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中庙街道初级中学 许卫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利用学生经验展开学习指导,让学生借助旧知学习新知,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经验积累有一定了解,抓住适当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对接,促进知识衔接和构建。课堂教学有更多环节组成,教师需要有筛选的意识,寻找适当的时机,利用问题、史料、实验、视频等辅助手段,为学生经验渗透和思维对接创造机会。
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有一定探索的意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度解析,找到问题设计切点,以提升问题设计的适合性。学生知识积累呈现差异性,教师在问题设计和投放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唯有形成更多学习对应,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在问题投放环节,教师还要有观察分析意识,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动态分析,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当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当学生建立合作意愿时,都是可以选择投放问题的时机。
教师科学设计思维问题,要做好必要的教学研究,对教学内容做梳理,关注学生思维情况,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激励效果。学生进入问题探究环节后,教师及时做提示,也能够帮助学生自然进行经验对接。如教学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我们怎样区别声音》一课,教师利用一把钢尺做现场操作,将其放在桌边,一端压住,一端用手弹拨,可以听到声音发出,也可以看到钢尺的振动频率。调整弹拨钢尺的力度,振动出现快慢变化。教师设计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能否借助你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来解读?学生看过实验操作过程,开始思考和探讨,很快就给出一些信息回馈:声音与振动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其声音越响亮。如吹口琴时,可以看到金属片的振动情况,声音舒缓时,这些金属片振动频率较小。反之,其振动频率越大。教师继续推出实验,拿出一把吉他,开始弹拨琴弦,可以听到不同的乐音发出。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这个操作进行物理解读,学生再度进入到深度思考之中。
教师运用实验做展示操作,为学生提供观看的机会,在问题设计时,学生有生活经验积累,自然能够做具体解读和说明。学生对教师设计悬疑问题有主动思考的热情,教师针对学生生活经验现实做具体组织,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钢尺弹拨、口琴演奏、吉他展示等,都属于学生生活经验覆盖范围,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设计,其适合性更高,对学生形成调动更为显著。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有观照意识,提升问题覆盖面,增加问题普适性,都能够带来全新学习启示。
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和故事有特殊关注热情,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分析,还要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史料素材,以便在适合的时候做投放,让学生借助这些史料展开深度学习和探索,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物理学史、名人故事、科学幽默等,都带有史料特点,教师对这些史料做整合处理,在学生展开阅读和思考时,及时做问题设计和投放,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主动学习的启示,还能够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借助一些信息搜集渠道展开史料的整合处理,可以产生更多学习契机。学生对教师故事讲述、物理学历史等内容充满好奇,这无疑是重要教学契机。如教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师没有介绍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而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这段视频,其中有不少情节涉及到光的发射定律应用,看谁能找到更多细节。学生开始观看视频,寻找光的反射定律应用内容。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学生大多能够给出一些详细介绍。如: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反射。汽车、电动车上用的后视镜,也是采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潜水艇用的潜望镜,潜水艇在水下行,通过潜望镜可以看到水面上的一切。教师开始讲述潜望镜的故事:英国王子举行结婚大典,其场面非常壮观,但现场挤满了人,后面的人根本看到前面的情况。这时有一个人开始吆喝,这里有潜望镜,两英镑一个,可以看到前面的情况。众人蜂拥而至,一抢而光……
教师利用视频做引导,让学生寻找光的反射应用,并引出一个小故事,对物理学知识生活应用做展示。学生快速做出反馈,对接生活经验展开思考,课堂学习程序顺利打开。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在实验内容选择、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操作组织等环节,围绕学生知识储备做适当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探索、实验分析环节,都能够带来丰富学习成果。如果能够推出一些生活化实验方案,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展开实验操作,其助推效果会更好。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实验操作,这是典型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科思维,形成崭新学习成长点。
实验是物理学科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验组织时,需要做好时机选择。课堂导学环节渗透实验内容,能够对学生形成冲击,其调动效果更为突出。在教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教师拿出天平秤,以及一些金属块、木块、塑料块等并提问:这些体积相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学生对这样简单的问题自然不需要深入思考。教师继续设问:如果是相同物质,其体积大的肯定大,这说明物质和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怎样的关系呢?你能够运用天平秤做实验探索吗?学生被问题难住,开始了互动交流,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教师邀请学生上来做实验操作,学生有讨论的经历,都能主动报名。学生借助天平秤测量这些物品的质量,借助直尺测量其体积,然后展开计算,找出同一种物质体积和质量的关系,这个计算结果是固定不变的,密度概念被学生归结出来。
教师利用实验器材展开调动,让学生自行研究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做验证处理,最终获得物理概念。从学生研究表现可以看出,教师准备了天平秤和一些木块、金属块等,为实验进行奠定基础。在实验方案设计环节,教师由问题设计,调动学生探索主动性。在学生操作环节,教师不断给予提示,让学生找到实验操的正确方向。在实验结果验证时,教师做出评价,为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创造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操作时,借助生活经验做观察和规划,确保实验顺利展开。教师在导学环节便推出实验任务,成功激发学生思考热情。
教师借助媒体手段做学习调动,这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应用。物理学科情境设计时,教师利用实验动画视频做学习调动,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核心,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内容展开主动探索。教师播放一些新闻视频内容,也能够让学生联系时事热点内容,对接物理学习,开辟新的学习视角。如中国航空飞船发射的相关视频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抓住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能快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教学《水循环与水资源》,在导学环节,教师先进行问题调动:陆地上的水一部分会流到大海里,大家知道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吗?不妨看看下面的视频,也许会获得更多清晰的认识。学生开始观看视频内容,自发展开互动交流。“海水蒸发到空中,随大气转移到陆地上空,遇到冷空气,开始凝结成雨水,雨水下到地面,一部分渗透到土壤中,一部分流回到大海,渗透土壤的水分蒸发到空中,依然会形成雨水,大海继续供应湿润的空气,再度凝结成雨滴。这样就形成了水循环。”教师分析学生解读情况,落实一些物理概念,完成知识对接。
教师借助视频做推介活动,为学生提供直观观看和分析的机会。学生有生活经验积累,对水循环的构成比较熟悉,在其他学科也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能够顺利展开思维,在多点梳理中建立关联认知。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视频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成功调动学生观察热情。学生展开生活经验对接时,教师做出一些指导和提示,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衔接,建立崭新学科认知。
物理与学生生活有太多融合点,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观察,对接物理学科展开学习和积累,都能够产生丰富学习成果。教师选择的物理实验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有多重关联,如果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自行设计操作物理实验,其助学作用会更为丰富。教师主动做生活对接,鼓励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学习和探索,学生会积极响应。如果有需要,教师推出一些生活观察实验、探索实验或者是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等任务,都可以运用到生活经验积累知识。
教师对学生生活认知做调查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以便做出多点对接。如教学《升华与凝华》,教师拿出一颗樟脑丸询问道:这是樟脑丸,在我们家庭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学生纷纷给出信息回馈:放入柜子里,可以防止虫子进入衣柜。教师继续引导:这些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变小,最后彻底消失。这是为什么?学生继续解读:这些樟脑丸都挥发掉了。教师推出新概念:升华。学生有生活经验积累,对升华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冬天,窗户上会凝结出一些冰花,一些树叶上也有产生白色的霜。这是什么原理造成的呢?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都比较熟悉,开始互动交流,很快就弄清了原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学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凝华”概念,解读生活中升华现象,用雪的形成来解读凝华的概念。
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积累,教师对接设计时,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将学生带入生活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主动借助生活经验做物理概念解读,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并在生活案例列举和分析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学生生活经历虽然不是很丰厚,但对一些生活现象是有深刻印象的,对一些生活经验也有不少积累,当相同现象出现时,自然能够触动经验思维,通过思维迁移,形成融合和对接,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在导学环节做生活对接设计,其时机把握比较精准,学生学习关注力一直被牢牢把控,其助学效果更为丰富。
物理学科有很多内容都有相关性,教师在物理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时,让学生展开对比学习,往往能够产生更多学习启示,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认知。很多物理原理带有普适性特点,教师借助一些生活现象来解读物理原理,能够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学生接受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其助学作用会更为突出。物理学习需要更多知识支持,学生经验积累多寡,对其学习有一定影响,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知识积累意识,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为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和体验,教师不妨准备一些生活物品,为实验做精心准备,让学生借助一些生活化操作实验,解读一些物理现象和概念,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顿悟。如教学《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师拿出实验用材料:铁钉、石蜡、飞镖、镖盘、铜块、铝块、水、酒精、玻璃等,并设计问题:这些物质有什么不同特点?如果要给这些物品做一个分类,你会如何操作呢?学生对物品分类有一定生活经验积累,自然会考虑物品的形态、品种、结构等特点。学生开始对这些物品做分类思考,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做提示,让学生充分考虑物品的物理属性特点,要关注密度、颜色、气味等内容,还要做深入分辨。学生逐渐找到分类的要领,对物品做出科学分类。在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分类情况做对比分析,肯定学生生活经验应用。为形成对接,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生活寻找,给每一个物品找到对比的参照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继续行动,结合生活经验积累进行延伸思考。
教师要求学生对现有物品做分类,而且从分类标准角度做引导,成功启动学生生活思维,让学生都能够主动进入到物品分类环节,在物理属性探索和确认中建立物理学科认知。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比较丰富,这是比较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不时做调度和利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辅助,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平时生活有对比的意识和经历,教师推出比较法,学生积极响应,通过多重比较,突出物品的特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重要帮助。
物理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和特点,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积累的应用价值,选择适合的时机,让学生做经验渗透和应用,能够产生丰富学习助力。初中物理与学生生活有太多对接点,教师针对学生经验积累现实做对应设计,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会主动积累知识,自然形成学习动力支持。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是难得学习资源,如何才能科学应用到学科学习之中,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