加强体育法规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法治环境;利用数字平台的便捷性、广泛性,完善体育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的体育市场环境;通过体育消费大数据智能分析,明确消费者需求,强化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在体制改革中具备消除市场失灵作用,是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产业政策是政府调整和干预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政府调整市场的重要方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串联。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障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市场难以调节的问题实施有效干预,消除体育产业市场失灵,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落实推行,实现政府对市场行为的有效干预和调整,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助于调节企业间关系,规范体育市场结构,促进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3 “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化升级需加强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体育的干预力度,使得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多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体育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存在着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相关产业占比悬殊等现象,限制着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图2)。一方面,体育制造业的占比较高,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依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数据来看[19],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量占全国体育产业总量的44.9%,而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占全国体育产业总量的1.0%,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占比5.8%。对比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这两大体育主导产业,可以发现我国体育产业制造业占比较高,而主导产业规模较小。此外,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不到位是阻滞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趋势[20],而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支撑匮乏导致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方向不明、路径不清。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体育企业以产品制造业为重心,核心工作是进行产品加工制造,服务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原有的核心业务,普通中小企业未有足够能力承担转型风险。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但空间结构不均衡。体育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中部与西部专业化水平逐次降低的特征[21]。体育服务业中的市场化体育服务空间集聚特征较明显,呈现东南沿海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其他地区专业化水平低的现象[22]。

图2 2015—2020年体育产业结构变化

3.2 体育市场活力不充沛,消费水平需提升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仅追求质量和效益,同样离不开稳定的体育市场,目前体育市场仍残存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创新动力不足及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足的问题。首先,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发挥科技进步优势。在双循环新发展理念下,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支撑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目前科技与体育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很难落到实处,部分企业并没有在改革中找到合理定位,仍坚持本该摒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未依托科技优势实施有效的创新模式,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其次,体育企业作为市场发展主体、体育产品供给主体,存货堆积、销路不畅等现实问题使得体育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缺少政策法规对体育产业进行专项扶持,尤其是对于疫情后体育产业改革的政策法规尤为匮乏,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宏观层面,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惠企性政策欠缺,导致体育企业活力不足,不利于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致使体育产品的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大众体育需求,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体育用品占据着我国体育市场的较大份额。究其原因在于国内体育市场供需失衡,体育消费激发不足,无法实现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阻碍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3.3 人才培养渠道不通畅,供给质量需加强

“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当下体育企业面临服务化转型契机,而人才培养难以支撑体育产业发展需求是阻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人才培养渠道阻塞,人才供给数量、质量难以匹配需求。从人才总量来看,体育产业人才数量需求增加,但受到人才培养条件高、培养周期长等限制,加之跨专业人才对体育领域未能较深了解,导致短期内体育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我国体育院校加快了人才培养步伐,但培养体系不健全、产业结合不紧密等原因致使人才输出效率较低,与体育企业岗位需要不匹配。从人才质量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不断提升,“高学历低能力”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新兴业态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以体育赛事运营为例,该职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策划、营销经验,能够凭借数字化应用及时准确地把握一手资料,还需要熟悉体育赛事的发展规律,将数据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建设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及落实措施,而在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对高层次体育人才、体育青年人才等支撑力度不够,导致体育产业人才引进相对困难,客观上限制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在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及政策落实措施。在医疗保障、落户、住房等方面对海外高层次体育人才、青年体育人才等紧缺人才支持力度不够、体育人才引入相对困难,客观上限制了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双循环”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4.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功能,积极调整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结构,强化现有的市场监督机制。首先,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功能,宏观掌控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优化体育产业的内部资源配置,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保障体育市场既能保持充沛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含有量、群众消费能力,建立相应的体育产业布局政策,合理分配体育资源,实现体育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体育产业效能最大化。我国政府部门承担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积极进行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行为。其次,调整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有计划地加大对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的扶持力度,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观赏性、参与性体育需求,进而提升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刺激企业不断研发符合需求的体育产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循环。进一步发展体育服务产业,实现体育产业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过渡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形成高效化、便捷化、智能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态势。最后,强化市场监督机制,保障体育产业政策的平稳落实。建立一系列的体育政策监督机制,为体育产业政策落实提供政策性的支撑。建立政策监督落实机制,同时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政策落地实施。建立同级多部门监管制度,增强同级体育部门互相监管,减少因应付上级部门绩效考核而产生的体育资源无效利用现象。

4.2 深度释放市场活力,充分调动体育消费潜力

释放市场活力,要着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的供给能力,充分调动体育消费潜力。首先,重视体育产品的科技元素融入,形成便捷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新一代体育产品,并鼓励我国企业不断更新产品,加速科学技术与体育实体经济融合,让更多的科技智能化产品出现在体育领域中。积极发挥创新在体育服务、体育产品制造领域中的作用,刺激市场创新性活力,使体育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动力。积极推行“体育+”产业融合,丰富体育产业体系,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其次,实施具有指导性、惠企性的具体指导方针政策、体育产业专项扶持,畅通体育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深化体育产业的简政放权,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现代体育管理格局,实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将更多的权力交由市场,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简化非必要的审批流程,减少对体育企业的约束,进一步释放企业的生机。同时积极推进体育类社会组织的体制改革,推动各类体育协会自治、善治,盘活体育市场活力。最后,由体育产业供给侧入手解决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足。积极开发优质体育产品,提高市场认可度,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得良好的市场影响力。研发高级化的体育产品,提供多样功能、多种用途的体育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获得好的社会认可度,刺激更多的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推进体育产品制造过程融入先进技术,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全方位提高生产资料的自动化程度,达到要素投入的高水平和高价值[23]。

4.3 克服人才培养困境,深化我国体育产业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打造复合型体育人才队伍,克服体育人才培养困境,打牢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首先,围绕体育产业为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的吸引力。通过政府补助、财政支持等手段,吸引和调动更多跨领域跨业界的高学历人才、创新型人才,汇聚于体育领域并投身体育事业。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的后续培养,提升其教导、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运动员自身优势,在体育领域内实现自主创业。其次,加大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以高校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人才专业知识水平之上,进一步提高其技术能力。促进高校、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成果共享,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通过学术交流、报告会等形式,加深原有体育人才对相关领域知识的认知与学习,缓解现阶段人才结构矛盾。构建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人员的数字化转型培训,提升管理层人员数字化素养。最后,强化人才管理力度,营造和谐的体育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建立专业人才数据库,精准匹配岗位职能,更好满足大众需求,创造契合需求的体育人才匹配环境。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撬动体育人才积极性,真正发挥出人才队伍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人员考核审查制度,强化现有的法律法规,营造创新、法治的体育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进行备案等举措,强化人才队伍系统化管理,营造和谐的人才管理环境。

5 结语

鉴于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市场活力不充沛及人才培养渠道不通畅等现实困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双循环”背景下,体育市场升级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新环境,创新赋能激起了新消费,体制改革创设了新氛围,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会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市场监督,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释放市场活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充分调动体育消费潜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克服人才供给困境,深化我国体育产业改革。

猜你喜欢
双循环体育产业高质量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