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毅,敬 艳,孔年欣,孙术旗,李 绅,彭明宇
从“民族振兴”到“民族复兴”并非一字之别。民族振兴在价值观、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施举措,实现中华民族位于世界前列的目标。民族复兴是基于马克思民族复兴理论、无数仁人志士民族精神基础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15日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27次运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党章《总纲》中出现4次和新宪法《序言》中出现2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26次提到“复兴”。显然,民族复兴以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价值内涵,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家追求、民族向往和人民期盼为一体的治国理政思想[1]。
在党的各发展时期,青少年的自我觉醒和唤醒民族意识成为党的力量不断壮大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关怀青少年,将青少年视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十九世纪初期,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奥运三问”成为以体育为载体激发广大青少年自强不息、爱国奋进的典型印记。此后,在毛泽东等早期代表人物引领下,逐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历程特征的中国体育发展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2]。在民族振兴过程中,青年群体成为“振兴中华”和国家振兴的希望,青年群体以体育为载体实现身心健康、内外兼修、聚集力量等目标,有效激发青少年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当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工作的思想发端和实践基础。
面向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青少年群体不仅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更因正处身体机能发育、运动技能发展和心智品质塑造窗口期,成为实现以体育人目标的敏感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中提及的“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深刻阐释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以体育体、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以体育志,使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夯实青少年体育作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远景目标的基础。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不仅承载着全体大众健康基因代际传递的重任,而且是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的传承者,势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在国家持续衰败状况下,中国青年的自我觉醒吹响了“我们不干谁干”“华北大地,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彰显青年精神力量的号角。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性人物所推崇和主张的体育思想与青年人成长历程相趋同,形成以振兴中华民族、助力国家独立和革新精神面貌为目标而践行体育发展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对阐释体育学理内涵和满足时代需求等方面。
1.1.1 中国共产党代表性人物体育主张,激发青年人健身强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成为领导我国体育工作的思想的源泉。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系统阐述了“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体育功能,蕴含着体育由外向内对塑造个体品质的意义,“意志之事”透析了意志与事业发展的相互关联。针对青少年群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旨在要求学校教育应“三育并重”,且体育以对德育、智育的促进作用应占据第一位置的思想[3]。
发端于《体育之研究》对体育学理的系统论述,不仅是形成毛泽东体育和教育思想的基础,而且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实施体育、教育及青年政策的导引。同期,中国共产党代表性人物也提出“意志顽狠、善斗不屈[4]”“人要靠劳动才能生存[5]”等激发青年人意志和振奋民族精神的理念。显然,体育健身与救国强国浑然一体,且成为激发青少年健身强国精神的指引。
1.1.2 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体育活动,唤起青年振兴中华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早期体育萌发于振兴中华的民族呐喊和激发斗志的青年自觉,形成独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红色体育”印迹[6],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以青年团、少年队、体育会等形式开展体育工作。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青年开展体育运动,以激发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夯实工农民主政权的青年基础。1940年,贺龙《体育训令》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计划》等都将青年大众体育普及和提高相结合[7],开展赛马、游戏等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旨在以提高战斗精神和身体素质支撑军事力量。
总之,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体育思想和实践历程与激发青年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贯通一致,且零星开展具有革命时代、军事特点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不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代表性人物强国健身的思想,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体育为载体激发青少年振兴中华民族自觉精神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工作与国家建设、军事发展和抵御疾病密切关联。然而,青少年仍然作为国家关心的主要群体,中国共产党以召开全国性会议、学习苏联青年训练管理体系、建立各类少儿业余体校和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等方式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1949年10月26—27日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体育会议,即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朱德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不但是学生,而且是工人、农民、市民、军队机关和团体都要搞体育”。可见,青少年作为国民健康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成为体育事业的重点人群。
1.2.1 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强化体育增强素质的重要性 建国初期,国家物质匮乏、缺乏医疗条件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如1951年5月北京大学2 16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261人患肺病,占10%[8]。1950年,抗美援朝报名参军的青年学生中不少人因身体不合格而未被录取。1950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讨论学生健康问题,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1年8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发《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尽可能地充实体育娱乐的设备,加强学生体格的锻炼”。
在学习苏联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身体锻炼等体育健身与医疗体育相结合防治疾病的方法[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首任原国家体委主任贺龙要求在工会、共青团、教育部门健全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10]。总之,国家将体育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策略,不仅成为缓解国家公共卫生资源匮乏等手段,更是以增强体质强化保卫祖国的能力。
1.2.2 多部门建立体育制度,推动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 随着国家制度不断完善,毛泽东、贺龙等主张形成多部门共推青少年体育促进健康工作格局,以此逐步完善体育在国家多部门和多领域的制度体系。
(1)教育系统。建立体育教育组织、内容等体系是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基础。为加强组织体系建设,1952年教育部下设体育指导处,推动地方教育部门设立体育科或专职体育视导员,并由教育部、国家体委印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指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由此,确立了将鼓励更多青少年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11]。(2)共青团系统。1958年,团中央宣传部设文体处,负责体育工作。1953年,毛泽东向全国青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团中央作为负责青年工作的部门,1959年8月下发《共青团中央关于更广泛地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指示》,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决策要求,将发展体育运动作为增强青年体质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活跃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年勇敢顽强、坚韧刚毅,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等优良品质。(3)卫生系统。1951年11月24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成人、少年、儿童各一套)的通知》,体育逐渐融入青少年健康防控、促进等工作体系之中。(4)体育系统,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后备人才和国防军事等方面建章立制。1954年,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中央体委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批示“人民的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开展起来”。1954年5月4日,国家体委已实行由预备、第一和二级的三级体系劳卫制,实现以体育教育培养健康、勇敢、乐观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
建国初期,青少年训练组织体系薄弱,1952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提出集中培训。1954年7月13日,贺龙应苏联邀请率中国体育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体育节”并进行1个月考察,访问苏联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等。在借鉴苏联的基础上,1955年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并实施《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推进业余体校建设制度化。1958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将发动全体青壮年参加劳卫制锻炼、加强学校体育及开展运动等级、青少年业余体校等列入规划。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为中国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支撑。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中国体育正式合法的进入国际体坛,且树立更为宏大的发展目标[12]。在此阶段,青少年体育作为激发中国体育发展活力的基础,且切实承担起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
1.3.1 以政策引领青少年体育,着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978年4月14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以《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1979年5月15日,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确立了学生坚持‘三好’的方针,即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卫生工作的位置。1979年10月5日,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印发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法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的任务,且对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场地器材、体育师资、评价和组织领导等做出规定。为了强化党的领导,各省、区、市及地市教育行政机构成立体育卫生处,各类学校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1990年后,国务院相继批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形成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为标准的健康促进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推进青少年体育法制化进程。进入21世纪后,200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发文规格最高的青少年体育政策文件,体现了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心。
1.3.2 夯实体育事业基础,充分激发青少年体育活力 为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国务院在转批国家体委《一九七八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各地方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要求,落实将业余体校作为建设层层衔接训练网的基础[13]。各级体委也设置专门服务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机构,在大中城市推进建立由基层运动队(中小学)、普通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层层衔接的青训体系,为我国进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做好充分准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党领导体育工作的基础,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三集中”业余训练模式,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和竞赛的业余体系成为《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内容。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将体魄强健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青少年体育重要职责。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党中央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下,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青少年体育司,地方体育部门也相继完善青少年体育管理职能,在加强青少年体育管理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
2020年8月31日,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以破解体教融合实施困境等问题为导向的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构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8个方面的37条改革举措,旨在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等领域全面融合,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新指向。显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做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彰显了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引领下,强化体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青少年休闲生活中的积极效应及在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主要元素,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亲切关爱和高度重视,形成了青少年体育立体式发展格局[14]。
1.4.1 发挥教育基础性作用,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发挥教育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将学校体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且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办学条件、评价机制和组织保障等提出具体改革举措[15]。可见,青少年体育也不仅局限于培养在竞技赛场摘金夺银的体育后备人才,而是面向全体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发挥其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功能。同时,为了改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唯分数论的育人评价标准,国家将体育作为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兼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以体育为载体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16]。在此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组织体系已由学校体育和体校发展成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等多元化、多类别、层级化的组织体系。同时,“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体育系统联合教育、卫生等部委构建以健康第一、技能普及为目的的U系列赛事、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青少年体质监测、青少年健康包等,旨在提升青少年体育普及度、惠及面和成才率[17]。
1.4.2 发挥体育基础性功能,青少年体育助力民族复兴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体育的基础性功能。青少年体育更为长远的目标是,挖掘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在身体和心理、智商和情商、短期与长期、内涵与外延、个人与社会等各方面功能,培养全体青少年良好的身体素养,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18]。由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健康危机,而且期望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德育、智育、劳育等相互促进[19]。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外交活动、寄托青年希望和视察奥运备战工作中,赋予青少年体育展示良好精神风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等新时代意义。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少年体育开端于民族振兴的时代背景,青少年体育蕴含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智慧,以满足青少年体育身心健康等多元化需求及国家、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青少年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青年是高举和传递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体,思想政治引领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核心内容[20]。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体育事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党的领导人所提出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目标指向与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历史责任、时代使命等相互关联,且将党的思想贯彻至青少年体育始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以革命救国为主题思想的引领下,青年作为救国的主体人群将其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主张身体与道德、意志等思想统一,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并与军事、教育、劳动等相融合,蕴含着“在革命时期各阶段,秉承身心统一的原则、以武装青少年身体和思想为目的开展体育活动”的意蕴,体现了凝聚青年之心和社会之力助力革命斗争的体育事业发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以建设兴国为主题思想的引领下,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呈现与体育、教育、卫生等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完善各级党组及行政体育组织体系、体育教育法规体系和业余训练体系等,号召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蕴含着“体育作为夯实青少年保家卫国基础手段”的思想意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在以改革发展为主题思想的引领下,体育作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党对青少年体育运动普及、健康成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改革目标与经济社会改革相同步”的思想意蕴。进入新时代,在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思想的引领下,青少年体育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健康关口前移的关键、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青少年体育与国家人才、教育、健康等强国战略高度相关且超过体育领域”的政策意蕴。显然,党的思想作为统揽国家发展全局的顶层设计,将其贯彻至青少年体育工作始终,体现了青少年体育工作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使其成为展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工作以服务国家战略、全球治理和大众需求为己任,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方式。青少年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背景下,形成以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场参与的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
(1)党的领导成为青少年体育行动纲领。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到“体育强、中国强,少年强、中国强”的指引,蕴含着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青少年体育意蕴的一脉形成和传承创新。(2)政府主导驱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政府主导推动了由各级各类体校、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成的组织体系,以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等蓬勃发展,成为持续推进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和培养后备人才的驱动力。(3)社会主体支撑青少年体育治理。社会力量逐步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且未来体育、教育、卫生等领域行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将成为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及融入教育和卫生的主体。(4)市场参与满足青少年体育消费需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青少年作为数字服务、娱乐经济、教育产业的消费群体,且应发挥党对青少年思想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体育与相关领域融合,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休闲、娱乐等消费价值观。
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活动发展到走向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景象,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背景始终以领导人的体育主张、组织体系和改革举措为引导,以诠释体育内涵价值、拓展体育发展路径、服务大众身心健康[21]、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作为工作原则。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时期青少年生存、生活等状况及体育健康需求,将挖掘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和路径及树立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中心作为工作目标。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始终倡导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引导青年人由开展具有革命、地域、军事特征的体育活动,逐步过渡到体育课程、体育游戏、大众锻炼标准等,围绕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推进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党中央政策文件、核心领导人发表重要论述和自上而下推进体质健康测试、体育主题活动和各级青少年和学生体育竞赛等方式,不断强化学校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政策效应,开展多样化体育健身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在体育、教育、团组织、卫生等领域的重要程度。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成为卫生部门应对青少年视力下降的重要策略,成为团组织激励青少年走向操场的重要活动,成为课内外丰富业余生活的教育手段。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体育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始终主张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将体育教育作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不仅重视拓展体育的健康价值,而且主张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赛事、教学等过程中塑造身心统一、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以砥砺道德品质、锤炼意志品质等提高思维认知能力、建立正确价值取向、树立良好道德观念,发挥体育之育人价值。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青少年体育更丰富和深远的意义。青少年体育以其基础性人群及关键性功能特征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基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为满足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且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理念,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彰显体育的教育价值,以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发挥体育的基础性功能,以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彰显体育精英精神,成为发挥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体育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爱国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领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创新。进入新时代,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在以民族振兴为宏伟目标引领下,体育应以禀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等特征,面向全体青少年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核心理念贯彻至体育工作始终。具体而言,应结合青少年生活、教育、娱乐、休闲等特点,加快构建以体育爱国主义为主题,由挖掘素材内容、拓展传播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创建教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等组成的立体式弘扬体育爱国主义体系。如宣传、体育、教育等部门立足于自身工作范畴,以教材、故事、电影、微视频等方式生动诠释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事摘金夺银、刻苦训练、不畏强手、传承文化等精神品质。创建体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地域化、特色化、体系化推进青少年红色文化体育活动等,着力在青少年人群中讲好中国体育爱国主义故事,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面向全体青少年开展体育的核心理念。
释放体育的教育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领导青少年体育的重要理念。在不同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性人物均主张且提出体育与德育、智育等并重的理念,且挖掘其完整人格、身心统一等独特价值[22]。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体育课程、活动、赛事、文化等为载体,实现由身体到心理、由行为到思想、由个体到集体的深入式、长远式、辐射式的引导和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旨在彰显体育塑造青少年完整人格等教育价值。在构建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为青少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且全域式贯穿生活、休闲、教育过程中的体育参与体系,强化体育、教育、文化或团组织等积极开展多元化体育教育活动的能力,多元化途径释放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技能培训的教育功能。
因此,依据青少年校内外体育参与特点,一方面,在学校体育体系内,面向全体青少年构建以“思政教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运动项目文化”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和教育部门协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材、展示、活动、宣传等体系,使学生提升超越体育技能和健康以外的规则、协同、竞争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体系之外,以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为全体青少年提供娱乐休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竞技展示、家庭亲子、户外极限、时尚炫酷等多元化活动和赛事,增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青少年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提升非智力能力,进而释放体育对青少年完整人格的教育价值。
为发挥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基础性功能,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总体规划,围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一方面,构建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彰显党对青少年人群的关爱和重视。面对我国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均衡,以及不同学段青少年体育多元化需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推动下建立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共担责任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破解将青少年作为特殊人群的体育专业指导、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文化交流、体育专业教学等资源壁垒,旨在为处于成长发育和体育技能敏感期的青少年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以健康中国为引导,形成全社会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治理环境,引导正确的青少年健康成才观。健康中国将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且将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为彰显体育在健康关口前移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要发挥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评价、社会环境等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如以多维宣传树立理想信念的人生观、以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扭转“唯分数论”的成才观、以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包容进取的价值观。尤其要为青少年创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创造平台,科学持续地引导青少年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志愿者和宣传者。
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不仅承载着展现高超技能和夺取竞技成绩等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竞技场内外展现运动员的优良道德品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发挥榜样效应且塑造精英精神,使体育成为标榜国家栋梁和培养社会精英的积极因素。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结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对体教融合工作的总体部署,突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渠道单一化和运动员文化学习短板两大瓶颈。一方面,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契机,构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党对体育和教育工作目标的要求,运动员兼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任务。由此,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要以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和文体双优的运动员为目标,构建以各级各类体校、普通中小学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为组织基础的精英选拔、训练、竞赛、管理和退役安置成长体系。同时,强化运动员文化学习能力和拓展多元体育技能,为其退役后投入体育管理、教学、科研和产业经营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补齐文化短板、衍生体育的教育功能为基础,发挥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标榜效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承载着“使命在肩、奋斗有我”“运动员边努力学习、边刻苦训练”“向社会传递正能力”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强化运动队思想政治管理塑造运动员优良道德品质,完善和执行青少年运动员及体育行为管理政策法规等方式,规约青少年及其从业人员违反道德伦理和违背体育精神等行为。向社会宣扬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等精神,塑造青少年运动员在全社会中的标榜和精英形象。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青少年思想、体育、教育、健康等工作作为奠定党的事业不断壮大、国家发展日益强大的百年基石,与民族命运、国家进步同呼吸共患难。在从“民族振兴”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及新时代时期,党的领导人领导青少年体育的思想引领和政策主张一脉相承,即坚持以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基础,将体育作为促进和衡量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随着国家富强、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少年体育不仅从青少年个体需求视角引领发展,而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谋划发展,即以构建面向全体青少年体育需求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夯实青少年体育在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中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