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化敏
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筑牢红色记忆,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守好党的阵地的内在要求,是善用“大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校史资源建设,就校史元素如何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作一初步的学理探讨和经验分享。
红色校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奋斗历程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办学治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而言,开发好、利用好红色校史资源,是增强教育自信、打造高精尖思政金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传家宝”,具有深入实施“课堂革命”的重要意义。
开发和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有助于揭示党办大学的百年历史之脉,树立教育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之路。从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到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红色校史构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创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根红线。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红色高等教育,特别是以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历史之脉,构成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格局的一大源流,引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对红色校史的呈现,有助于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自信中汲取智慧力量,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显著优势,进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开发和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有助于丰富拓展“大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增强立德树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9页。“大思政课”之“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纠正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狭隘对立,打破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段区隔,树立了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的新格局,极大拓展了思政课程的内涵、内容、载体和形式。红色校史根植于党的教育血脉之中,熔铸于党的红色革命文化,不仅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等高校思政课程发生直接交集,而且同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也存在有机融入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适应性和覆盖度,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从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来看,一些学校注重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作为“鲜活教材”,开展“四史”教育,打造思政金课,取得立德树人的突出效果。对红色校史的呈现,有助于“大思政课”在内容上的丰富、在体系上的优化、在载体上的夯实、在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在育人上的显著成效。
开发和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最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16页。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校是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重要建构者。因为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体系建构的工作母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中国特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作出独有贡献。挖掘红色校史资源有助于高校借助人才荟萃、学科集成的显著优势,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作用,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红色校史资源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和理论武装,紧扣红色基因传承,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切实服务“大思政课”,着力发挥立德树人作用。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摆在红色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治首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最本质特征,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页。坚持党的领导是红色校史的政治标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红色校史的理论品质,听党话、跟党走是红色校史的思想信念,贯穿党的红色教育事业的始终。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注重从校史发展历程中呈现党的领导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轨迹,展现党办大学、党管大学的精神风貌。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史为例,就要深刻把握陕北公学成立后实行党团(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历史传统,研究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在学习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独特贡献,深入揭示“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的历史养成,教育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师生自觉追求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价值引领,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红色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也是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更应肩负的重大责任。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不是一般的校史资源开发建设,而是具有鲜明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政治导向,以服务“大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领导创办红色教育的历史之脉中,着力反映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伟大精神、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发挥红色校史立德树人效果。从中国人民大学校史来看,陕北公学成立之初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成党创办教育的历史写照。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要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题主线展开。
坚持元素融入,把红色校史纳入“四史”学习教育作为红色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切入口。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历史自信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把红色校史与“四史”的贯通作为服务“大思政课”的切入口。这不仅源自历史教育、思政要求的共性,更是由党百年奋斗历程赋予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从“四史”课程调研情况看,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延安大学等9所具有延安红色基因的高校组成的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在红色校史融入“四史”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鲜活的经验。
坚持主渠道主阵地,把完善校史工作机制作为红色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力保障。高校既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的作用,又要发挥校史工作机制的保障作用。从实践来看,思政课主渠道功能强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引领作用突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支撑作用明显;极少有高校采取“直开式”的校史课程,多数采用“融入式”形式,把红色校史融入相关思政课或专业课。同时,校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红色校史学习教育研究宣传的全局。建立健全由校史主管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和院系分工合作、协同共建的校史工作机制,是红色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从中国人民大学来看,学校办公室(校史研究室)、党委宣传部、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等有关机构具有领导管理、发展规划、政策研究、宣传推介、档案存储、文献建设、校史展陈、校史编撰等职能作用,在红色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把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作为红色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动力。高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注重在研发设计课程体系、选优配齐高素质教师、深挖利用“鲜活教材”、丰富拓展教育载体形式、加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各环节下功夫、做文章,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经验鲜活的红色校史教育典型,增强社会影响力。有的高校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校史,采用“线上+线下”、“课堂+ ”等形式。如复旦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利用本地资源,重点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湘籍革命家等方面的校史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建好用好校史馆、博物馆、校史遗址遗迹等红色基因库,加强红色校史文献的开发保护和数字化建设,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校庆85周年的专题展览活动,深受师生欢迎。
高校思政课教师把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重在实践。这就要求从搜集整理红色校史文献入手,以加强红色校史研究为支撑,以探求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方法为关键,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增强提升红色教育的立德树人效果。
挖掘校史文献是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的第一步。档案文献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教师把蕴含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校史文献梳理好、利用好,把党探索红色教育的奋斗历史记录好、总结好,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这为红色校史文献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红色文献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全校动手、统筹力量、久久为功,全面整理反映红色校史的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文献,同时要面向全校和社会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文献,抓紧组织开展红色校史遗址遗迹的实地考察和寻访,做好红色校史亲历者的口述访谈工作,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才能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了解和掌握红色校史文献的性质、类型、分布与价值,把下苦功夫、笨功夫挖掘红色文献作为先手棋。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校图书馆藏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文献反映党创办短期干训班性质的革命大学的历史轨迹,从中可以梳理党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吸纳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党的革命事业服务的奋斗历程和办学成就;校档案馆藏涉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档案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从中可以梳理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的奋斗历程和办学成就;针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教研机构、特色学科和老教授老校友开展口述历史采访工作,可以获取大量珍稀鲜活的校史素材,从中可以梳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建构。近几年,笔者主持的“中共党史学科口述历史影像计划”,以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老校友老教授为对象,就其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教育经历和治学报国成就经验进行重点口述采访,在积累口述资料、提供鲜活细节方面颇有价值。
加强校史研究是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的支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课程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大思政课”的红色校史育人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学术研究作为强力支撑。如果说搜集利用校史文献是教师迈出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加强校史研究。深入研究红色校史,需要教师把红色校史和学科专业史结合起来,把红色校史融入百年党史,围绕立德树人要求,凝聚研究方向,取得校史研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理想效果。教师要把校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引导有兴趣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把红色校史作为选题立项的重要来源,从中搭建教研团队,培养校史研究人才。近些年,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一些校史编研成果,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所利用,用以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大道路”,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人大学派”的历史风貌。
探求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方法,是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思政教育元素,善于用故事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用校史讲理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红色教育的故事,增强红色校史的思政导向。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思政教学方法论的探讨,学习运用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影像教学、数字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专题型教学紧扣红色校史的重大节点,讲授校史人物、校史事件;实践型教学紧扣社会实践,用好红色基因库,发挥社会“第二课堂”作用;数字教学运用智慧教育手段,发挥网络“线上课堂”作用。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部分,就可以通过讲述“红色教授”何干之的故事,讲好党创办陕北公学的故事。(7)参见耿化敏:《我党文化战线的“大书呆子”何干之》,《北京日报》2017年11月27日。又如,笔者利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际,应用口述历史影像技术,采访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先生,听他讲述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共党史的经历。这既可以把口述采访转化为文字记录,又可以制作数字影像,投放于课堂教学,成为红色校史育人的生动鲜活案例。(8)参见张怀西:《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共党史与我的人生之路》,《百年潮》2022年第3期。这些丰富鲜活的素材,可以增强“大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毛泽东论及学习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02页。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教育自信,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就要坚持不懈把红色校史作为“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常修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从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从党创办红色教育的光辉历程中,更加深刻地把握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