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 岚
当前,学前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幼儿园应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将其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是教师与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设计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课程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的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幼儿年龄小,其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在理解事物时需要借助直观感受而获得。如果教师为幼儿讲述较为抽象的内容,忽视幼儿的思维能力,就无法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提供人机交互功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可视化,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幼儿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幼儿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挖掘学习资源,才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幼儿只是忠实的听众,很少有发挥主动性的机会。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幼儿学习方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把精力放在引导幼儿“学”,为幼儿建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幼儿学会学习。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引导幼儿实现内容目标和过程目标。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中,教师设计影子拼图,设置问题导向,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平板,在猜一猜和试一试中完成对影子的初步探索。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有关影子的绘本故事,给幼儿视听感受,引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从而积极调动情绪,开阔思维,不断探索影子变化的原因,促进层次化的教学设计的实现。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例如,在“指偶影子变大变小”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影子在不同光源位置下变化的视频图像,并在活动中与幼儿互动解析。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相应动画视频,引导幼儿合作操作材料,完成猜想与验证。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往往局限在一节活动中,只关注活动内容和活动设计,而忽视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很少进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将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与不同领域的活动相结合。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中,教师通过问题设置,设计选择程序,让幼儿猜想并选择光源与不同材料产生的现象。幼儿在操作中发出疑问:为什么有的材料透光,有的材料不透光?教师根据幼儿的疑问,引导其在班级环境中寻找透光的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寻找答案,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在影子故事讲述中,为了让幼儿了解“动物影子变大变小”的原理,教师往往使用挂图和分组演示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将动物的影子形象和声音,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配上动感的画面,加上真切的人物对话,幼儿一下子被多媒体演示的形象吸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提升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将教师从繁琐的教具制作中解放出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10 以内的数》数学教学中,幼儿要根据数字将相同数量的图片进行排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克隆”功能,让幼儿在操作时可以无限重复拖曳图片进行排队,通过对比感知数量逐渐增加或减少,使幼儿轻松掌握了这些知识。又如,在数《有趣的排序》数学教学中,幼儿要将不同的物体按照AAB、ABA、AABB 等规律进行排列。幼儿操作时可重复拖拽,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发挥。这样,能力强的幼儿排列的方法多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排列方法少一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能动性。
在集体活动中,师幼只有实现高质量的互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理念。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只有演示功能,无法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信息化技术手段轻松实现了人机互动、师幼互动,教师可以随时在操作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等操作,在师幼互动交流中实现修改、移动等功能,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例如,在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中,信息化教学的交互性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图形整合的概念。幼儿运用三角形拼小猪时,教师首先示范“旋转”功能,然后让幼儿尝试练习,用手将三角形放入小猪耳朵的轮廓图中;拼图比赛后,教师将幼儿拼的高楼、汽车等作品拍摄下来,让每个幼儿的作品都呈现在屏幕上,供幼儿欣赏和学习。信息化技术促进了师幼和幼幼在活动中的有效互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手段里的放大镜、拖拽、擦除等功能,在活动中可以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放大、移动等,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教师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突显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构建知识。例如,在科学活动“垃圾分类我先行”中,首先,教师将不同垃圾标记和物体图片平铺在屏幕上,介绍标记名称,让幼儿说一说垃圾名称;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信息技术的“拖拽”功能,将物体和垃圾图片标识对应起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科学活动的多数内容比较抽象,幼儿不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科学现象融入幼儿生活中,由变抽象为具体,把幼儿较为生疏且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为图文并茂且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使幼儿获得较多的感性知识。例如,在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教师将红色和黄色叠加在一起,重叠的地方变成了橙色。在“有趣的整点”数学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探索过程拍摄下来,然后在电脑中回放,引导幼儿边观看,边讨论,鼓励幼儿动手操作,理解指针和数字的关系,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理论为指导,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为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中,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