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奇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体育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40)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等9市形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大湾区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1]。“当今社会,体育成为城市具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构成魅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等成为城市的形象和城市营销与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2]《大湾区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 彰显独特文化魅力”,作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把“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等”,作为“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称《体育纲要》)提出了“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的伟大目标[3]。体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时代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重新使命,体育既是新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多重新使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体育赛事联动发展为突破口,立足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释放体育赛事的多重效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体育赛事不仅是建设优质生活圈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优质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举办体育赛事可以提速城市发展、创造市民新生活、推动城市管理模式的升级等[4]。可以不断提升举办地宜赛、宜游和宜居的城市品质,突出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5]。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共建人文湾区是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生活方式[6]。新时代体育已实现由强身健体到健全人格再到美好生活的升华,成为民众追求健康、快乐、幸福三大人生目标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显性而鲜明的标志[7]。通过发展体育赛事, 可以使人民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人民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使幸福感进一步提升[8]。体育赛事观赏不仅是湾区人民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发展的重要平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树立健康城市形象,增加宜居吸引力,还可以寻找文化记忆,增强大湾区的文化认同。通过联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形成标志性的体育产业,打造体育赛事旅游圈,带动建筑、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的深度合作,推动宜居、宜业、宜游软硬环境的改善。
创新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是《大湾区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体育纲要》提出要深化对港澳的体育交往,服务“一国两制”事业。港澳与珠三角9市的交流与一般的区域交流合作不同,也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一国两制”制度下的区域交流与合作。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实际合作项目相对短缺,缺少多元化的抓手[9]。体育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从本质上说,体育赛事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产品,成为文化输出的先锋[10]。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可以把深化体育赛事的交流作为抓手先行先试,以体育赛事的综合效应,带动区域体育的发展。发挥体育赛事在增强政治互信,带动经贸往来,促进双边、多边经济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优势[11],为创新港澳与内地交流提供参考。同时,体育赛事的举办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利益相关者较多等特点,给举办地经济、社会、环境等带来的影响可能正、负皆存[12]。这些都为港澳与内地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实战”案例,为创新内地与港澳的交流提供“样板”。
区域体育赛事资源整合可以优化区域体育赛事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区域体育赛事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区域体育赛事产业的竞争力[13]。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也是区域内体育赛事资源有效配置、融合发展,提高竞争力的过程。区域体育赛事的联动就是打破区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多赢,开创区域联合办赛,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联动发展[14]。通过联动发展充分动员三地体育赛事资源要素,协调体育赛事发展,打造大湾区品牌赛事,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香港是国际交流的超级联系人,澳门是葡语系国家的联系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枢纽,同时,澳门是亚洲奥林匹克委员会成员,香港还具有国际奥委会成员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区域品牌的形象捆绑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15]。粤港澳大湾区内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不仅肩负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更加复杂的“一带一路”提供范式,使中国体育走出去,使中国体育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外交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各城市明确了城市体育或体育赛事的发展定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见表1)。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均具有成功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经历,相比大湾区其它城市,以上四大都市举办的体育赛事类型丰富、标志性赛事品牌突出,已成为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的核心城市。香港通过实施“M”品牌活动,使香港马拉松赛、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成为品牌赛事,香港的马术赛事在硬件、赛事管理、实践经验等在国际亦处于领先水平。澳门的格兰披治大赛车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赛事品牌,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州形成了职业体育赛事、业余体育赛事、承办国际赛事多点开花的赛事发展态势,中超联赛等职业赛事、广州马拉松、横渡珠江、举办亚运会和男篮世界杯等,国际体育名城正在形成。深圳以网球赛事为代表,包括已形成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群”、中国杯帆船赛等,深圳正发力向国际著名体育赛事城市迈进。佛山区域传统体育赛事文化积淀深厚,龙舟、武术、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与城市精神契合度高,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标识显著,提升了世界功夫之城的知名度。东莞以篮球为品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高水平的篮球赛事的举办,使东莞成为名副其实的篮球之城。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城市品牌体育赛事建设尚存在不足,还没有形成较有影响力的赛事,承办的体育赛事也多为省内和国内为主,城市体育发展的定位和体育赛事发展方向尚不够明晰。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代表性体育赛事与体育发展定位
1)交流合作概况。粤港澳体育交流历史悠久,1979年的“省港杯”足球赛开创了粤港体育交流的新时代,“省港杯”赛事的意义已远超越体育的范畴,省港杯带动起省港两地文化、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全面交流,成为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发展的象征[16]。省港杯也促进了粤港篮球赛、龙舟、舞龙舞狮等赛事相继开展。2002年开始举办的粤澳杯目前已举办十七届,粤澳篮球赛等赛事每年都定期举办。粤港澳的象棋、桥牌、射击、田径、青少年足球等赛事每年都有轮流举办。有的赛事发展为粤港澳台“四角赛”,如1993年举办的穗台粤港足球裁判埠际赛、1999年粤港澳台青少年独木舟邀请赛。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了体育赛事交流发展的新时代,三地同台竞技成为常态化,2017年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赛事在东莞举行,随后粤港澳大湾区足球冠军联赛、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等不断涌现。2019年广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赛事、活动达60多场[17]。
2)交流合作的特点。首先,从运动项目看,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行发展,智力体育项目开展广泛。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以足球为先导,篮球、羽毛球、高尔夫等相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龙舟、舞狮等为主,智力体育项目以象棋、桥牌为代表;其次,从交流参与面看,先是粤—港,再到粤—澳,走向粤、港、澳三地融合。粤港体育赛事交流的带动,促进了粤澳体育赛事交流发展, 2003年《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的签署,加快了三地体育赛事的交流步伐,《大湾区纲要》的出台,促生了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体育赛事的迅速增长,体育赛事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升明显。再次,从主办主体分析,三地体育赛事交流经历了民间为主,到政府主导,再到政府引导和社会团体自觉参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如新中国成立以前,香港南华体育会多次参加广东省运动会足球比赛[18],“省港杯”足球赛的创办体现了政府在两地体育赛事交流的重要主导作用,新时代,粤港澳体育赛事的发展写进了《大湾区纲要》,蓬勃发展的体育社团已成为三地体育赛事发展的主力军。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的2025年全国运动会更是让我们充满了期待,粤港澳共同申办、举办大型赛事也将成为常态化。
1)体育赛事的层次和质量有待提升。从竞技层面看,体育赛事的层次越高、竞技水平越高,其经济、社会影响会越大,对区域的发展促进价值也更大。目前,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比赛,多以青少年体育为主、群众性体育赛事还没有形成合力,竞技性体育赛事品牌打造和竞技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如省港杯足球赛,经历了初期双方顶尖足球运动员参赛,比赛技战术水平非常高,到上世纪90年代粤港两队的参赛队员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了内外援参赛等现象,但受职业赛事的影响,关注度下降。如今以年轻队员参赛为主,关注后备人才的培养[19]。
2)职业体育赛事联动存在制度障碍。虽然珠三角9市,有广州恒大(广州队)、广州富力(广州城)、深圳佳兆业(深圳队)等中超足球俱乐部,3支CBA球队,香港有香港超级足球职业联赛等,但受联赛管理体制所限,各俱乐部的引援政策不同,致使各俱乐部运动队的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同时,职业赛事受赛制、赛程等制度制约因素较多,各俱乐部很难协调参加共同的职业联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联赛”困难重重。
3)粤港澳共同举办国际大赛面临激烈竞争。优质的体育赛事是稀缺资源,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的举办权,更是各国家、城市争夺的对象。国内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上海引领的长三角的强力竞争。北京作为唯一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从举办体育赛事所需的硬、软件,以及其特殊的政治中心地位等,争办国际体育赛事的优势无与伦比,上海无论从举办体育赛事的硬、软件,还是赛事发展基础来看,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国际三大湾区更是具备发展体育赛事的良好条件,国际体育名城伦敦、巴黎、洛杉矶等都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理想之地,均是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国际大赛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4)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体育赛事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型体育赛事是激发一个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最佳途径之一,体育仪式的传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资源[20]。运动员通过体育赛事同场竞技的平台,展现了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尊重对手、为国争光等的精神,球迷、体育爱好者等行为,在赛场内外表现出的对球队的热爱、偶像的崇拜,以及对自己国家(城市)运动队的支持,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认同。近年来,香港跟内地的比赛,港独分子屡屡做出不耻行为。如2017世预赛中国香港队主场港独分子“嘘国歌”行为,亚冠广州恒大客战香港东方队港独分子在看台举“港英旗”等。第39届“省港杯”第二回合比赛,不少港独分子打出“香港不是中国”等标语等[21]。里约奥运会期间,港独分子在旺角街头利用直播奥运羽毛球比赛,欲把体育赛事玩转成“港独”集会[2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体育赛事交流融合发展更加频繁,应重新审视文化认同的重要地位,特别重视体育赛事助推文化认同的独特作用,要防止港独势力利用体育赛事作祟,破坏香港形象,损害全体香港人的利益,挑战“一国两制”制度,阻碍大湾区一体化的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联动发展需要构建专门的协调机制,以专业的管理稳步推进区域体育赛事的联动。目前,中央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广东、香港、澳门分别成立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形成了权威的协调机制。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纵横联动的府际协调机制[23],对应以上层次,设立领导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的专门办事机构,统筹大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如图1)。纵向上形成高层(中央政府)—中层(粤港澳)的权力主体的联动,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大湾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协调各城市体育赛事发展重点,避免赛事发展的不良竞争。横向上中层(粤)—中层(港澳)平行式联动(也包括珠三角9市中层横向的联动)、中层(港澳)—低层(各地市)斜交式的联动,开展区域体育赛事的合作,发挥地缘优势和体育赛事要素资源的互补性,形成竞争力。
图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机构运作逻辑
把市场主体发展作为驱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高体育赛事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益[24]。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高度市场化的优势,珠三角九市体育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但社会组织办赛事的经验还需不断完善,港澳体育市场化水平较高,早已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办体育的模式。香港有大约70家企业加入“核心赞助商集团”,成为香港主要体育赛事的赞助商,在体育赛事的举办中发挥重要作用[25]。港澳已形成了体育社团主导,政府部门协调监督的体育管理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应借鉴港澳先进的体育管理机制,利用珠三角九市“举国体制”办大事的经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组织体系的新常态。按照新颁布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体育赛事,各社会组织可以以联盟的形式,组成各运动项目体育赛事发展联盟,在湾区内统筹赛事资源,实现联动发展。政府部门应在办赛保障上提供“一站式”服务机制,支持联盟体育赛事的举办,支持港澳体育赛事的发展。同时,在湾区内制定统一的赛事监管和评价体系,保证体育赛事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常态下,大湾区各城市体育赛事的发展,既要形成各自城市印记的独特品牌体育赛事,又要避免同类体育赛事的区域竞争,打造多核联动的赛事发展新格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首先,以体育赛事发展基础较好的核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市为重点,以点带面,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赛事。香港、澳门举办过东亚运动会,广州举办过亚运会、多次举办省运会,深圳举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佛山、肇庆、惠州均单独承办过省运会,珠海、江门分别承办过省运会的开幕式,东莞、中山承办过省运会的闭幕式。上述办赛经验,为实现以港、澳、穗、深为核心,多核联动、区域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大力发展职业体育赛事,以港、穗、深为核心城市,把大湾区建成职业体育赛事发展的高地。香港、广州、深圳职业体育赛事发展繁荣,香港的职业联赛发展较好,广州、深圳的中超联赛和CBA职业联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发展基础、经济保障、社会环境等条件看,港、穗、深都是发展职业体育赛事的优先城市。再次,利用地缘优势打造“珠中江澳”、“港深莞惠”、“广佛肇”联动圈,实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交流的常态化,充分释放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多重功能,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品牌[26]。
与国际三大湾区竞争力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还有较大差距[27]。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建立文化自信,形成区域文化核心竞争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弯道超车的最佳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兼容了广府文化、特区文化、西洋文化,形成了开放、兼容、灵活、多元的特点[28]。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并存优势,以形成高度文化认同来支持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粤港澳体育赛事的发展史亦是其文化的发展史,香港、澳门最早接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较早产生现代体育赛事文化,广州是最早承办全国运动会的城市之一,也是除首都北京之外最早承办亚运会的城市,亦是国内最早产生职业球队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的发展源于其“开放、包容、创新”文化的推动,反过来体育赛事的发展又成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的捷径。深圳在体育赛事举办上,敢于大胆创新,引进国外冰雪赛事等,无不是对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开拓、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大湾区的“海洋”和“水”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基础较好,应做好水域体育赛事文化这一特色,开发水上、水下的体育赛事,打造以帆船、潜水等鲜明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以水域赛事品牌进一步擦亮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龙舟、舞狮、武术赛事岭南文化特色印记清晰,应传承发扬南方龙舟、南狮和武术传统精神,打造武术名人文化名片,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通过成立赛事联盟,建立湾区自己的联赛或者杯赛,联合申办国际性体育赛事,通过共同举办赛事、同台赛事竞技等,弘扬大湾区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欲比肩世界三大湾区,“9+2”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关键,陆路交通的一体化是基础前提[29]。体育赛事促进城市更新已是不争的事实,大湾区的广州、深圳就是最好的例证,广、深分别通过举办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体制机制、交通安全等得到跨越式发展。举办赛事对于运动员到达赛事承办城市,运动员从运动员村到达比赛场馆的便捷性、准时性、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良好的出行体验,会给参赛、观赛、游客等留下美好的印象,提升城市的形象。因此,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助力安全快速交通网建设,是促进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实现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大湾区各城市应利用举办体育赛事的契机,全面加快城市交通网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赛事交通管理体制,完善交通安保、安全措施,健全赛事场馆周边赛事期的交通拥堵、安全等治理体系建设,以体育赛事对交通网的高要求来考验城市的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城市交通安全、便捷的建设能力和治理体系。探索城市之间的交通接驳体制,通过体育赛事检验、健全“一小时交通圈”建设成果,在购票费、通关等实现一票制、一站式服务。以“一小时交通圈”带动“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生活圈”的实现,为世界一流湾区和国际城市群提供支撑。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大湾区纲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体育产业是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强,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契合度高,实施“体育+”的空间巨大[30]。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抓手,大湾区应充分利用体育赛事发展的新平台,把体育赛事真正与大湾区城市群相融合,把体育赛事全方位根植于城市营销,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独辟蹊径。首先,以现有体育赛事发展基础带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打造比肩“三大湾区”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使体育竞赛表演业成为国际一流湾区的标志。其次,释放体育赛事的功能,实施体育赛事+系列产业提升工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赛事+旅游、体育赛事+健康养生、体育+医疗、体育+食品等的融合。最后,以体育赛事为抓手,促进体育赛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完善企业体育赛事体系,以赛事促健身,以赛事提“精神”,提高企业劳动者身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最后,以体育赛事形成的现代体育产业,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湾区的协调发展提供样板。
世界级的湾区需要拥有世界级的生态环境品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前提和支撑[31]。《大湾区纲要》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湾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将体育产业培育成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32]。在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进程中,体育赛事的举办将呈常态化,但承办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等领域会产生胁迫效应,且具有不确定性、动态变化性等特点[33]。因此,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和活动组织者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事务管理及长期规划,并通过体育赛事将环境保护的价值主张传递给观众、运动员、行政人员和相关合作伙伴[34]。体育赛事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模式与治理理念,也将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典范,成为加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锐器。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在举办体育赛事涉及的环保问题上,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育场馆建设上,应利用湾区的先进科技优势,加强环保材料的研发,在利用自然资源的体育赛事,如水上、海上项目,以及高尔夫场地建设等,应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树立环境治理的典范,打造绿色体育赛事的示范。其次,利用自行车赛事等宣传低碳出行,尽快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利用举办马拉松赛事和联合举办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契机,加强大气环境的联防联控,推进成立高规格共建决策平台、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共建科技支撑体系和共建基金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共建机制的完善[35]。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国际一流湾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发展体育赛事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需要,粤港澳大湾区要联合打造区域品牌赛事,“一带一路”相关政策文件也提出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36]。但目前“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沿线国家举办赛事的动力不足,赛事本身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等困境[37]。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的发展上有所作为。首先,利用大湾区体育赛事资源平台积极承办“一带一路”主题体育赛事,广州成功举办首届金砖国家运动会,为承办“一带一路”主题体育赛事占得先机,大湾区应作为永久举办地,争取打造1-2项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主题赛事,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做贡献;其次,利用广东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香港成熟的国际金融体系、遍布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商业网络,澳门与葡语国家的经贸服务平台等优势[38],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建设等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再次,粤港澳应发挥拥有高水平体育人才聚集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运动训练服务、体育人才培训,帮助一带一路沿线体育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赛事组织人才,为体育赛事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最后,积极寻求体育赛事的合作途径,发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优势,打造水上项目赛事品牌,形成帆船、龙舟等为特色的体育赛事。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 ,体育赛事已成为国际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赛事更是加速湾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两个《纲要》深化落实的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适应新的区域规划定位,坚持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促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速体育赛事合作深度迈进,构建富有大湾区特色的体育赛事发展新体系,联合打造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探索体育赛事促进大湾区建设的现实路径,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