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倪文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首次将数学教育纳入科学教育领域,提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发展目标。”《纲要》中还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目标和要求指明了数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数学教育不仅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强调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在感受数学的基础上,用数学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每天午睡时,我总要让幼儿一边穿脱衣服,一边念数字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这样能够促使幼儿既容易接受知识,又易于理解概念。幼儿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种愉快且充满乐趣的活动。又如,在“驾驶小汽车”游戏中,我先让幼儿给小汽车装上彩色的车轮,然后引导他们随着音乐声驾驶小汽车。在“停车”时,我发出指令:红汽车找红停车场,黄汽车找黄停车场,绿汽车找绿停车场……幼儿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都能做到按颜色“停车”。
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设置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了解世界。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机会,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比如,生活中的图形——幼儿发现,车轮是圆的,盘子是圆的,椅子面是梯形的,门是长方形的,气球和鸡蛋是椭圆形的;生活中的分类——帮助教师整理图书、玩具等;生活中的数字——自家的楼层、电话号码等;生活中的对应关系——午餐时分发碗、勺等。既能让幼儿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学习,又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生活的数学信息。
游戏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数学经验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室内游戏还是室外游戏,数学问题都是幼儿不断接触并经常遇到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挖掘其中的教育的契机,及时通过投放材料和有效指导,使幼儿在与材料、教师、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相应的数学经验。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准备搭建的天桥没有楼梯。针对幼儿提出的质疑,我一边引导幼儿想办法进行调整,一边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不一会儿,直线形、螺旋形等各式各样的楼梯被搭建好。这种由幼儿的游戏需要产生的教育机会,只要教师及时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幼儿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各种数学经验,感受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中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新奇的操作材料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教师选择现实中自然物品作为数学材料,能够让幼儿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面对有关“分类”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班上幼儿的衣服,鞋子的颜色及式样和女孩头发的长短进行活动设计;有关“高矮”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幼儿各自从家中带上三四件不同高度的生活物品,让幼儿进行比较和排序。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可以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和变通性。选择、比较和排序的过程就是幼儿发展思维的过程。另外,教师在数学区角中投入的材料也应生活化,可以让幼儿参与收集与投放材料。比如,冰糕棒可以被用来拼图,小石子可以被用来计数,红豆、绿豆和黄豆可以被用来分类、排序和比较大小,各种瓶子可以被用来比较高矮、粗细等。
有关专家认为,从知识层面看,幼儿无法理解成人传授的抽象概念,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生命力。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幼儿在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增强幼儿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电影院,让幼儿自己买电影票和找座位,运用单数和复数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商场购物,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并作好记录;教师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让幼儿自己整理衣柜;教师可以让幼儿记录家人的生日、电话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当教师说教育就是发展时,教师的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的生活,才能取得应得的教育效果,教育才有意义。如果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就失去了让幼儿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