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樊 红 陈 菊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幼儿园从未中止幼儿的入学准备,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如参观小学、模拟课堂、环境创设、作息调整等。但是,不少幼儿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由于人员、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待水平、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他们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在此背景下,教师就做好幼儿园入学准备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经调研,幼儿进入小学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习习惯方面。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倾听习惯,上课随意发言;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能较好地做好作业的检查工作,作业质量差;二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上课时机械倾听、被动接受的多,积极思考、善于探索的少;三是与人交往方面。内向的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外向的幼儿易和同学发生冲突,常因攻击他人,遭受同学的排斥;四是自我服务水平低。不能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经常丢三落四;冷暖时不知增减衣服。
1.主角失位,“入学准备”等同于“成人准备”
谁在准备?这是入学准备的首要问题。目前,入学准备中的主角为教师和家长,很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处于被动准备状态,呈现出成人准备有余、幼儿准备不足的现状。某园幼小衔接调查问卷中有这样的内容:“您为孩子做了哪些入学准备?说说您对班级开展入学准备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被层层剖析,可以看出问题设计者——教师,对“谁在准备”的观念错位。幼儿的入学准备长期由成人包办代替,使幼儿失去了在入学准备中成长的机会。
2.内容单一,“入学准备”等同于“知识准备”
准备什么?这是入学准备的根本问题。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教师、家长将幼儿的成绩视为一切,视为最重要的试金石,情不自禁地将小学的知识和技能强硬地塞给幼儿,形成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我园“幼儿参与校外培训的调查”显示:大班96.75%的幼儿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其中,参加学科类(拼音、数学、识字、英语、写字、口语、幼小衔接)培训的大班幼儿每周人均有1.83 个班。调查中,虽有极少数家长意识到良好学习品质更有利于幼儿融入小学生活,但囿于不知如何培养幼儿,只好机械地将小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当作幼儿入学准备的全部内容,并将学习效果视作评价标准。
3.时间仓促,“入学准备”等同于“大班准备”
何时准备?这是入学准备基本问题。幼儿入学准备工作的启动更多地从大班下学期开始。无论是班务计划、周计划,还是教学活动的安排,“入学准备”只在大班时才出现,入学准备的专题家长会也只集中在大班召开,几乎不会将小、中班的教育教学安排与“入学准备”联系起来。有的可能已经在做入学准备,但教师是无意识的,没有将活动视作入学准备,仅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看不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例如,折纸、搓橡皮泥、叠被子等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这也是书写准备。如果手部肌肉力量不够,就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书写姿势与速度,这样的锻炼必须从幼儿入园开始。
4.方式不当,“入学准备”等同于“说教准备”
怎么准备?这是入学准备核心问题。幼儿园在每年的五、六月份都会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其中“参观小学”是入学准备的重头戏,目的是帮助幼儿认识小学,了解幼儿园与小学有什么不同,感受小学课堂,激发幼儿对小学生的向往。出发前,师幼开展“参观小学注意事项”的谈话;进入小学后,教师扮演“导游”,带领幼儿参观操场、教学楼等校园环境,走进教室,感受小学课堂的氛围……参观流程由教师设计,幼儿获得的关于小学的信息是片面的。当幼儿建构了结构不完整的小学认知,往往难以应对进入小学后发生的各种情况。
其实,问题的产生根源是教师还没有想清楚“教育是为了谁”“教育依靠谁展开”“教育的起点在哪里”。任何一种学前教育形式都是为幼儿服务的,都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的。但是,教师经常站在成人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和探讨幼儿的入学准备,以成人的理解实施幼儿的入学准备。可见,教师仅从成人立场进行入学准备是不够的,应站在儿童立场上,探寻幼儿入学准备的策略。
幼儿的入学准备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教师、家长、幼儿三方分工协作。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幼儿自身具备的特质与能力,能够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要站在儿童立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做好准备工作。多数大班幼儿知道上小学需要准备,但局限于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如会拼音、写字、会加减法)。个别幼儿表示,不知道要做什么准备,或认为不需要准备。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入学需要生活上、习惯上、心理上的准备,丰富幼儿的入学准备经验。例如,教师将参观小学活动的学习价值定位于支持,支持幼儿对小学校园和生活的主动探究,与幼儿共同设计“参观小学”方案(包括流程、具体项目、活动时间等),让幼儿积极探索,主动观察,自主发现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生活、交往、环境等方面的区别,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是否做好了入学的准备,讨论由此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商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办法,比较各种办法的优劣等。教师和家长除了帮助幼儿在物质上、生活上、习惯上做好准备外,还要加强心理引导,向幼儿传递积极的信息,避免负面信息对幼儿的心理影响,如小学老师很严,小学考不好会罚站,作业很多等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忧。
入学准备是一项地基工程。既为幼儿的小学生活做准备,又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中,涉及多种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准备,如身体素质、习惯养成、自我保护、生活管理等。这些准备工作面广量大,需要精耕细作,持之以恒,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幼儿园来说,从入园开始,小、中班是准备期,大班是冲刺期。教师要有整体意识,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相应的经验,为入学做好准备。例如,在服务能力方面,小班幼儿要学习服务自己,包括折叠好衣物,摆放好物品等;中班幼儿要学习服务同伴,从整理自己的物品过渡到帮助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班幼儿要学习服务集体,从自我服务过渡到为集体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入学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方面。教师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每个方面都必须认真准备,切不可提前学习和强化小学知识技能替代全面准备。教师应从提高幼儿的一日生活质量入手,做好各项入学准备。
入学准备是一个特殊工程。教师面对一群是充满情感、富有个性、具有潜力的尚不成熟的幼儿,既不能高估幼儿的学习能力,也不能低估幼儿的适应能力;教师既不能过度保护,又不能任其自然;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发展的现实性,又要关注幼儿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了解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鼓励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与方式,在游戏、操作和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当幼儿进入大班阶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外,还要重视体验后的讨论,培养其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幼儿就需要一千种不同入学准备。入学准备不可能什么都要准备,也不需要什么都要准备。教师只要站在儿童立场,珍视幼儿的入学契机,给幼儿一个锻炼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幼儿面对全新的人、事、物,一切入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