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 炜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的深度学习是指其在与周围环境互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对生活情境进行深层分析、思考以及深度学习、交流,并能将形成的新知识和生活经验顺利地运用。科学区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相应的探索环境,投放探索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深入地探索和学习。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支持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本文以大班科学区游戏“神奇的紫甘蓝”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有效支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的学习活动,重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其主要特征有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应用。但是,科学区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提供科学区游戏材料的目的性不强,主导过多,缺乏探究价值。幼儿只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操作步骤,完成相应的探索即可。在此过程中,幼儿对游戏的思考较少,不利于幼儿培养反向思维以及探索精神;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缺乏解读幼儿行为进行的能力,导致幼儿的游戏不够深入,学习效率不高,缺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多学科知识的结合;最后,教师缺乏迁移实际问题的途径,不能及时跟进游戏,难以在发现问题后迁移知识内容。
基于此,教师只有将视角转向幼儿,善于观察和解读幼儿在游戏过程的行为,关注其与材料、环境以及同伴的互动,关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为此,教师要创设相应的环境,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做好基础保障。
拥挤、吵闹的空间不利于幼儿进行专注的思考和深度的探究。在科学区空间的布局上,教师要从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出发,开辟一块相对安静、独立、舒适的科学区探究环境。环境中摆放一些幼儿常用的探究工具,如放大镜、量杯、试管、大大小小的容器、尺子、记录纸等,供幼儿随时取用。这一独立、丰富、舒适、合理的环境,能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拥有探索空间,为深度学习提供保障,符合《指南》中提出的“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只有建立在真游戏的状态下才有可能促发深度学习的发生。”也就是说,深度学习的产生与真实的游戏情景创设息息相关。在“神奇的紫甘蓝”游戏中,教师创设了真实的游戏情景,结合“娃娃家”游戏,让幼儿想办法取出紫甘蓝的汁,并提供了适宜的工具,有大小适宜的紫甘蓝、捣汁的容器、塑料小刀、清水、透明容器等,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材料是幼儿深度学习产生的重要因素。科学区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解读幼儿的观察行为,在了解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材料,让幼儿始终保持对游戏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将游戏推向深入。在“神奇的紫甘蓝”游戏中,教师一开始提供石臼、滴管、量杯等工具,用于取紫甘蓝汁。取完后,幼儿想把紫甘蓝汁倒进不同的液体中,观察液体的变化。于是,教师又提供了清水、糖、盐、醋、酱油、油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让幼儿了解紫甘蓝与酸碱度不同的水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只提供洗衣粉水,让幼儿想办法变出深浅不一的绿色水,引导幼儿了解量的多少与颜色变化的关系。可见,游戏材料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教师要有目的地支持和跟进,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让材料发挥最大的价值。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与材料、与同伴充分互动,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探究。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除了做好基础保障外,还需要教师的观察、支持和引导。观察是教师发现幼儿、了解幼儿需求的重要方式,只有做好科学观察,才能获取大量的、重要的信息,发现幼儿的需求和发展,解读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对游戏进行支持。
观察是教师发现幼儿兴趣和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心发现幼儿游戏中的精彩之处或者可调整之处,促进游戏的深入发展。在“神奇的紫甘蓝”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对紫甘蓝汁导入清水、糖、盐、醋、洗衣粉水等液体会发生不同颜色变化非常感兴趣,及时帮助幼儿了解酸碱度知识,丰富生活经验;接着,教师又向幼儿抛出“你能让洗衣粉水变成深浅不一的绿色吗”这一问题,引导幼儿探究紫甘蓝滴入的量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将游戏探究引向深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善于观察,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通过问题引领,将游戏推向纵深,让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游戏的价值点,充分调动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新旧经验的交互中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在“紫甘蓝汁液倒入不同的液体中会发生什么”探究环节中,幼儿了解液体的酸碱度之后,教师立即捕捉到价值点,抛出“还有哪些液体也是酸性或碱性的”这一问题。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可乐肯定是酸性的,因为它和雪碧一样。”“肥皂水是碱性的。”“妈妈说多吃糖不好,它应该是酸性的。”……幼儿将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中。随后,教师通过实验验证猜测,让幼儿在新旧经验之间建立桥梁,让探究变得更有意义。
深度学习要求幼儿有高阶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高水平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高水平的思考问题,助推幼儿深度学习。《指南》中指出:“要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观察。”在“紫甘蓝的汁液倒入不同的液体中会发生什么”探究环节,幼儿发现,汁液倒入醋里会变成粉色;汁液倒入油里会冒泡泡;汁液倒入盐水和糖水里会变成淡淡的紫色;汁液倒入酱油里则没有发生变化。针对这些现象,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抛出“为什么倒入不同的液体里会有不同的变化”“是不是倒入紫色的液体都会有这样的变化”等问题,引发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建构认知经验。
每次探究游戏后的分享能发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想法和精彩瞬间,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梳理和共享,从而转化成内在的经验,并引发幼儿生发新的探究点。教师要提供多元化支持,善于将幼儿一次的学习成果转换为二次学习的对象,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紫甘蓝汁倒入不同的液体后,产生不同的变化 ,与紫甘蓝的花青素有关。得知原因后,幼儿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还有哪些蔬菜中有花青素”“花青素都是紫色的吗”等。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