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训练中律动的运用研究

2022-11-22 20:07毛春蓉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演唱者音准律动

□毛春蓉 谢 黎

合唱作为一种被社会大众普遍热爱的艺术表现形式,长期活跃于艺术舞台上。合唱者中,有学生,有学者,有企事业职工,也有退休老人。他们普遍都缺乏专业的音乐训练,对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也比较有限,而合唱又要求整个演唱有正确的音准及良好的音色、理想的节奏、充沛的情感。利用律动,提高合唱的效果,可以使合唱最大限度地展现艺术之美。

一、合唱与律动

律动练习在合唱团训练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声音的感染力、融合度是合唱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而适当地添加律动表演能为合唱增添色彩与生气。从奥尔夫教学方法的问世到合唱文化的推广,律动练习被欧美国家以各类形式应用于合唱团练习中,至今已有近百年。律动练习可以在合唱基本功练习的过程中,创建多声部节奏性、多声部视听体验,对增强合唱团成员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律动练习融合了奥尔夫教学方法与达尔克罗兹教学方法,可以将多声部节奏训练应用到音乐和音程练习中,使节拍与旋律在人体中融为一体,逐渐提高合唱团成员的内在节奏性,种下旋律的种子。这样合唱团成员在歌唱音乐或听见音乐时便会自然而然形成律动,无论表现什么速度的音乐,都能保证速度平稳并充满流动性。这样的律动练习需要合唱团成员在动中歌唱、耳畔随时随地可以听见很多种音质、强度与和声的改变。在体会这种善变的美好的同时,合唱团成员的自我控制掌握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人们最原始的、内心深处的驱动力也能获得巨大的调动。利用肢体律动发现、发展旋律,并同时感悟和体会是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最简单且最具实际效果的一种形式。

二、律动的基本原理

律动在合唱练习时发挥的功用具体有塑造旋律听觉和调动想象力,其基础原理如下。(1)精神状态的释放:与乐曲一致的声势律动可以切合人的天然情感,使其精神放松,自主跟着乐曲律动。这种精神释放的模式有助于调动演唱者自在创造的灵感,使其人脑处在亢奋模式中。这时无论复习以前学过的能力技术,还是对新的乐理知识展开指引,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身体的紧张:律动运用肌肉记忆,能够帮助演唱者将内心深处对旋律、高音低音及整个乐曲的感受、体会运用身体肌肉群的活动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推动了多巴胺分泌,令人产生亢奋,再加上精神状态得到放松,两者共同作用使创造灵感得以调动。以上提及的创造灵感是对所听见的音乐即兴做出身体动作的响应。(3)对音乐的体会:如音强音弱、旋律走向、和声走向、不一样的音色、曲式结构等均由动作表达出来。这需要合唱团成员有丰富的联想力,这种动作一定要可以很好地表现音乐。这为合唱团成员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其懂得仔细观察、挖掘生活里的艺术性,并开展自我创造,如雨刮器、划船、花朵、小鸡嘴、人体声势等。

三、合唱团训练中律动的运用

(一)通过律动增强节奏感

在合唱练习中,演唱者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少,假如让他们重新掌握专业性的节奏理念,既消耗大量的时间,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演唱者依据演唱作品,利用简洁的人体律动练习,在律动中体验节奏,有助于自身节奏感的产生和增强。《在银色月光下》是首四分之三拍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意蕴颇深。该作品由弱起节奏展开,重音各自落在“金”“银”“往”上。在练习时,演唱者可依据该曲节奏诵读歌曲歌词,并加入手和脚融合动作。

例如,当读到拍点时可轮番用两脚踏步,凸显重音,余下两拍则用手去轻轻地鼓掌,表现四分之三拍强弱的基本规律,塑造三节拍的律动感。相同的方式也能够适用在二节拍、四节拍等作品中。演唱者要依据作品特点和强弱规律更换不一样的肢体动作,就如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教育包含:击掌、跺脚、拍腿、捻指。这样利用声势律动将音乐中的节奏律动表现出来,既浅显易懂,又可让演唱者掌握节奏的表现理念和节奏的类型种类,形象生动地体会节奏和音乐。

(二)借助律动加强发声练习

歌唱是由头到脚的全身运动。人体中所有部位即使是一个细微的行为,都可能影响发音的具体位置,更会影响歌曲最终的呈现。在合唱练习中,无论练习乐感还是音准都少不了发音这种最基础的练习。但假如仅利用死板生涩的方式,动也不动地站立在原地进行发音练习,歌声必定是缺乏生命力的。

例如,在开展以“en”音的“3-2-1”下行音阶的发声练习时,演唱者若加上手腕划拍的人体律动,则会比纯粹的直立姿态发出的歌声效果愈发立体、饱满。基于放松的心态,演唱者伸展的行为是歌唱最佳的催化剂。所以,将人体律动用作发声练习,会提高演唱者呼吸的流通性,增强演唱效果。

(三)利用律动提高合唱的音准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方式多以直观性、形象性为主,抽象化的乐感对他们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到,学的时候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解决音准教学的抽象化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充分满足学生对音准学习的需求。由于学生喜爱一些生动有趣的律动游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律动渗透到音准练习中,让学生利用人体律动的形式感受音准,加深对音准理念的了解。以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为例,这首二声部合唱作品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一群雏鹅欢乐嬉戏的场景,整曲旋律简洁、轻快、诙谐而且具有童真童趣。在排演时,为了能让学生牢牢把握这首歌曲的音准,教师可让学生先用柯达伊手法将各个音展现出来,将抽象化的音高具象化,协助学生感受曲子旋律的高低走势。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聆听不同音高时加入各类手势,如中音时,可以上拍,高音时下拍。最后,教师可以领着学生边律动边演唱,让学生带着轻快、活跃的心理去演唱歌曲,熟练掌握二声部合唱技巧。

(四)利用律动强化合唱的情感表达

达尔克罗兹指出,音乐的实质源于人类对情感的体现。人类利用肢体将内心情感转换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乐曲所呈现出的高昂壮美、抒情缓慢、轻松欢快等曲风,使学生能通过肢体律动全面感受音乐的不同特点,进而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增强乐感,使作品的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针对合唱而言,其整体的作用更偏重于凝结团队,充实个体课余生活等,用来抒发个体和团体对党、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在传统节日和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常常能够看见由各方或团队组织安排的合唱活动,人们习惯用咏颂的方法唱出心里的欢愉之情,这展现了合唱具备最广泛的群体性和普适性。

例如,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合唱曲目,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呈现出大家团结一心的力量,可以使用强劲有力的手势或利用坚定不移的踏步来表现;在《半个月亮爬上来》这类柔和轻缓的音乐中,演唱者可以让肢体小幅度地随旋律走向轻微起伏,做出优美的律动感觉,呈现出音乐之美。

(五)帮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合唱作品

针对一个合唱作品,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解读,这就可能会影响到合唱歌曲的统一性。要想保证合唱的融洽度,演唱者不仅声音要保持一致,思想意识上更需要统一。教师与学生一同剖析作品,引导学生想象作品的艺术境界,可以使作品的诠释更加清晰。在排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演。渐渐地,学生不但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深层次艺术境界,还能很好地辅助观众解读作品。

以合唱作品《卓玛》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对歌曲进行探讨和分析,让学生展开想象,展现自己想象中的意境,最终教师与学生一致认同此歌曲表达的意境如下。《卓玛》由藏族民歌改编而来,开头便有三句“啊,卓玛”,前面两句为女高音,在旋律出来后另外两个声部演唱回声部分,给人一种在远眺一位女孩的感觉;第二句时就会让人感觉距离缩短了,看得更加清晰了;到了第三句,通过低声部唱出旋律,别的声部唱回声部分,使人感觉美丽的女孩卓玛就在面前。如此开头的方式很适宜安排有寓意的团体造型和简洁的肢体动作,在造型时要充分体现出此意境。合唱是一种团体艺术行为,因此在安排动作、造型时也需要留意其核心是团体,不要凸显个人。《卓玛》的开头部分,关键就在于间距从远至近,同时为观众带去美的享受。

在对动作进行创编时,师生可以按如下设计:合唱团呈半圆形排成2~3 排,在唱第一句“啊,卓玛”时保持队形,两侧团员向正中间侧身,伸展身体呈遥望的状态,腿的轮廓拉长;在唱第二句“啊,卓玛”时,挨近正中间的团员将手从下向上抬起,搭在旁边团员的后腰上,起到搭桥连接的作用,组成一体的设计;第三句“啊,卓玛”随着低声部旋律响起,团员将另一只手臂由下向上,在身体正前方划圆弧,并维持打开状态,尾音完毕后一起撤回,还原站姿,如此就完成了整曲开头的表现部分。这种没有大量的走位和队形的转换,仅仅几个简洁的伸展动作,就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团体设计方案,能够辅助团员解读歌曲,形成统一的画面感,既保证了演唱效果,又能使观众耳目一新,更好地沉浸在作品中。

教师应在排练合唱作品前,做好准备工作,按照音乐体裁调整大概的角度;要按段对作品进行分析,明确作品中是不是应该添加律动效果,作品是否需要添加有表现力的团体造型,或是在哪一些节奏性极强的段落中添加身体的律动来协调音乐,调整架构、情景和大概的队形。这一切的工作,都需要教师在学生了解作品前先有预测,随后逐步把律动渗入音乐中,只有这样才可以自然表达音乐,防止出现为了表达而表达的情况。只有自然、自信,与演唱合为一体的演绎,才能呈现交相辉映的效果。律动和队形的安排应按照作品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为了演绎而演绎。在不适宜的位置添加不必要的动作反倒会使之变成负担。合唱中的律动应当是为作品加分的,是为了能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四、合唱团训练中融入律动的注意事项

(一)律动要融入各个声部中

教师一定要会唱不同声部的旋律,这样才有利于为合唱作品安排最适宜的律动。由于各个声部的进入、气口、中高音、和弦、旋律线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按照不同的情况,安排多样化和有趣的造型。教师在进行安排时,应切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设计。

(二)律动要融入合唱作品中可以加律动表演的地方

通常在有歌曲伴奏的合唱中,前奏、间奏、尾声处可以有前后呼应的律动设计。音乐在引向高潮的环节中,有较强节奏性的位置可以外加身体律动,助推音乐的发展。在无伴奏合唱中,教师可让合唱队员拆开队形,在进行中演唱,不断地变换位置。周围的团员时时变动,合唱队员耳朵里传来的和弦便会有变动。这需要团员会听其他声部,唱准自己的声部。教师要逐渐提高学生的听力,提高合唱团总体音准实力和对和弦的判断力。

(三)要与观众产生共鸣

无论合唱还是律动,最终都是指向观众的,演员要与观众形成共鸣。合唱的律动应是总体的,包含指挥者的动作、合唱队员的神情等,都是渗透到整体作品中的一部分。

闻乐而动是人的自然表现,音乐可以借肢体律动予以展现。合唱是音乐活动和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是以演唱发声和肢体律动相融合的文化艺术。针对合唱而言,添加律动能丰富演唱者对音乐的了解和体验,更有利于其掌握音乐。律动可以弥补过去合唱训练的不足。因此,律动对合唱具有关键意义,能使合唱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演唱者音准律动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和谐律动
动静之间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