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芬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途径。人类学之外的众多学科领域越来越青睐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它甚至代表了当下教育科研的走向和范式变革。
保险教育科研工作者也应该重视田野调查,建立起保险教育科研的主体性意识,走向广阔深厚的“田野”,获得鲜活而厚重的真实体验,扎实地把保险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保险课题做在实践中。于书本之外、“田野”之上、实践之中,变革保险教育科研的范式,切切实实地进入研究情境,进行科学深入的观察,从而探求到事物的本质,以期解决保险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收获真正的学术升华和理论顿悟。
我们解读“田野”二字的含义时,不能仅仅理解为是“野外”或“乡村”之意,更为合适的解读是将其视为“现场”的代名词。躬身“田野”,深入现场,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征、社会心理和风土人情等,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社会、认识城乡,推动保险教育科研工作者,到现实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描述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保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现代保险制度是踏着国际贸易的脚步来到中国的,但其生存发展离不开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区情乡情村情组情民情。保险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秉持人文关怀,树立问题意识,开阔学术视野,尊重科学规律,注重追求“本土性”“现在时”和“在场感”,拿出更多的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亲耳聆听的能够反映国情民情的“三亲”科研成果。要像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一样,深入体验和共情理解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真正掌握什么样的保险产品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什么样的保险服务是社会大众所期盼的,什么样的功能实现和作用发挥才能真正彰显保险在中国社会的价值存在,从而使保险这一科学制度更好地为社会大众转嫁风险,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