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11-22 15:13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教科研中心彭乾坤
新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教科研中心 彭乾坤

在素质教育方针的引导下,中小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统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称之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小学与高中之间存在明显的学段差异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从名称的变化上来看可以很明显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较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社会道德教育更为突出。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科学运用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阐述了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做出高规格部署和提出了高层次要求。显然,无论是从学科名称还是从教育地位来看都反复强调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

在日常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阻碍因素导致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有很多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领域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问题。通过对13所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分析得知,目前仍有不少影响因素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展空间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影响[1]。

1.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1)师资不足。截止2021年底,针对200名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专业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口的教师仅有27人,小学教师2人,初中教师25人,总占比为13.5%。其中,167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中仅有不到2%的专职教师,而其余33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中专职教师相对而言占比较高。尽管只是小范围调查,但仍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综合来看,专业教师资源的不足显然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难以提高成效和落实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因素,并不是说非对口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定低于对口专业教师,不过专业对口的教师至少接受了长达4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相对而言显然比非对口专业的教师掌握更丰富、更完整、更深层次的政治、法律、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内容,学生能通过对口专业的教师了解掌握更多来自教师多年的学习经历和自我思考所得出知识与道理。

(2)缺乏优秀人才。通过对这部分教师“近三年获奖数量与含金量”的调查中可以得知,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仅有3人,并且还存在综合获奖级别不高、数量不多的问题,即使是获奖也更多的是县区级奖项而非市级、省级,其中大部分更是刚入职进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新教师。

(3)教师归属感较低。教师归属感较低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并不需要参与日常考试的小学阶段,将道德与法治学科视为“副科”且不需要予以高程度重视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小学中。调查发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在编教师只有115人,其中小学编内教师有102人,初中13人。但是,在小学阶段却存在很多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代课”教授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现象,这些兼任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并不具备较高的归属感,而其他临聘教师则容易在专业能力水平、课堂管理、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方面出现阻碍道德与法治学科健康发展的问题[2]。

2.教学方式枯燥,理论滞后

目前仍然有不少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采用传统“师授生听”模式或是存在直接照搬其他教学模式的情况,前者思想观念受应试教育影响而未能落实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代化、智慧化建设;后者则存在形式化构建现代教学模式的现象导致教学方法不适用于班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同时,由于教材更新之后有部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教学过程过于僵硬,并且还存在未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现象导致其所掌握的知识能力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3.科研意识不强

近3年市教科院所公布的立项课题中几乎没有关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题以及教学论文,甚至调查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表示完全不了解、不清楚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进行教育科研。从历史课题研究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仅有7人,发表过论文的教师只有12人[3]。

二、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的对策研究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旨在通过新教材的应用帮助教师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健全人格。

1.扭转“人人可教”的错误认知

涵盖了社会国情、品德思想、心理辅导、法律知识等多方面内容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极为突出的专业性和多样化特征,尤其是目前国内中小学阶段统一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从学科名称、教学内容到课程目标都进行了大幅度改变。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对学生遵守规则和法治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原称之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而初中原称之为“思想品德”。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所规划的课程目标充分顺应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并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从低年级的前法律教育到中年级的融合法律教育,再到高年级的直接式法律教育都考虑到了不同发育阶段学生对抽象法律知识的理解难度。而在初中阶段则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进行专册结合分散融入的方式安排教育内容,专册教育体现在八年级下册整本教材,分散融入体现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以及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几部分内容。品德教育固然重要,但立足于我国真实国情和法治思想之上进行品德教育才能真正为祖国培养出爱国、报国的栋梁之材。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明确密切联系国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人人可学”但非“人人可教”,教师应主动学习掌握更强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能力去保证自身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4]。

2.建立优秀教师团队

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从人才引进、课题立项、名师工作室建设等角度出发来为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提供支持力量,确保教师自身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创新的思维意识、深切的爱国情怀、严格的自律控制等多方面优秀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掌握要求,以“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目标为例,统一调整为教育部部编版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门教育课程的定位,教材内容通过展现了公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方面的突出情感以及中华文化精神去表达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5]。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与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两部分内容为学生简单展现了我国的国土面积、山水风光、古代科技、传统美德等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为其未来学习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诸如“调查家乡民俗文化”“了解当地城市的特征文化”等实践调查类的学习活动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另外,属于思政课分类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理应将政治属性置于首位,教师应当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思想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譬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将我国有关宪法、公民权利、基本制度、法治精神等国情充分融合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国情”作为教学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制度认同、爱国情怀等思想,可以通过新旧社会的法律内容对比、现阶段发生的法律案件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我国的法律文化。

3.教师要提高自我思想修养

教师自身要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及学会处理面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交往关系,而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思想修养才可以确保在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看待他人、看待事物。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中就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开展、融入集体交往活动。另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注意杜绝出现低年级高水平教育和高年级低水平重复教育的倾向,仍以集体交往活动教育为例,小学阶段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思维和基本规则为主要目标并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而初中阶段的教师要以引导学生主动维护集体利益等内容为主要目标去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集体思维,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编写、导演、拍摄有关“集体意识”的心理剧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关注集体、维护集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明确并不具备丰富阅历且生活经验较少的中小学生很容易出现个人中心、自我中心的倾向,要主动接纳、贯彻“生本思想”“个体差异观”“素质教育观”等多种思想观念并将其落实到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上。

4.教师要重视专业化成长

教师应当重视个人的专业化成长,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以及为学生搭建更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学习平台。以“健康生活与珍爱生命”课程目标为例,健康生活与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展现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理念,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学生会面对身体上的变化、心理思维的发展、不同情感的冲击等,情绪更加外放的中小学生受到周边环境、学习经历、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事物的影响而容易产生明显的情绪波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尽可能保证他们能做快乐成长、创意生活。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等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去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和思维习惯以及学会尊重他人、反思自我、宽容待人待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则关注到了学生在学习成绩、师生情谊、两性交往等多各方面出现的成长烦恼,教师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成长的幸福、珍惜青春时光、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并最终实现身心协调同步发展。

如,以“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课程目标为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思政课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科学唯物主义思想观念,其培养目标所强调的科学精神并非数理化学科中的科研精神,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以及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复杂多样的价值观,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判断、选择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路径,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等内容都蕴藏着引导学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内容,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参与社会的能力、正确明辨是非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始终坚持党的正确路线的思维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流思想与开放式教学这两者的优势去逐步培养出符合祖国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着师资不足、缺乏优秀教师人才、教师归属感较低、教学方式枯燥、教材理论滞后、科研意识不强等现状问题。因此,学校与教师都要立足于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的基础上扭转“人人可教”的错误认知、建立优秀教师团队、提高自我思想修养、重视专业化成长等角度去优化改善现状问题。当然,教师还要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感、规则养成与法治意识、健康生活与珍爱生命、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道德品质与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