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 戚丽瑾 李悦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第二课堂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开展开放式教育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基层共青团改革的内在要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的课程主要围绕理论知识对学生开展授课,重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缺少在实践中运用的意义。大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场工作者身份的转变,单单只依靠理论知识,势必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脱节,这就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变化存在错位的现象。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909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即将突破1000万人,在此背景下,叠加疫情的持续影响,部分行业的生产和投入将受到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出现较大波动,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形势面临严峻态势。
(1)学生的兴趣性。第二课堂的组织基于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持续的、稳定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将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特点、特长相结合,同时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学生接下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容的广泛性。第二课堂的内容活动不仅限于教材、教案、大纲和学习计划,只要是具有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均可以开展。通过丰富第一课堂的知识与技能,扩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技能的实践与应用,陶冶情操,培养出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
(3)形式的多样性。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每个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的学生都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通过相互协调沟通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认知和集体荣誉感。
(4)学习的自主性。第二课堂的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自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延伸知识学习和能力拓展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加,通过自愿参加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探索能力。
(5)时间的灵活性。第二课堂的开展不受时间和形式的限制,会把即时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没有上级的要求,没有文件的命令,没有外在的干扰。根据第一现场所发生的情况做出第一时间的回应,随时随地开展沟通,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效的交流。
(1)弥补第一课堂缺陷。高校第一课堂是根据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依据教学方案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但由于其主要形式在课堂,也导致其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相对局限,没有能够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第二课堂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将学生被动参与转变为学生动脑、动手主导实践,以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核心,通过坚持兴趣特长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2)打造多元化育人方式。第二课堂作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可以打造由课程思政教育专家、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团队构成的,集思政型、学术型、专业型于一体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体。高校科技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载体以及重要参与者,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集科技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独立开展活动的社团组织,在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推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实践能力渠道。第二课堂借助校园文化节、校园嘉年华、互联网+等重要节点,通过科研成果展、创新成果展、讲演报告会等活动平台,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对大学生多加开发,在活动中形成对大学生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科技社团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通过科研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实践意义与锻炼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所汲取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通过参加“互联网+”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能力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高校科技社团的成立旨在更好地开展科技活动,更好地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发展科技,以达到激发学生科技热情和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目的。科技社团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详细地了解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促进大学生明确认知创新思维和理念,更扎实地储备知识,进而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储备和条件。
(1)通过科技社团组织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现阶段,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打算的问题,而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大学生科技社团是高校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优化个人思想的重要平台,可以在社团支部的引领下,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社团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生活方式,通过科技社团组织并开展具有思想性与方向性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端正生活态度、学习态度与工作态度,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和就业观念。
(2)通过科技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供给侧的培养水平。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科学评价体系建设还未完善,方法比较单一。高校科技社团以兴趣爱好为前提培养学生,让学生提前具有市场化的职业素养,形成与社会相匹配的供给侧培养计划,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供给侧创新改革,不仅让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渠道,更是大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的课外舞台。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动脑和动手同步,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目标,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的培养路径。
(3)通过科技社团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大学学习的大多数内容都重在理论知识,很多实践部分被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而在职场的较量中,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决定你能否胜任此项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社团的科技活动侧重于课外的实践,强调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科技社团的锻炼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大学生在科技社团的培训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探索,获取到了更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科技活动中进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4)通过科技社团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期,以科技社团为平台,以科技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社团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良好平台。通过搭建科技社团平台,开展各类科技竞赛,使不同专业的知识交融与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深入参加各类创新型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和竞赛中不断提升自己。因此,高校科技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科技竞赛,从科技竞赛再到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锻炼。
(5)通过科技社团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行业是迷茫的,存在实际能力和自身定位不符、对岗位认知偏差的情况,这导致学生普遍适应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受到影响。而科技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和参加科技竞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吸取经验教训。经过在高校科技社团的培训与锤炼,来提升大学生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达到符合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通过科技社团活动和竞赛的检验,每一名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分工,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相应的培训锻炼和竞赛要求,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强化,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1)完善社团组织建设,促进社团活动的开展。高校需要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重视科技社团组织的培育,支持社团内部成立团支部,并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同时,把组织和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归为日常管理工作并加以研究和检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师资力量的合理分配。在政策、时间、资金、场地、设备和宣传上提供支持,注重学校定位和教师角色在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社团组织成立、活动支持、队伍建设等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办法,保证科技社团的健康、持续、稳定、创新发展。通过制定评奖评优政策,组建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参与社团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
(2)发挥社团引领作用,助力科技教育发展。高校科技社团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技交流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促进者,通过社团支部,不断提高新时代基层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依托社团培训、参观体验、下厂实习、聘任校外指导老师等方式,搭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社团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科技、服务创新,能够更好地推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通过知识共享、技能共享、科技共享,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意识和富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在丰富大学生的科技视野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认知和人生价值取向。
(3)科学开展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受聘者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或相关工作经历。因此,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培养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组织、资源整合、自我成就、创新创业等行为意识,缓解了第一课堂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脱节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科技社团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讲座沙龙、社团培训、科技竞赛等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进一步体会到就业创业的氛围。
(4)积极开展科技竞赛,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科技社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竞赛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基于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科技支撑的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能力,指导大学生以专业能力拓展大赛、技术开发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科技竞赛,形成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融合,既检验学生课堂学到的专业内容,又能检测学生实际运用技能,提高科技社团中大学生的学术层次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5)增加企业合作机会,拓宽就业创业路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原则,在社团活动形势和内容等方面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借助企业的科学技术实际应用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技理念,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优势,结合企业的实践平台,形成优势互补、共育人才的良好氛围。校企合作是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课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来弥补学校实践应用的短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打造优质均衡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地交流和培训,可以有效帮助没有接触过职场的学生熟悉职场环境,了解岗位要求,获得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出发点,突破传统思维,注重多方合力,互通互融,坚持教育主体、育人队伍,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高校科技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创新与就业能力的主要载体,通过规范、科学、合理的方式,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联动作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在这种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科技社团的培养与锻炼,使更多大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找准就业创业定位,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