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嵩,范晓阳
(1.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2.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3.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研究基地,山东 济南 250103)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表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以下简称“两个结合”),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两个结合”理论的提出,充分证明其是我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战略中的重要文化支撑,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举措。本文着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根源及创造性转化进行理论剖析,以此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积淀着过去全部文化创造和成果,更蕴含着我们能够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这一未来的精神基因。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样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吸收借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走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呈现出自身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于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注重当前国家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注重全球史观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新”特点及意义。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看重中国特色:“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对此,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研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2年1月,在莫斯科政府大楼演讲厅进行的美俄会议中,一位美国人注意到挂在前墙象征着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联邦国旗挂反了。由此,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到了“旗帜与文化认同”理论,表示被东道主挂反的国旗只是变化的一个迹象,但却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国旗正在被正确地高高挂起,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4]的确,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的作用愈发凸显。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崭新的时代。在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着力推进构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1]。在此阶段,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呈现出广度、深度、高度的深入融合。
对“四史”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传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到党的思想理论创新需要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了解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贞观政要》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5]33历史本身多蕴含的“述往事以思来者”“鉴前人之兴衰以写当今之得失”的文化观念值得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6]历史的延续、历史文化的传承,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中国历史文化延伸出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内化出中国人民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对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延续:新时代,多元文化竞相发展。“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7]文化的不同不是各国冲突的理由,而应成为加强各国交流的智慧桥梁。“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8]在新的历史征程,我们始终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下,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相适应,我们在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导下,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思想延伸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以“齐家”思想延伸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思想延伸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民为邦本”“和而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念,又兼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的个人修身思维和“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社会公德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涵养意义,也从根本上增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宁具有不可替代的固本作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用的保留: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至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党将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一直摆在重要位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并表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的力量大抵如此。“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真正决定一个民族存在价值的东西不是人种,不是肤色,不是地缘,不是财富,也不是强权,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没落,从本质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没落;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也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复兴。”[9]4
“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10]百年党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中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1]。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从十八大到“两创”的提出再到“两个结合”理论的出现,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比马克思主义在苏欧国家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本国文化的融合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并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体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明根:“文化比政治更久远,比经济更深刻”[9]6,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让我们可以铭记历史,传承华夏血脉;知礼:“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2],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培养向上向善的品性;宏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3]101,传统文化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践行初心;兴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4],中华文化立场坚定,国家、民族才能屹立不败;求大同:“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其视天下犹一家”[15],传统文化助力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除了在历次讲话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总体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呈现出整体性、全面性、多角度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了国人的文化底气。
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其独特的建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起到了独特作用,并将对未来发展道路产生深远影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新”起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
不同于过去我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建立在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百年党史的奋斗换来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全球化发展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我国国际实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加深,我们有能力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相关,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发展,我们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从本质上标志着我们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从思想文化领域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支撑力,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应该是实体和思想文化的双层结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的基础。
2.“新”范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建设提供新的导向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一种理论要想被接受为一个范式,必须看上去强于其竞争对手,但它不必要解释,事实上也从来没有解释它所可能遇到的事实。”[16]不同时代背景影响下,社会范式各有不同特征。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们很难断定其是一重范式还是多重范式。国人最早接触到社会学,始于严复1903年翻译斯宾塞著作《社会学研究》,译名为《群学肄言》。书中提到:“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所不能外也。群有数等,社会者,有法之群也。社会,商工政学莫不有之,而最重之义,极于成国。尝考六书文义,而知古人之说与西学和。何以言之?西学社会之解说曰:民聚而有所部勒,祈向者,曰社会。”[17]以一重范式为例,我们则可以按照社区—社会、权威—权力、身份—阶级、神圣—世俗等标准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演变。当然,区别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新时代人类社会范式也发生转变,知识社会表征明显。在此人类社会文明范式下,社会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契合,强调发展长期性、理论创新性、范式先导性。这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天人合一、仁爱思想等特征不谋而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下,其概念的提出更具整体性和科学性。
3.“新”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建设提供新的内容
如上文所言,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国情我们实践历程各有不同。从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1921—1949,经过28年的不懈探索,历经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直至现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新时代,百年党史走过历久弥新的伟大征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首先是建立在一个物质生产极大提高的新时期,其次是呈现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8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18]。其中,我国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加快。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49 240亿元,同比增长57.3%;规模以上工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9%,比2020年1-7月份提高1.43个百分比[18]。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国家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及汛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下,我国经济仍呈现稳中增长的态势。可见,我国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效果显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践行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区别于过去的新内涵。
4.“新”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每一种道路都有适合其生存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前景光明辽阔,但前路不会平坦。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8]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理应于实体与文化“软硬结合”,制定属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建设方案。走好这条路,需要我们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所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涵盖广泛,既吸收借鉴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用经验,又能与时俱进创新性发展;既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又将“人”性一以贯之。
从治国理政思想和战略决策整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都体现出“以人为本”,政治与文化表现尤为明显。政治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实质是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文化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相契合的。“夫饥渴苦血气,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20]128自古以来,民众疾苦无外乎四个问题:处饥渴,苦血气,困寒暑,动肌肤。这四个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民众就不能安于生计,所以古代先哲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种种政策以应对之,力图解决与民众最为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这体现了古代先哲对于“人”的尊敬,正所谓“天地之间,人最为贵”[21]95。
经济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国古代社会,古代先贤政治理论试图在解决民生疾苦的同时,也建立富足社会。这个富足社会不是特指个别人的富裕问题,而是真正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共同富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谈论劳动的外化表现时曾经提到:“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2]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是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论语·学而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3]6何晏《论语集解》注:“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23]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爱民、慧民,国家才能安定。《广弘明集》也曾记载:“夫国以民为本,本固则邦宁。”[24]古代先哲的政治理想不仅对于民本格外看重,更着力构建全民富足的“小康社会”。“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是天下之才,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21]95可见,对于“天下共富”的社会愿景由来已久且历代为古代先哲追求的理想。
社会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社会全面进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前提下,社会全面进步与各国间的和平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南非德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讲话中就曾谈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由此传达出我们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和合”理念。此后在数次国际讲话中,习近平也多次提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为贵”的理念,向世界传达出我们民族追求的文化理念。这也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典型特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之路。《汉书》记载:“今人主和德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和应矣。”[25]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赢共生的“和实生物”之道。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才能够真正做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3]11以和为贵,不仅仅单纯地倡导“和合”观念,更应辅以与之相配的制度。所以,我们在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礼胜则离,故理之用和为贵”[26]。和合思想,既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国人相互尊重、包容互补的民族个性,又体现了我们能够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平等理念。
从现代化建设整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凸显公平正义。但是谈到中国社会,我们往往会想到“熟人社会”这个专有名词。中外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世俗社会,缺乏法治观念,实则不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经谈到一个著名命题,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是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居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这就把人的特性置于整个社会关系网之中。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也多次谈到中国社会的情况,他指出:“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27]中国这种群居性的社会形态是与我国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自“家天下”的王权国家出现,血缘、亲缘、地缘成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我国民众对于祖先崇拜历来看重,时至今日仍观念浓厚。对于在传统社会中所孕育出的敬天法祖文化特质,对于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设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给予我们民族归属感和荣誉感,使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创未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西方社会对于我们的误解,认为我们重礼略法,实则不然。“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28]328《管子》一书很多章节都论述了法度的重要性,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法度,法度严明是权力巩固、上下有序、国家安定的先决条件。管子倡导治理国家在法,不仅仅是立法的重要性,更是法制得以实施的重要性。《法法篇》开篇既谈,“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讼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28]136,又“凡大国之君尊,小国之君卑。大国之君所以尊者何也?曰:为之用者众也。小国之君所以卑者,何也?曰:为之用者寡也。然则为之用者众则尊,为之用者寡则卑,则人主安能不欲民之众为己用也?使民众为己用,奈何?曰: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者寡矣。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诽议;民不诽议则听从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与其所废者钧,则国无常经。国无常经则民妄行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寡,而所废者多,则民不听;民不听则暴人起而奸邪作矣。”[28]139-140《法法篇》思想在内容上实质与《权修篇》《七法》篇相近,但此篇在论述要用法律手段执行国家的法令制度之外,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如何用法,简言之有两点:一是“赏罚有名”,即在执行法令过程中,赏罚一定要信实坚决,严厉惩恶,嘉奖善举;二是“法令无上”,无上的法令既出则不可随意更改,即便是君主也不能破坏。这样就赋予了法令的无上权威,成为全民的规范,这也就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正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便有相对完备的法治体系。
如前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凸显新时代现代化发展道路“新”的表现。而“新”字不仅仅是名词的内涵呈现,更是动词的实践路径,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各方面发展需要创新,这也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我们运用一种思维方法,即“守正创新”,这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基础上萌发的时代要求。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韩非子·五蠹》记载:“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29]古代圣人尚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成规旧俗,知晓应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30]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应该发生变化,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折射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已具备前瞻性。这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有相通之处。我国自古就有的创新意识,是我们中国人民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31]。这也是支撑我们国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到邓小平同志建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的创举,再到习近平同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提出,我们不断用实践印证了创新带给我们的进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文化思潮涌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较量愈演愈烈。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今天的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并不仅是一个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外交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中产生,也都应该从文化问题上求得解决。”[32]1新时代,国与国的关系诚应遵守“亲诚惠容”理念,本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也应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中汲取养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根固元。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与之相伴,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变化。期间,党中央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日益加强,文化的传承创新大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衍生而出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随之提高,这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近些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越发重视,国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国学的浪潮,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及作品。“汉服热”“唐风潮”等蜂拥而至,大批文化影视作品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记忆》等出现,将国学的热潮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诚然,“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但是客观来讲,我们应该正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着一身汉服唐装这样浅显的层面。相比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历史悠久、一脉相传。《先秦史》就曾记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33]此后带有独特色彩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影响深远,如汉唐时期,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相继传入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国,唐朝有大量遣唐使;又如明清之际,通过西方传教士的中介作用,“东学西渐”慢慢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欧洲一些国家,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强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沿岸国家。当然,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是我们应具的文化底气和骨气,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适宜社会发展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把握传统文化主动权,学会取舍。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盲从,更不是固步自封、唯我独大。“我们可以说,最近两百年来,整个世界的一切人事,都为近代的西洋文化所控制、所领导。我们从不能说近代西洋文化即算是世界文化,但它确有这个力量,把整个世界控制、领导了。这一形势,直到今天依然存在。”[32]1西方文化有三大来源: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帮助。古希腊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地形限制较大。中国古语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对于古希腊文化的生成发展同样适用。从文化本身来讲,它的发展要经历三个层面:物质性的人生—社会性的人生—精神性的人生,但是古希腊文化则是直接从第一层面进入第三层面。古希腊人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他们的科学、艺术造诣虽高,却没有触碰到政治。与“欢乐的”希腊文学相比,犹太人的宗教观念则是“悲观的”。犹太人的文化特性与其民族性关联甚密,犹太民族历来是一个流离失所受尽苦楚的民族,他们也无力去预见整合政治社会的措施,于是认为一切苦难都是罪有应得,此种文化背景下他们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救世主的出世。而古罗马文化中的道德则是政治性的道德,而非道德性的政治,同样缺失文化的第二层面。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钱穆先生曾经提到“近代的西洋文化,实在已出了许多毛病”[32]1。这是必然的,是与其自身文化根源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西方文化中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思想在历史上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个性的解放有过促进作用,但其本质所蕴含的则是少数人的自由民主,这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所在。从当前整个国际政治去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中弥漫着资本的味道。美国的总统大选实质已成为金钱之间的较量,国家机器本质上维护的是大资本家的利益,而大多数民众的切身利益难以为继。此外,以好莱坞影视为首的西方文化输出,一批“超人”“美国队长”等英雄角色席卷全球,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的成长。但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所起到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风靡造成单个个体之间个性的过分张扬,如居功自傲、夸大个人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对于群众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忽视,不利于国家精神与文化建设。因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归拢于好或者不好,而应该正视其文化特点,这也是中国文化本应具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广泛,既包括像儒释道学说这样系统的思想理论知识,又涵盖了历史文物如陶器瓷器、书法绘画等,此外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都可以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已深入融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不同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性,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包容性。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样要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化结合,突出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1.社会层面
重视人文精神,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有机结合。区别于西方文化更加关注于宇宙本源问题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加看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正如孔子多次谈到个人对于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5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3]83等。孔子学说中“仁”是理想的,“仁者”以仁德作为依托,心存仁爱方能志向高远。仁者的志向与社会理想、国家理想同样息息相关,所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34]个人德性良好,而后推及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大同社会”,其特点则是天下为公,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有共通之处。此外,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勤俭持家、敬老养老、积极进取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闪烁着其特有的光辉。
2.自然层面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农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的探讨比较丰富。《老子》一书对于自然做了详细的探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5]道家经典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源,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此外,《庄子》一书也提出了人民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已,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36]死生是命,如同日夜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常情。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研究“天人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曾在一段时间内为追求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得自然生态遭到破坏。2005年,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短评《绿山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文中指出绿水青山能够为我们带来金山银山,反之却行不通。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富有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两山理论”已成为引领我国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基本国策。
3.思想层面
会通发展,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时又借鉴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37]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13]168都倡导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文化自信心。我国先秦时期各个学派之间通过相互辩论的形式使得各家思想得以相互吸收谋求共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便是诸子百家中“杂家”的诞生。作为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博采各家之长,“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38]。杂家虽然通过采集各家言论方式,但自身能够兼收并蓄,自成一家。又如佛教思想最初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土生土长的派别禅宗。西汉儒释道三教融合也是典型的文化会通的表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会通”精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普适性价值,使其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也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理探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学理价值。“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39]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始终保持文化自觉性,深入了解我们本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应该客观评价,善于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真正做到文化之间相互尊重,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此阶段,我们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现代化道路上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