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22-11-22 15:13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关子中学董立刚
新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动手物理实验

□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关子中学 董立刚

在初中教育阶段,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很多时候都要靠动手实验来探索物理原理、规律与性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让物理课堂凸显生命的律动和精彩。

一、初中物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思路

1.讲解物理原理,激发操作意识

初中物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物理科学知识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物理教师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质疑思想与验证思想,通过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提高其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强化其操作意识。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立足点,教学大纲要求为切入点,多展示、多讲解、多演绎相关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与认知,成功激发学生对原理形成过程、原理应用效果的好奇心,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好铺垫。

2.讲解操作方法,夯实操作基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够良好地完成物理实验,并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能力的培养始于日常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多讲解与物理实验操作相关的知识,比如实验思想、一般试验的操作步骤、物理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等,让学生多了解物理试验方面的知识,为其真正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又比如,教师发布实验教学学案分解操作步骤,并将具体的操作方式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上传微课视频以视频的形式展现。

3.创造操作条件,提升操作技能

理论需要实践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操作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在物理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操作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操作理论、操作方法,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在课上教学过程中组织个人实验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实验教学活动、任务教学活动等等,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提升学生的对比观察、综合分析、实践验证能力。

二、初中物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齐动手操作资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首先就是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动手时要用到的器材、设备准备齐全,以免他们在动手环节无法操作下去。初中物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一方面自己需准备好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与材料,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动手所用的物品,完善动手的硬件设施,以便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1]。

比如,在开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时,教师需事先准备好一些能够产生声音的实物器材及网络教学资源。课堂上,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切割金属的噪声、小鸟鸣叫、乐器演奏等,询问: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发出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使其由熟悉的生活实例步入到物理问题研究中。接着,教师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器材布置任务:让小鼓、吉他、薄纸片、树叶、音叉、橡皮筋等发出声音,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实验与动手操作,如: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带领他们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顺利引出新课课题,组织学生利用常见的器材动手设计与操作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注重演示实验操作,激起学生动手欲望

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演示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的过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对接下来的实验充满欲望,增进他们探索新知的内驱力,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2]。

在实施“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先演示一个“空碗出财宝”的魔术,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位于学生刚好看不见的位置,然后缓缓加入清水,硬币就会慢慢浮现出来,引出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描述刚才看到的现象,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做出合理猜测,简单说明理由,设疑:如果不是同种介质,光又是怎么传播的?与其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接着,教师简单讲解光的折射概念,课件中展示一些实例,如:星星闪烁、水底变浅、钢叉叉鱼、筷子水中“折断”、海市蜃楼等,带领学生操作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认真观察和描述现象,记录数据,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折射角及入射角。

如此,教师精心设置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想要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使其积极思考问题,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3.不断扩充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动手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是前提所在,教师需帮助他们不断扩充理论知识的储备与积累,使其在动手操作中拥有良好的基础做支持。同时,初中物理教师还要做到言传身教,在具体的动手操作环节,应当指导学生怎么正确操作,如何应对错误与失误等,使其掌握更多动手方法与技巧,让他们慢慢地形成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3]。

以“液体的压强”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件中出示水坝图片,询问: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学生观看与思考。固体由于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也受到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吗?由旧及新的引导学生学习。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往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塑料瓶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说明什么?他们看到橡皮膜向下鼓起,使其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存在压强的结论。随后教师设疑: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吗?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与操作实验,如:向侧壁开孔且蒙有橡皮膜玻璃管中加水,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向上端开口的塑料瓶中加水,且在侧壁扎上小孔,观察是否有水从小孔流出,使其同样根据现象验证猜测。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利用旧知识带领学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使其结合学习经验与认知设计实验与动手操作,初步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课堂展示实验错误,锻炼动手纠错能力

物理教学中一味使用填鸭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只会让学生形成被动学习、依赖学习的不良学习心理,影响其自主动手能力的发展。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操作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使其对物理实验学习有更清晰的定位。对此,教师可在实验教学中故意犯错,通过暴露错误消除学生的“权威”意识,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从而锻炼学生的质疑纠错、动手纠错能力,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做到主动做的跨越。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过程中,教师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故意犯错: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教师选择一块光滑的接触面与一块粗糙的接触面,将两块分别系着50克钩码、100克钩码的长方体木块放在两个接触面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教师的操作明显不满足物理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这时,有的学生在“权威”思维的作用下没有发现教师的错误,有的学生则通过对比教材、教辅书中相关试验的操作方法,发现了书中实验与教师实际实验的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质疑:我的实验数据与预期不相符,你能帮老师想想实验错在哪了么?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上讲台改正教师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在重新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纠错能力。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在物理实验操作中故意犯错,在学生犹豫时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纠错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口头纠错、动手纠错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

5.着重训练观察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观察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实验在标准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可以让他们观察完教师的操作以后,找到合适的替代物进行操作是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将观察中的收获运用至动手操作中,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过程中,当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时,要用到光滑木板、小车、钢球等实验器材,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用来进行实验的小车极易受到损坏,毛巾则要更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要仔细观察,教师指导他们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时要采用小组模式,每组人数不能超过5个,便于所有成员的观察。接着,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实验设计与操作要求,根据课本知识动手操作实验,让小球从斜面下滑至毛巾上,认真观察整个过程,思考谁在运动?谁受到阻力作用?谁在施加阻力等,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怎么改变它的大小?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什么?怎么控制?如何判断小球运动快慢的变化?使他们在反复动手实验中进行验证。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初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他们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

6.善于发现教学契机,制造更多动手机会

学生是动手操作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动手能力自然离不开大量的操作练习与实践,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使其掌握更多动手技巧。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善于发现教学契机,精心剖析教学内容,为学生制造更多亲自动手探究物理奥秘的机会,促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物理探索的乐趣所在。

在“弹力”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用手拉橡皮筋,用橡皮泥做各种玩具,弯塑料尺,将纸张揉成团,引出问题:放手后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小实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疑问进一步激起探索这类物理现象的欲望。接着,教师询问:橡皮筋、弹簧、直尺、橡皮泥、气球等物体发生形变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观察、用手触摸等活动中感知这些物体的特性,使其根据这些物体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引导他们总结出弹性与塑性的定义。之后,教师让学生用力拉橡皮筋,按压钢尺、海绵、气球、弹簧等物体,使其亲身感知弹力的存在,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归纳出弹力的概念,引领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学习。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制造与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其理解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7.布置生活实践作业,培养动手操作习惯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持之以恒。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更要抓住生活中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将物理教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强化其动手意识,培养其操作习惯。

在“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布置生活实践作业: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可以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你打算怎样制作?乘客乘坐了你的热气球升空,为了使乘客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作业驱动下,学生观察生活中见到的气球,如飘浮在空中可以载人的热气球,儿童玩的气球玩具,普通的气球等等,尝试用“物体的沉浮条件”解释不同气球在空气中的上浮与下沉原理。这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使用氦气制作不同尺寸的热气球,尝试使用热气球载书包、枕头、椅子等不同重物,探索可以载人的热气球的制作标准。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后布置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驱动下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形成“生活即物理”的学习意识,养成时时探索、时时动手的操作习惯。

三、小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与价值,把握好物理教学的规律及知识特征,从多个方面与不同视角切入,使其拥有更多亲自动手探究物理科学的机会,逐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动手物理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五)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