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视野下的户外游戏场建构
——以“小爱”户外游戏场为例

2022-11-22 10:45袁雪红
好家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爱我园建构

文 袁雪红

户外游戏满足了儿童游戏的天性和接触自然的渴望,在亲自然的环境中,游戏内容得以拓展,游戏形式更加丰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交流合作、创造创新等能力。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我园立足儿童本位,回归儿童真实生活,师幼合力打造自然生态、开放多元、立体交织的“小爱”户外游戏场,有效支持儿童在“回归自然”的游戏中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一、序曲:观察审视,改造拓展——重构户外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适宜的环境可以引发丰富多样的游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我园站在儿童视角,对照新要求全面审视幼儿园户外环境,发现现有场地存在以下弊端:因高空坠物等安全隐患,40% 的现有场地处于不可进入状态,户外空间利用率不高;户外地形单一,种养区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儿童充分探索的需求。

为此,我园对户外游戏环境进行了重构:增加钢结构连廊、彩虹跑道等游戏区域,户外活动面积增加到 3 900 平方米,有效拓展了游戏空间;利用水、沙 、土等自然元素与古树、围墙等,组合打造了战壕、钻洞、空中隧道等多元化地形,使户外环境充满挑战;增设材料屋、盥洗设施、树凳等储物与休息空间、安全与探究空间,为儿童在自然中学习提供便利与支持。

改造后的户外环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园称之为“小爱”户外游戏场。“小爱”一词寓意我园的“爱文化”,寓意这里是传递“爱文化”的场域,是“五爱娃”的游戏场和乐园。我园采用“学习共生、资源共议、行动共创”的“三共”策略,不断推动“小爱”户外游戏场的建构。

二、前奏:学习思辨,融合共生——构建教研文化

我园的专任教师中,40 周岁以下的教师占83.3%,拥有3 年以下工作经验的教师占 25%。针对这一现状,我园采用“线上 + 线下”“学习 + 研讨”“理论+ 实践”等方式,自主学,同分享,集体议,谋共识,在全园掀起学习热潮。教科室每月结合研训重点,布置自主学习任务,鼓励教师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学习信息,放入“能量加油站”。在“悦读乐学群”,我园通过共读、领读、精读等方式,开展深度学习。在学习与思辨中,教师逐步形成共同价值观,形成共享文化,即“小爱”户外游戏场建构的共识与愿景。

我园认为,户外游戏是一个全面赋能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天性,创设开放的、富有自然气息与冒险性的户外游戏环境;教师应学会放手,引导儿童参与户外游戏场的环境创设,尊重儿童对环境和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我园的愿景: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和成长顺序,通过儿童视角的观察,探索“小爱”户外游戏场赋予儿童自主玩耍、自我管理、自由创造、自然生长的组织形式和指导策略,使每个儿童成为“爱自然、爱生活、爱生命、爱探索、爱创造”的“五爱”小公民。

三、间奏:多元链接,资源共议——预设实践路径

对儿童来说,幼儿园及周边的建筑物、场地、操作材料、花草树木等,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游戏、探究、发展的资源。我园成立由教师、儿童、家长组成的资源小组,通过调查分析、梳理筛选,不断拓展环境和材料的范围,观察和分析儿童在游戏中利用资源的行为特点,注重不同资源的结构和搭配,通过资源地图的完善,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的经验获得建立链接,预设实施路径,为儿童的创造性游戏、探究性学习提供可能。

第一步:实地勘察,梳理资源。改造后的户外有花有树有果,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园深入思考园内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借助活动实践、儿童表征、案例反思等方式进行阶段性反馈,从植物、动物和非生物三大类进行分类列表整理,打造便捷、高效、清晰、儿童看得懂的资源库地图。

第二步:聚焦场地,资源归类。我园对户外自然资源以户外五大功能区域和九个活动场地进行归类整理,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发现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梳理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充分地利用资源开展户外游戏。

第三步:组块设计,预设路径。聚焦户外环境“亲近自然、文化传承、运动挑战、艺术创想、科学探究”五大功能,组块设计,因地制宜创设区域、预设实践路径。

四、高潮:多元体验,行动共创——架设游戏样态

儿童是环境和材料的主人,如何将课程的目标隐含在环境与材料中,跟随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赋予环境与材料更多的价值,让儿童有更多元化的经历,是我园不断的追求。依托户外游戏资源地图,师幼一起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和调整游戏时间,确保“有地方玩、有东西玩和有时间玩”,为儿童自主建构游戏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一)区域共谋划——我的地盘我做主

1.因爱集结,重塑空间

在“小爱”户外游戏场的空间规划之初,我园尝试由儿童选择、竞拍最喜欢的户外游戏场地,由各班儿童代表制作竞拍展板表达竞标区域、阐述服务优势,由此获得户外场地的命名权、规划权与管理权。在儿童竞拍的基础上,班级教师追随儿童,开展资源审议,与儿童一起规划户外区域、整理材料,为户外游戏有序推进夯实基础。我园初步形成5 大区域和9 个游戏场地,并依据不同场地游戏类别的需求,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基本材料,由儿童制作各种标签进行分类摆放,通过儿童与材料的互动,实现更多可能。

2.观而有选,巧思赋能

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我园开展户外游戏现场调研,结合调研现场抓拍的图片或者视频,开展问题剖析,聚焦各个区域核心价值,梳理各区域环境与材料的优化策略,由此支持和推动儿童学习与发展。一方面,区域逐步突显教育功能。例如,艺创空间的核心功能被定位在艺术感知和艺术创造,彩虹驿站的核心功能为角色体验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材料更加开放、多元。我园追随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需要,兼顾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收集了树叶、松果、鹅卵石、树枝、油桶、布料等低结构材料。

(二)时间共约定——我的游戏我安排

我园尝试采用“混班混龄、场地预约、我的地盘我做主”等形式,满足儿童的游戏时长,支持儿童深度投入游戏。例如,我园每周五开展一次混班混龄式“小爱创游日”活动,通过“大带小”方式让儿童在交流、互助、示范、模仿等多种形式中自主游戏,在与同伴发现问题、迁移经验、解决问题中深度游戏,实现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由发展。

(三)管理共参与——小管家行动日

我园以“小管家行动日”为载体,将儿童、生活、学习紧密连接,引导儿童在“小管家”的角色塑造和职责履行中,达到“习惯与品格自然形成、学习与发展自然发生”的目的。每周五下午是“小管家行动日”,各班幼儿来到户外场地开展活动,并记录“管家工作日志”,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工作内容和问题,讨论改进策略,在行动、记录、分享和讨论中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经验。

(四)欢乐共分享——我的游戏故事

我园以“小爱”户外游戏场上发生的故事为载体,叙述、回顾并反思游戏经历,通过教师、家长与儿童间的平等对话,实现多元互动,互助共进,结伴成长。游戏后,教师鼓励儿童用绘画和分享的方式,把游戏内容、情绪体验等直接经验表达出来,通过表征不断重现经历,联结生活,由此不断建构新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不断发现儿童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过程,真正感受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同时,教师以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真实的游戏过程,每月进行游戏故事分享,从个人经验和视角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研讨,智慧碰撞,经验迁移中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由此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作建构。

五、终章:反思实践,价值研判——复盘焕新出发

历时半年,“小爱”户外游戏场从无到有,初见雏形。在此过程中,我园对有意义的户外游戏产生了新思考:对材料投放的探讨,如何将课程目标隐含在材料中;如何站在背后观察,让教师更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如何解读儿童,让我园的专业预设更好地对接儿童的发展。

我园将持续探寻“小爱”户外游戏场空间、环境、游戏、生活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全新实践中不断深化幼儿园课程建设,让儿童在回归本位的课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成为“爱自然、爱生活、爱生命、爱探索、爱创造”的“五爱”小公民。

猜你喜欢
小爱我园建构
户外厨房诞生记
智慧机器人
智慧机器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爱为本 绘美好
美育生活,艺术人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告别“兔兔”
小米发布小爱同学3.0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