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吉卜赛民族神秘的面纱
——浅谈拉威尔的《茨冈》与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2022-11-22 20:07□周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拉威尔流浪者小提琴

□周 莹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古老的跨境民族,从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国家,也从不与外族通婚,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不愿意接受约束与从事劳作。因此,这个民族在所到之处就会饱受歧视,流浪似乎是这个民族的宿命。尽管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但很少听到他们对生活的抱怨。这个民族极善歌舞,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他们热情洋溢的歌舞,这些人仿佛只为歌舞而生。他们就是古老的吉卜赛民族。

一、吉卜赛民族的历史背景

关于吉卜赛民族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感与传奇色彩。吉卜赛人自称为罗姆人,在吉卜赛语中,“罗姆”的原意是“人”。但英国人称其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其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则称其为茨冈人,他们在世界上有很多种称呼。由于记载吉卜赛民族起源的书面材料甚少,大多是口头相传,因此许多信息都遗失了。同时,保持神秘也是吉卜赛人在众人面前自我保护的策略。

根据最新的考证,吉卜赛人的祖先祖居在现伊朗境内,迫于战乱和饥荒,大约在公元10 世纪以后开始向外迁徙。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吉卜赛语源自印度的语言。因此,他们把吉卜赛民族的发源地定位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位于印度边境附近,大约是在旁遮普邦地区,现在仍有许多吉卜赛人居住在印度境内,至于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至今仍然是个谜。

据历史资料记载,吉卜赛民族在14 世纪时曾经过小亚细亚。此外,还有其他人称,在一个名为科孚的地区曾有吉卜赛人定居。吉卜赛人所在的地区被称作小埃及,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也被称作埃及人。总之,这些吉卜赛群体无论在希腊还是巴尔干及其周边地区,都待了很久,到15 世纪,吉卜赛人遍布了整个欧洲。

二、吉卜赛民族生活环境

吉卜赛民族是一个喜爱流浪的民族,那奇特又神秘的外表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靠占卜、变戏法、乞讨等营生,不受人们的喜爱,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人们对吉卜赛人也一直存在不好的印象,对吉卜赛人的敌视从16 世纪起延续至今。吉卜赛民族在保加利亚甚至被禁止讲罗姆语并禁止在公共场合演奏吉卜赛音乐。虽然吉卜赛人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但是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域和环境对人的限制。吉卜赛人常被各地人民看作“小偷、强盗和骗子”,他们的经历或磨难或奇幻,然而也正是这些,才让他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

吉卜赛人内心有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恪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也始终与主流社会保持着距离。吉卜赛民族并不重男轻女,相反他们更希望多生一些女孩,因为女孩长大了可以跳舞,跳舞更容易赚钱。吉卜赛人实行的是终生婚姻制,他们四五岁就开始订婚,十四五岁就可以举行婚礼。婚礼当天,大家会聚在一起以歌舞庆祝。在吉卜赛人的葬礼上也少不了歌舞表演,跳得最好的舞者还会受到家属的打赏。吉卜赛民族仿佛就是为了歌舞而生,因此也在歌舞中离开人世。吉卜赛音乐的无拘无束和肆意宣泄自身情感得到了世界各国音乐家的欣赏,在欧洲各国吉卜赛音乐成为本土音乐家们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吉卜赛民族现状

吉卜赛人的生存状况远没有人们想象的幸福,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他们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因为起源和文化差异,吉卜赛人还是经常受到排斥和歧视,他们的习俗已经不同于往日,各地区之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吉卜赛人并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有一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这些原则通常围绕着家庭。有一些罪行是不可原谅的,比如偷自己人的东西或者在困难时抛弃家人。在印度的西部就有一群吉卜赛人,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印度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每天除了放牧以外,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唱歌跳舞。那里的部落居民无论大小节日都要聚到一起狂欢,有时他们也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聚会。

造成吉卜赛人生存困难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身份。现在各个国家有大量的吉卜赛人靠社会福利为生,这导致针对他们的歧视更加严重。吉卜赛人很容易辨认,他们衣服色彩非常艳丽,头发和皮肤都比较黑。流浪似乎是吉卜赛人的宿命,尽管他们普遍生活得极为困苦,但在这个民族的歌舞中,没有唉声叹气,也没有自怨自艾,你听到的永远是热情奔放的自由之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今有小部分吉卜赛人能够通过劳动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想要保持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仅有少数吉卜赛人靠着占卜生存,大部分仍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依旧以乞讨为生。整个国际社会都希望吉卜赛人可以有稳定收入和固定居所,不再四处流浪,同时希望他们能够把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拉威尔的《茨冈》

《茨冈》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1924 年创作的“小提琴和钢琴音乐会狂想曲”,另有管弦乐版本。他在乐曲中运用了各种超难技巧,亦仿效了李斯特颇有影响力的《匈牙利狂想曲》,使这首作品成为音乐家们炫技的保留曲目。作曲家本人有巴斯克人血统,而巴斯克是西班牙罗姆人(吉卜赛人)聚居的地区。拉威尔以独特的感情把罗姆人(吉卜赛人)音乐元素运用到乐曲中,在乐曲中表现出浓厚与狂热的情绪。《茨冈》具有吉卜赛民族特色,使更多人对吉卜赛音乐产生兴趣,其层次丰富、持续递进,完美描述了吉卜赛人的三重性格:忧郁哀愁、乐观向上、狂野放荡。作为小提琴的经典之作,《茨冈》被世界各国的音乐家们进行演奏,迅速传播开来。

《茨冈》整曲都在d 小调与D 大调之间进行转换,运用了吉卜赛音乐风格十足增二度音程,乐曲的第一段就用厚重的低音来表达罗姆人(吉卜赛人)流浪过程中的艰辛,整个段落全部在G 弦上演奏,炫技的同时展现罗姆人(吉卜赛人)内心的呐喊,紧接着通过分指八度,重复相同的主题,并运用双音、琶音、复杂的和声等多种技巧把慢板部分推向高潮。接下来通过一连串的双音上下滑动,带给人们一种神秘莫测的感受,让人萌生揭开神秘面纱、一探究竟的冲动。通过前半部分的铺垫,乐曲正式进入快板部分,作曲家仿佛带领人们走进了罗姆人(吉卜赛人)聚会的集市,快板部分的主题出现后,分别用泛音、双音、左手拨弦等各种技巧来进行变奏,并运用罗姆(吉卜赛)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等元素,来刻画罗姆人(吉卜赛人)热烈与丰富的情感,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在集市上展现自我的画面。最后,乐曲在一片欢腾雀跃声中结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罗姆人(吉卜赛人)的热情、奔放与洒脱。

此曲采用了匈牙利舞曲的自由进行方式,有突然的速度变化,如果带着对音乐重音的偏好和感情来表现这种变化,演奏者会很吃力。这是一部优美的作品,很受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会观众的青睐。首先,它极难演奏,对演奏家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其次,在现代保留曲目中,这种长度的作品并不多见;再次,此曲层次分明,从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吉卜赛人四海为家的窘迫,也能听到他们面对流浪生活的乐观。拉威尔将吉卜赛音乐中的音阶半音与增二度融合创作出了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作品,我们也从这首作品中感受到拉威尔一直在寻求创新、保持好奇。

五、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本曲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由作曲家亲自操刀。在《流浪者之歌》中,萨拉萨蒂保留了吉卜赛的独特风格,即一切旋律和舞曲都是根据民间歌曲曲调而来。乐曲演奏技巧难度高,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以管弦乐队或钢琴为伴奏。《流浪者之歌》属于炫技曲,扣人心弦的感情变化、小提琴清脆柔美而富有穿透力的音色与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夹杂在一起,任何听众都为之赞叹。此曲是作者对吉卜赛民族文化特点的表达,整首曲子放荡不羁、炫技十足,将吉卜赛人宁愿流浪也不愿与其他文化相融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流浪者之歌》全曲共四个部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演奏者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饱满的激情演绎此曲。第一部分,在C 小调中以中板的速度进行,乐曲由强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紧接着在小提琴四弦强音演奏出低沉、悲愤的旋律,为全曲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小提琴通过大段琶音、泛音,以及引子过后的各种技巧性变奏,奏出充满美丽忧伤的旋律,模仿匈牙利大扬琴的演奏即兴风格的华彩装饰手法,似乎在讲述着这个民族世代流浪,过着清苦与饱受歧视的生活现状。第二部分,缓板,旋律发生变化,但悲伤的色彩不变,只不过变得低沉、忧郁。运用变奏和反复增加技巧性,管弦乐伴奏削弱,始终以小提琴柔和声音进行诉说,直至新调出现,表现了吉卜赛人阴郁和纠结的一面。在这一段中,小提琴的跳弓、滑音、泛音、双弦演奏、左手击弓配合右手拨弦等技巧配合得天衣无缝。

第三部分,也是全曲最为著名、传唱度最广的一部分。2/4 拍,在更为缓慢的、如歌的慢板当中,显得更加凄凉。此段中揉弦与滑音更多,始终揪着听众们的心,旋律中的均分节奏倾诉感十足。小提琴带上弱音器,通过特殊的音色,如泣如诉地将悲伤表达到了极点,优雅与凄美共存,细腻与柔美并重,这是最富音乐表现力的歌调之一。作曲家将吉卜赛人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融进了这段,如果把它演绎出应有的风格,那它就会令听众产生深刻的印象。第四部分,紧接着画风急转,节奏变为极快的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悲伤的情感突然转变成典型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情绪,兴奋激动,运用了大量的泛音、左手炫技性拨弦等技巧,在欣喜若狂的状态中,闪电般结束全曲,展现了吉卜赛民族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特点。作曲家运用音乐的语言,描述了吉卜赛民族豪放不羁的特性,并使小提琴旋律性和技巧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的不朽篇章。

演奏家根据对《流浪者之歌》理解的不同,所演绎出来的版本也有所不同。例如,穆特版《流浪者之歌》拥有浪漫色彩,整首曲子给人温暖柔和的感觉,与传统中热烈奔放的吉卜赛形成对比;海菲兹版《流浪者之歌》尽展哀伤凄凉,但在其背后又蕴含着坚定;中国演奏家们也用二胡演绎过此曲,因为二胡与小提琴演奏技法的不同,再加上改编时加入了中国风元素,所以二胡版《流浪者之歌》被赋予一个全新的灵魂。无论版本怎么变化,曲子的技巧难度依然存在,吉卜赛民族的风格、文化、人文特征等都极具辨识度,也许演奏家们诠释的风格有所差异,但是其画面感、代入感是非常清晰的,情感色彩也是十分鲜明的。

“茨冈”是对吉卜赛人不同称呼中的一种。《流浪者之歌》又名为《吉卜赛之歌》。相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两位著名作曲家用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这个地球上最神秘、最具有异国情调的种族——吉卜赛民族的同情与喜爱。这两首几乎是同时代的两位作曲家分别以自己的音乐理念创作出来的不朽的作品,为我们揭开了吉卜赛民族神秘的面纱。一首吉卜赛歌谣这样传唱: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肉体是用来享乐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心灵是用来歌唱的。吉卜赛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特征、民族性格影响着他们的音乐作品。从《茨冈》与《流浪者之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吉卜赛民族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不愿受到拘束,渴望自由;另一方面,生存问题又制约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吉卜赛人民一样,他们生于流浪、死于流浪,从不在意世人的看法,我行我素,也因此成就了为世人赞叹的吉卜赛音乐。

猜你喜欢
拉威尔流浪者小提琴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名师不收高徒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Pear Concert
从蒙马特走来的莫里茨·拉威尔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